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

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一、用声原则1.科学用声是首要原则每个人的声音不同,一方面是先天条件带来的音色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用声习惯造成的听觉效果。这些捏挤、压紧喉部的用声习惯,使声带的自如运动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嗓音疾患。如果我们能够遵循正确的用声原则,科学、巧妙地运用声音,一定会有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节 科学用声和嗓音保护

一、用声原则

1.科学用声是首要原则

每个人的声音不同,一方面是先天条件带来的音色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用声习惯造成的听觉效果。播音员的声音一般都要求明亮纯净、圆润动听,对节目主持人的嗓音要求则宽松一些,但仍然要求听感舒服、自然,此外一个共同的要求是声音持久耐用,才能在工作负荷重、场景变化多、语境区别大的情况下胜任播音主持工作。因此,除了嗓音先天条件优秀,且用声自然,没有坏毛病之外,必须懂得科学用声。

人们的用声状况大体上可以分为“自然”与“不自然”两种。自然的用声,是指说话人喉部比较放松,气息比较通畅,旁人听起来音色自然、舒服;不自然的用声,旁人听起来直觉是音色让人感觉别扭、造作,究其原因,往往是喉部加了额外的负担——捏、挤、压、抻,或者鼻音色彩过重。有的人追求亮音,下意识地捏挤嗓子,也就是喉部肌肉纵向使力,发出尖细、生硬的声音;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发出的声音宽厚、响亮、深沉、有力,于是喉部肌肉特别用力,舌根下压,造成浓重、浑浊的喉音;有的人说话时总是抬下颌,颈部与下颌夹角过大,造成音色发挤、发扁;有的人为了省力,以及对明亮音色的错误判断,喜欢用鼻音……这些捏挤、压紧喉部的用声习惯,使声带的自如运动受到影响,久而久之便会引起嗓音疾患。

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实际工作中,许多人由于不了解用声原则和控制声音的技巧,他们虽然很重视话筒前的语言活动,也意识到大众传播不同于私人随意谈话,有时为了表现一定的郑重性、责任感和正义感,于是一味地加重语气,提高音调,加强音量,而且往往都是和嗓子“较劲”,猛一听,好像声势挺大,但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十分吃力。有的人工作时间稍长,声音便力不从心,甚至落下发声器官的疾患。有的在一般状态下尚可,一旦改换了语境或需要较大幅度的声音变化,难免捉襟见肘,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如果我们能够遵循正确的用声原则,科学、巧妙地运用声音,一定会有好的传播效果。

科学用声的正确状态形象地说叫做“抓两头,解放中间”,所谓“两头”,“下头”指两肋与小腹拮抗对气息的控制;“上头”指口腔的共鸣控制和吐字归音的技巧;“中间”即喉头与声带。“抓两头”,指发音的注意力应当集中于对气息的控制,及对吐字与口腔共鸣的控制;“解放中间”,指放松喉部,使声带处于能够自如振动的状态。其中的道理,正是源于发音的综合生理过程,同时语言发音状态下音域不是太高,喉部放松正是“话声区”音域的最好状态,因而特别强调重在控制好发音的动力——气息,以及吐字的准确清晰和中音共鸣的运用。

2.因情、因境用声

在科学用声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因情、因境灵活自然地用声。一方面要依据稿件或节目的具体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变化声音的高低强弱、刚柔明暗,驾驭语速的快慢张弛、松紧疏密,从而形成抑扬顿挫,起伏跌宕,入耳、入脑、入心的语言流;另一方面,声音的运用还必须考虑语境因素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和尺度,这里主要指传播的客观语境,如录音间、演播室的大小,室内、室外,环境嘈杂还是安静,有无现场观众,以至是广播播音还是电视片配音……,此外,用声还要注意到节目语境,即传播的主观语境,考虑节目的内容定位、对象定位、风格特色等因素,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

二、声音的运用技巧

我们的有声语言从物理声学的角度,同时对应人耳分辨的效应,有这样四个物理特性:音高、音量、音色、音长。从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正因为有声语言中这些声音物理特性的种种变化和组合才能负载形形色色、丰富无比的感情态度。我们的声音在音高、音量、音色和音长四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分辨特征,而且都是可以有变化的,可以控制的。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声音能从这四个方面有所体会和控制,肯定会提高或改善我们的发音能力和语言的表现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语境有许多不同,有的在几十平米的演播室播报新闻,有的做“一对一”的访谈,有的在几百平米的大演播室或露天大场地,面对上千人充满激情地主持情绪昂扬的演出,或者在娱乐节目中带动大家又叫又跳,总之,工作要求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在高低强弱等方面有一定幅度,且运用自如,应有一条富于弹性的好嗓子。我们把依据不同的语言心理和语言环境的主客观条件而能够自如地变化使用的声音叫做有弹性的声音。了解声音变化的生理机制,经过科学的锻炼,每个人都能提高和扩大自己的发音能力,具有并运用一定的声音弹性。

1.音高的运用和控制

音高,就是声音音调的高低,它取决于音波的频率。人声音的高低,这个人和那个人不一样,而且每个人的声音也还有高低的变化。这个人与那个人声音高低的差异,主要与个体声带的长短、厚薄有关。同一个人声音的高低变化,则是发音器官的控制带来的,即与控制气息的强弱、声带的松紧以及共鸣的调节使用有关。

良好的用声习惯表现在音高方面,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音高特点,取中用声,一般情况下不要故意提高或压低使用,也就是说以自己的中音区为基点,在需要高低变化时,声音能够自如地上下运动。如何判断自己的中音区呢?当然科学的方法是做音高频率的测定,但不大现实,对于语言交际似乎也没有这个必要,最实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凭自己的发音感觉,以及听觉印象来个模糊判断,说话发音不觉得吃力,用声舒服,而且自己和别人听起来都感觉省力而舒服的音高区域,就是你的中音区。中音区的发声效能高,运用起来比较自如,别人听着也感觉舒服。在中音区这个基点上,根据内容的变化,需要音调高一些或低一些,控制起来会比较容易做到,音高有活动余地,不至于太吃力。相反,如果以较高的声音为基点,就比以中音区为主的用声要吃力,需要的气息要足,还要会调节高音区的共鸣,但是当你还不掌握提高声音的科学方法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捏紧喉部,于是声音很快就会疲劳,旁人听起来还觉得尖锐刺耳,何况如果需要再提高声音时,就会捉襟见肘,难免声嘶力竭,影响传播效果。同理,如果以自己的低音区为用声基点,常会带出干涩、生硬的喉音,而且当需要声音再低一些时,就很困难了,往往会出现声音噎住的情况,那样的用声感觉及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用声取中,是音高运用的一个基本原则。

在话声域中,声音的提高,要有气息的保证和共鸣腔的配合。具体方法是:发高音时一方面要增加小腹的收缩压力,下面给的气足一些,把气顶上去,另一方面口腔里边开大一些,声束向上走声音才能取得高音共鸣,从而发出较高的声音。可以用如下的方法来体会:随便找一句话,确定其中的一个音节用高音,以中音的放松状态开始,在发既定的高音音节时,小腹一收,声音就会比较轻松地上去了。如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确定“一定”用高音来说,其实只把“一”这个音节提高即可,也就是在发“一”时,小腹往里一收,声音就会高上去了,千万不要捏紧喉部。我们把这种音高变化的方法和感觉用到语流中,坚持取中用声,只在需要提高声音的地方,用增强小腹收缩力的方法获得高音,其他地方还是用中音。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发音时身体姿势的配合,要领是:腰板要直,胸稍内含,下颌微收,脖颈要直,这样的体姿,“小腹收”获得的较强气息才能有力地送达口腔、鼻腔,取得一定的高音共鸣。

声音的降低,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因为低音时,所需气息虽多,但气息压力并不大,小腹状态比较松弛,让气息沉下来,注意不要压喉头,就可以得到比较低的声音。可以这样体会:用发低音的状态说“寒风阵阵”,再用发高音的方法说“春色满园”,高音放在“春”上,其他用中音,多试几次,就能体会到声音高低变化的方法了。从当前受众接受心理看,大家似乎更偏爱中低音区的声音。

除了掌握声音高低变化的方法,有必要通过练习来扩展自己的话声域。这里提供两个方法:1)任意选择一些两字词、四字词,每个词都由低到高,像上台阶一样一声比一声高,但音量不变,这样反复练习,体会音高与气息、与共鸣的调节关系,使声音高低变化控制自如。2)练习单元音i和a的绕音,由低向高螺旋式上升。做这个练习难度较大,练习时,一边发音,一边体会向高音过渡时小腹收缩力的逐渐增加,以及口腔后部的逐渐开大,声束的冲击点沿上颚逐渐由前向后走。高音的获得是由于气息力量的增强提高了声带振动频率,同时气息送达高音共鸣腔引起了适当的高音共鸣的结果。做音域扩展练习时,应避免下颌下意识地随着声音的升高而渐渐抬起,切不可在喉部增加压力靠“捏挤”的办法出高音。请记住:高音不是“喊”上去的,而是通过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得到的。

2.音量的运用和控制

音量,就是声音的强弱、大小。音量取决于音波的振幅。有声语言的音量,同呼出的气流强弱及咬字器官的用力程度有关。

人们日常状态下说话的音量大小不一,有人生来说话大嗓门,有人总是小声小气,好像不会大声说话。说话音量的大小,一方面与个人的身体状况有关,身体好,中气十足,一般说话音量较大,相反,身体弱,气力不足,说话声音相对就小;另一方面,还与用声习惯有关,有人并非身体原因,而是不习惯大声或小声说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话音量大小,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能够依据语言环境的具体变化以及自己的发音能力,自如地控制音量的大小。一般地说,在演播室的用声,对于平时讲话音量大的人来说,就需要控制气息量用较小的声音说话,可把握在与一两个人近距离交谈时的音量;如果平时讲话声音细小,则应运用胸腹联合呼吸通过加大气息量及加强唇舌力度来增强自己的音量,使语言显得成熟自信。

梁实秋在他的散文《谈话的艺术》中谈起人们谈话的音量,颇为风趣:“谈话的腔调与嗓音因人而异,有的如破锣,有的如公鸡,有的行腔使气有板有眼,有的回肠荡气如怨如诉,……这一切都无关宏旨,要紧的是说话的声音之大小需要一点控制。一开口便血脉贲张,声震屋瓦,不久就要声嘶力竭,气急败坏,似可不必。”日常随意的谈话尚且如此,主持人的声音要经由电声转换传播,清晰度高,排除了无意义的环境噪声,况且受众讨厌说教式、灌输式的高声喊叫,因此,无论从电子传播特点看,还是从受众的接受心理看,当今广播电视这种走入家庭、朋友式的、直达个人的大众传播的语言活动就更需要加以控制,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

加强音量的途径:一个是加大气息量,一个是加强吐字器官的紧张度,即力量,特别是唇舌的力度。首先吸气要深一些,给的气息量大一些,再就是吐字力度加强一些,就能有效地加大音量。千万不能在喉部用力,不能扯着嗓子喊。练习时,任选两个字或四个字,由较小的声音开始,控制着气息和唇舌力度,渐渐加强音量,注意,只是音量加大,音调不要升高,如说“祖国伟大”四个字,从小声到大声,开始像是对身边的人耳语,然后声音逐渐放开,让距离自己远一点的人能听到——让坐在远处的人能听到——让在门外的人能听到,在控制声音强弱的过程中细心体会气息控制和唇舌力度的变化。当然,做这样的练习并不意味着声音越大越好,而是通过这个练习增强自己的发音能力,掌握控制音量的方法。

降低音量的练习与上述练习类似,只是由中等音量开始,逐渐声音向“轻、小”走,声音大小强弱的变化要自如。音量适当减弱时,切记不要失去气息的支撑,吐字要轻巧而非全然不要控制,松塌含混。音量大小的实际运用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条件(场合大小、人员多少、室内室外、现场气氛、感情态度、有无电声设备等),来决定基本的音量,同时,还要依据内容的主次及具体情境的特征、情感的运动,而有音量强弱的自如变化。

3.音色的控制和运用

音色也叫音质,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基本特征。每个人由于发声体、共鸣腔先天的区别,各个人的音色是不同的,有的清亮,有的淳厚,有的柔和,有的生硬,有的纤细,有的粗哑,有的甜美,有的怪异,这是一个人声音高低、强弱,以及声音中基音和陪音的各种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反映,也是每个人基于发声生理的差异造成的本质音色。一个人的个性音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音色与使用也有很大关系,同一个人的音色,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有宽窄、明暗、刚柔、虚实的变化。音色的变化是通过气息位置的深浅、气息量的大小、口腔开度的不同、唇舌力度的强弱、咬字位置的前后等多方面的控制变化得来的,而且是受到具体情感影响的。以音色刚柔的变化为例,气息足一些,口腔开度大一些,唇舌力度强一些,声音就有“刚”的色彩;相反,气息少一些,气流速度和缓一些,口腔开度小一些,唇舌力度弱一些,声音就相对“柔”一些。明亮的声音,口腔开度要大;口腔开度小,舌位靠后,音色就显得闷暗。有的人用声习惯不好,不科学,原本不错的音色由于“压喉”或“捏挤”,变得难听。

音色运用,一定要遵循自然的原则,因为它不是表演,不是在塑造一个剧本中的角色,应当真诚面对受众,语言运用要质朴、真实,不允许声音的刻意化妆。因此,不要模仿别人的声音,任何违背自己的生理条件硬去模仿别人音色的做法都是愚蠢的,是会造成发声器官病变的。用声“捏挤压抻”、喉音重、鼻音重,就是盲目追求某种音色造成的,声音是很容易疲劳的,而且会恶性循环,声音彻底嘶哑。如果表达具体情感时需要一定的音色变化,就要通过气息强弱、口腔控制得到。通过练习不同感情色彩的古诗词朗诵,可以悉心体会音色变化的方法。

4.音长的运用与控制

音长取决于音波持续时间的长短。从发音的生理层面看,一个音节出字、立字和归音的音程长,音波占的时间就长,反之,发音过程短,音波持续时间也短。音长在语流中表现为说话速度的快慢,从声音的物理层面分析,语速的快慢是由每个音节的音长、音节之间的长短、语流中停顿的多少与停顿时间的长短共同决定的。语速快慢还有心理层面的原因,有的人说话拖腔拉调,慢条斯理,两个字一拖,三个字一顿,俗称“打官腔”;有的人说话过快,像打机关枪,让人来不及思索。这一方面是说话习惯造成的,另一方面跟当时的心理状态有关:心理太紧张,即兴讲话会张口结舌、语无伦次;心理不积极,可能无精打采、四平八稳,或装腔作势、漫不经心;心理过于松懈,把话筒前的工作当成流水线上熟练工的简单重复动作,主持时就会满足于说套话,语速飞快象“打机关枪”,像“开快车”。

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语速,从宏观角度看主要受时代的制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密切关系,综观五十多年的广播电视播音史,语速是越来越快了,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从微观角度说,语速一要考虑具体节目的视听受众群的年龄、文化、接受习惯、理解能力;二要考虑节目内容的特性与色彩,及其在人心理上的反应;此外,由于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语速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比如受众不大熟悉的内容、需要强调的内容要说慢一些,大家比较好理解的、次要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快速度。总之,依据思想感情的变化而松紧疏密、快慢有致的语流总是更能抓住人的注意力,更易于人的理解感受,给人的印象会更深一些。

总之,用声基本功是语言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物质基础,在内心丰富、情感激荡、感受准确的前提下,有弹性的声音与表达技巧的配合,才能有让受众感到可亲、可信、喜闻乐“听”的声音。

三、嗓音保护

嗓音保护总的原则是:科学、积极。嗓音保护不应该是消极的,减少用声量是不现实的。要使我们的声音在工作中“召之即来、来之能战”,首先,就必须学会科学用声方法,这样声音才能得到根本的保护。错误的用声方法,会危及我们的发声器官,不仅声音效果不好,还会出现声音的毛病;其次,通过练习增强发声能力,使我们的声音高低、强弱有一定的幅度,而且能够变化自如,经得住“摔打”,延长声音使用寿命;第三,要增强体质,防止或减少感冒,减少上呼吸道的感染机会,保证咽部和鼻腔的清洁健康;第四,保证足够的睡眠,睡眠不足,咽部和声带容易充血,声音就会嘶哑;第五,提倡戒烟,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处已是人人皆知,它对声音的影响则是因为吸烟刺激咽喉,导致慢性咽炎,说话时容易上痰,人们常把嘶哑的声音称作“烟酒嗓子”。

如果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由于过度疲劳而不是由感冒引起的声音嘶哑,有几个简单易行的应急办法供参考,在选用下面三个小验方的同时应禁声,起码也要减少用声量,少说和小声说话,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 取干黄花菜(又名金针菜)一把,洗净,放小锅内,加两小饭碗水烧开,待黄花菜熟后,晾温,加入适量的蜂蜜,早晚饮之,并将黄花菜吃下,数次即可见效。

● 一勺蜂蜜、一勺香油放入碗中,用力抽打,至蜜、油充分融和,再以热水冲开呈乳化状(如若油水分离,说明抽打不充分,效果不明显),早晚饮之。

● 慢性咽炎患者,日常可以浓绿茶加蜂蜜饮之。

本章小结

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一面是概念映象,一面是声音映象。[2]这一章我们就是专门讲授语言的“声音映象”,即声音“外壳”这部分的知识,介绍了人的声音是如何发出的,从生理的角度重点讲解了气息、吐字、口腔共鸣、声音弹性的控制技巧,以及声音的运用方法。这些是播音员主持人应当掌握的基本功,其实所有从事与说话关系密切工作的人,都需要这些知识,如果不仅是懂得这些道理,还能运用这些理论和知识改善自己的声音状况,提高自己的发音能力,不亦乐乎?

思考题

1.人的发声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为什么要强调播音员主持人的吐字功夫?怎样才能做到吐字清晰、声音集中?

3.正确的用声原则是什么?

【注释】

[1]〔英〕戴维·克里斯特尔:《剑桥语言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参见吴为章:《普通语言学教程新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