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产业及人才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类型

文化产业及人才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类型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文化产业人才的特征及主要类型人才一词,简而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具有创新性、复合型特点。它所揭示的是文化产业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和不同产业形态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关系,又称价值链。文化产业人才的生存基础是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体系。基于对上述文化产业价值链体系的分析,我们将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分类。

一、文化产业及人才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类型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文化、贸易和全球化》的报告中认为:“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是指那些包含创作、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一般通过著作权来保护,并且以商品或服务的形式出现。”在英国,文化产业主要被看做一种“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其定义为“源自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而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应用,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的潜力”,它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电视和广播、表演艺术、出版和软件等13种活动。[1]欧盟在其2000年的信息规划中把文化产业界定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ies),它指的是“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2004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在《文化与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结合学术界关于“文化产业”定义的其他各种理论,文化产业定义总体可归纳为: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虽然各国对文化产业包含的具体行业界定尚不统一,但基本包括了我们所称的文化产业,加上各类设计业、广告业、咨询策划业和软件业,文化产业具体包括以下产业:传媒业、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数字娱乐业、文化会展业、体育休闲业、广告业、创意设计业等。

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型产业,它具有渗透性强、增值性高、资源消耗小的特征,它能通过应用技术的嫁接和各行各业相融合,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新的价值元素,实现从产品创新向价值创新的转变。它不仅有益于开发人类的创造力,解放文化生产力,而且还可以增加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文化产业更是一种智慧型产业,它以内容创意为核心,综合产品的制造、营销和推广,形成文化品牌优势,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链条。它是人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科技发展的结果。因此,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较高的智力密集型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因为其他产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从事物资生产,而文化产业则是从事精神生产的产业。它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它不是单纯固定资产的积累和原材料的投入,而是更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文化产业人才的特征及主要类型

人才一词,简而言之,是指有才能的人。《辞海》中对“人才”的解释是“德才兼备的人,有才学的人”。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科学人才观,揭示了新时期人才的主要内涵:一是人才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二是人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人才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贡献。

文化产业是智慧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的行业,是文化、知识和技术高度关联的产业,由此决定,文化产业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是一种极其依赖人脑和人的心智能力的文化创造活动,因此,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而人才资本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与其他行业人才相比,文化产业对人才资源有三个特殊要求:

一是对人才的文化素质有更高的要求。文化产品和服务离不开文化的内涵,它要求从业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二是对人才的市场开发和文化经营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文化产业是一种市场行为,它要有对文化产品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过程的市场化经营,要有对人财物进行组织与管理,这就需要有更多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三是文化产业人才具有创新性、复合型特点。理想的文化产业人才是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以及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联系,并能综合运用的创新型、复合型、协作型人才。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人才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经营服务,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能为产业发展创造一定价值和作出贡献的人。

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文化产业在运动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和不同产业形态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关系,又称价值链。文化产业链的核心主要由策划创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延伸开发四个环节构成。文化产业人才的生存基础是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条体系。文化产业链的相应环节也对应着相应的人才。基于对上述文化产业价值链体系的分析,我们将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分类。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领域十分广泛,各个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对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人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

1.文化产业创意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内容的创作、设计,是文化产业价值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这类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其文化创新性,他们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智能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为手段,具有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文化产品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源自本土的传统文化与核心艺术;二是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移植与嫁接;三是源自个人的创造力。这类人才的来源有文学创作者,各个艺术门类的艺术家,设计师,影视、舞台剧导演等。代表职业:服装设计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编剧、导演、音乐家、演员、短信写手、彩铃制作者等。

2.文化产业技术人才

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文化产业技术人才往往并不具有核心的创造能力,但原始的文本和创意必须通过他们的技术才能得以实现。代表职业:游戏(软件)程序编写员、媒体美工、音乐制作人、电影制作人、录音师、摄影(像)师、FLASH程序编写员、灯光师、音响师等。

3.文化产业经营人才

这类人才需要对产业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制订企业发展战略,对策划、设计、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规划、统筹和运作,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本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对市场变化有敏锐的判断力,他们是微观企业的主宰者。代表职业:各报刊、杂志的社长,各唱片公司、网站、演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电影、电视剧的制片人,演出场所的经理,演出院团团长以及相关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等。

4.文化产业营销人才

这类人才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文化产业说到底是一种经营性活动,这一点和其他行业并无二致,而对于艺术品本身的感悟和理解,以及对于人们审美取向或者说文化消费市场把握的敏感程度是这类人最为需要的素质。他们是文化产业价值链条中的宣传队和播种机。代表职业:报刊发行总监、网站营销总监、电影市场推广总监、剧团负责市场推广的副团长等。

5.文化产业渠道经营人才

文化产业渠道经营人才是指文化产品分销企业(包括制造企业、代理企业、批发商以及零售商)中协调渠道成员关系、与渠道上下游进行有效沟通、对产品的销售及客户的开发起首要作用的人才。他们掌控着文化产品分销的渠道,影响着文化产品的销售,是联结文化生产商和文化消费者之间的纽带。代表职业:影院的经营者、影视网络的经营者、报刊分销商、票务网络经营者、艺术品拍卖行的经销者等。

6.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政府体系中文化系统的管理人员,主要是指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署系统以及各类文化产业行业组织中的相关管理人员,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中的人才并不出身于文化产业专业,但他们的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下对于管理者的要求没有区别,是企业运作体系中的常规环节。代表职业:电视台、广播台台长,广告部经理,出版社总编,各类作为企业领导者的职业经理人,公司财务总监(CFO),人力资源部总监等。

7.文化产业研究人才

这类人才为政府、企业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并进行学术性的研究。主要以大中专院校的相关研究机构从业人员、政府下属研究中心以及各类咨询公司、行业协会的研究人员为主。他们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代表职业:各大专院校文化产业专业任职教师,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各大媒体文化产业领域的专栏记者以及咨询公司从业人员等。

(三)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预测

据有关资料综合归纳分析研究预测,[3]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基本情况如下。

1.信息技术人才

据研究预测,2020年我国计算机软件设计和开发产业总产值将达10万亿~14万亿元。预计我国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到2020年将达800万~900万人,占中国总就业人数的2.8%~3%。另外,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及其使用功能的充分开发,几乎所有的领域都需要计算机类人才,因此信息技术人才在今后若干年内会持续走俏。

2.网络服务人才

据分析,到2010年,我国网络服务创造的经济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总量高达0.8万亿~1.2万亿元;2020年为3%,达7.6万亿~8.2万亿元。而从事网络服务的人员并不多,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20年中,中国这部分人员的数量预计增加30~50倍,整个行业的人数将达到60万~100万人。

3.信息服务人才

近年来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全国信息服务企业有8万多家110多万人。根据这一情况,我国制定出发展信息服务企业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结构网络化、手段现代化、联系国际化,结构合理、高效、综合的信息服务体系。届时,从事信息服务所需人员将达700万~900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服务网。

4.数据管理人才

数据管理和数据库是21世纪经济系统建设的核心,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信息和知识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数据库服务业已成为信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1世纪的前20年,随着中国数据产业的发展,数据服务行业的就业人数将达到350万人。该行业将成为服务行业就业人数较多的行业之一。

5.现代服务业人才

今后会展、物流、商业贸易和法律(经济法方向)人才总需求量增长较快,这几类人才对有相关专业背景、国际化、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

6.出版业复合人才

这类人才的特点:一是产业理念,即把出版当做一种产业来做;二是市场理念,比如策划出版一本书,不是先找作者,而是先找读者;三是创新意识;四是知识结构多元;五是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类复合型人才我国十分缺乏。

7.特殊专业教育人才

据调查,近年来一些特殊专业的教师一直被看好,如音乐、美术、电脑等学科。据估计,在今后的20年中,中国教育行业这部分专业的教师人数将增加1倍,整个教师队伍人数将达到1 700万~2 100万人。

8.传媒业复合人才

传媒业进入21世纪,已成为我国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传媒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也举足轻重,这种人才的需求也将会很大。

9.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中介人才

既懂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市场管理经营的人才奇缺。最缺乏的人才还有文化中介人才,丰厚的文化资源推介不出去,转化不成资本,关键就是缺少中介人才。

另外还有旅游业推介导游人才、农村文化人才等也将有较大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