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关于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提出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重视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外源型国家,不能摆脱观念先行的处境。在阐释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时,需要防止以创意取代文化的倾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环境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赋予文化以应有的尊贵地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

四、关于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思考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问题,一方面,要看到我们起步相对较晚,水平较低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是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与一个社会整体的现代化水准密切相关,而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问题。简而言之,高水平的现代社会的构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条件。

下面,我们提出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该重视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我们认为,思考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促进作用。

1.理清对文化创意产业性质的认识

创意产业这一产业形态原创自西方,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也同样肇始于西方。中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外源型国家,不能摆脱观念先行的处境。因此,理清对文化创意产业性质的认识,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一般)文化产业,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包括发展创意产业和一般文化产业)是有不利影响的。

本课题研究,就是认识文化创意产业性质的一次努力和尝试。

2.处理好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在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有的学者提出了传统文化也会束缚创造性这一观点。我们认为,不能把这一观点绝对化。就具体的或一传统文化而言,可能会出现其束缚创造性的问题,但是,泛泛认定传统文化会束缚创造性,是可能存在危险的。在阐释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时,需要防止以创意取代文化的倾向。如果不割裂创意与文化的关系,就必然要把创意与传统联系起来,因为文化自然离不开传统。所以,不能将创意与传统文化资源对立起来。

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把握两个着力点:一是不能对传统文化作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的阐释与转化。这方面《大闹天宫》、《花木兰》都是典型的案例。二是创造与传统相联系的新的文化资源以进行文化生产。模仿、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是需要的,但是,创意产业需要来自本土的灵感。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应该积极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环境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是赋予文化以应有的尊贵地位。在发展经济的时代,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尽管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经济形态,但是,它与崇尚文化是并行不悖的。轻视文化的国家、地区,必然无法发展文化产业。

3.政府应该提供具有创意的政策法规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政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英国是第一个为“创意产业”命名的国家,而这一本身就有创意的命名,又是来自另一个国家的有创意的政策的启发,那就是澳大利亚1994年公布的以建设“创意国家”为目标的文化政策报告。1997年,执政的布莱尔政府作为“新英国”计划之一环,成立了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部,下设以布莱尔为主席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该小组提出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振兴英国经济的关键抓手。可见,创意产业的提出是布莱尔政府在文化产业基础上的一个发展经济的“创意”。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政府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比如,对文化创意产业来说,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开发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这方面美国、英国、日本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制定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相关法规、政策。而在制定这些法规、政策时,如何使其相互之间能够协调、配套,是需要创造性劳动的。现在由政府大力推动的出版社改为企业制经营的政策,就对出版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体制机制创新,才能推动出版产业大发展,而转企改制是实现出版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与市场、资本、产业接轨,要解决市场主体失位的问题,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改革的新突破,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4.重视教育,双管齐下抓创意人才的培养

约翰·霍金斯、约翰·哈特利等前沿文化创意产业学者都十分重视“教育”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根本性作用。

霍金斯这样为中国出谋划策:“在发展创意和创新之际,中国面临许多问题。创意仰赖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表达自己的个人,亦仰赖对独创性、设计和美的珍视。政府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对待教育、企业家、企业、政府垄断的作用、行业规制和知识产权。”(《创意经济》新版前言)他把“用全新的眼光对待教育”作为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一位选择。

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中文版序言中谈到,“青少年的白日梦和淘气也可以被视作孕育未来可能性的温床”,但是,这两种行为都得不到父母和教师这两类教育者的鼓励。哈特利提醒我们反思:“如何发展出一个适于知识生长的复杂的适应性系统,使它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合适的培训来鼓励也许会随着白日梦和淘气溜走的创新?”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亟待大力发展,而目前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式困难,是创意人才的匮乏。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应该采取辩证思维,双管齐下抓创意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是短线工作。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高等院校加强与创意相关的专业的建设,提高高校对创意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对现有文化创意人才进行不同形式的培养、培训,提升其水平(属于治标)。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如像韩国那样,建立类似“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的机构,负责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协调等,设立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对文化创意产业教育机构实行认证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是长线工作,也是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改革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现状(属于治本),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充满创造性活力的人才资源。

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于它的强制性、整齐划一性和功利性,而这些都是创新的敌人。霍金斯曾提出衡量一个新创意的四个标准,其中的“个人的”、“独创的”品质都无法来自应试教育。

人的创造能力的激活和发展,需要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人的文化创意能力的开发,必须从儿童期开始。目前应试、功利、填鸭式教育是不能培养出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的。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束缚的人,很难在大学得到充分发展。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尽管哈特利对中国的青少年充满信心,但是,这种信心却必须以改变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价值观为保障。他所说的,在家庭和学校两种结构之外的“做白日梦”和“淘气”的生活,只能出现在应试教育的发生松动甚至崩溃之处。

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儿童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直接命题。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负责人:

朱自强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课题组成员:

何卫青 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张树武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副编审

【注释】

[1]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中文版序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市长委员会》,见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市长委员会》,见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约翰·霍金斯:《创意产业市长委员会》,见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约翰·哈特利:《创意身份》,见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见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转引自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8]大卫·赫斯蒙德夫著:《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9]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第4页。

[10]大卫·赫斯蒙德夫著:《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11]大卫·赫斯蒙德夫著:《文化产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2]约翰·哈特利编著:《创意产业读本》中文版序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徐清泉:《创意产业如何走出困局?》,东方网2007年10月29日。

[14]徐清泉:《创意产业如何走出困局?》,东方网2007年10月29日。

[15]花建:《从资源链到产业链——文化产业的多元功能和竞争策略》,转引自何群著《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6]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生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