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阶级与阶层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特定角度,其理论框架在社会学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阶级和阶层并没有消失,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仍需研究者的关注。总之,“中产阶级”的出现弥合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也成为我们关注的大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大众化,他们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及其感受。

一、阶级与阶层

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一个特定角度,其理论框架在社会学原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分层的基本涵义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等级标准(综合的或单一的),把社会成员划分成不同层次的过程。

任何社会结构都是一个分层化的体系,划分阶层的标准依据的是人们对广义的社会资源的多元拥有的状态。除了依据人们的经济关系之外,还会依据人们收入的多寡、权力的大小、教育程度的高低等状况进行划分。不过,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分层有时是阶级和阶层的同义词,有时仅指某一地位等级特征的分化现象,“由于学者们在诸多意义上使用它,因此,没有哪一个社会学概念比它还令人难以捉摸”。[119]本书依据的是国内学界普遍接受的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成员主要分为两种层次:阶级和阶层。

对于阶级(class)的划分,中国内地学术界主要采用的是列宁的“经济因素”方法:“所谓阶级,就是这样的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20]这里要补充的是,阶级的划分不仅仅包括经济因素,还有文化、观念等方面的规定性。总之,阶级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阶级差别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特征,而在阶级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成员在生活条件、生活方式、行为风格、心理状态、价值体系以及觉悟程度等方面还会产生一系列派生的属性。

关于阶层(stratuim)的划分,马克思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划分的;马克斯・韦伯则采用多指标体系来划分,他确定了三个指标:财富、声望和权力。韦伯之所以确定这三个指标,是因为他认为人们在追求社会地位时,不同的职业阶层有不同标准。比如经济界追求财富,按财富多少决定社会地位;知识分子就追求声望,声望可以给他带来各个方面的相关利益;政治界追求权力。此外,马克思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决定人们的社会行为;韦伯的出发点则是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行为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一种主动的生成力量。我们采用的是目前国内学者使用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双重标准,将阶层定位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层次差异:阶层是社会结构中比阶级更深入的一个社会层面,阶层的分化是由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收入方式与收入等因素所决定的,即社会阶层化是社会对于职业、权力、教育收入不均等分配的结果。具有职位、收入等多方面同一性的人们,构成同一个阶层。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莱思指出的,“阶层更多的是基于个人的教育水平、职业需要和经济权利的一系列亚文化存在的反映”。[121]

关于阶级和阶层的区别,我们接受这样的说法:“由于阶级的分化,形成了社会的基本骨架;由于阶层的分化,丰富了整个社会的结构。”[122]阶级和阶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人们的经济、职业、地位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阶层和阶级的概念正变得越来越难定义,以至于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些概念正在过时:“旧的社会阶层差别似乎像机器代替沉重的体力劳动一样消失了,甚至是贵族也上班养活自己。”[123]不过,社会事实并非如此。阶级和阶层并没有消失,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仍需研究者的关注。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出现了介于传统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之间的社会集团,他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拥有对它们的日常控制权,既执行资本职能——使资本增殖,又执行工人的集体职能——生产剩余价值。在马克斯・韦伯等学者的著述中,这一社会集团被称为“专家”、“管理者集团”、“中产阶级”。它除了一部分是“传统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小商人、小农场主、小业主等)之外,主要是指新的“中间阶层”,在西方各国劳动力中约占1/4~1/3,是由于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产经营过程的日益复杂以及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脱离管理劳动而形成的。总之,“中产阶级”的出现弥合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鸿沟,也成为我们关注的大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在美国,中产阶级具体地指年收入在2.5~10万美元的家庭,这个阶层占美国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被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主体,也被认为是美国发达资本主义的象征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赖特・米尔斯在《白领》(White Collar)一书中这样评价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

正是在这个白领社会里,我们才能找到20世纪生活的主要特征。由于他们在数量上日益表现出来的重要性,白领职业已推翻了19世纪认为社会应由企业主和工资劳动者两部分人组成的预测。由于其生活方式的大众化,他们已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气息及其感受。在最为公开的形式中,他们传递和体验着许多具有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心理问题。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任何位于主流中的理论流派都不会把这些问题漏掉。总而言之,他们是一群新型的表演者,在供他们表演的舞台上,推出的都是20世纪的主要剧目。[12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也必然使中国社会阶层的状况发生一定的变化。与经济改革前的状况相比较,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社会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形成社会群体的间距。在200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陆学艺等学者首次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划分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和城市无业、失业和半失业阶层。从中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部分在中国都已经具备——凡是现代化国家具备的社会阶层,都已经在中国出现了。

根据这一报告的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阶层的变化是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最核心内容。这一变化包括:农业劳动者不断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步缩小;商业服务业员工的数量有所上升,产业工人随着农村工业化有明显上升;社会中间阶层的扩张迅速,使得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原先的金字塔型逐渐向橄榄型转变;掌握和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和壮大。这一社会变迁说明,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原来的阶层正在发生分化,新的阶层正在形成和壮大。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阶层”:“以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125]

陆学艺等学者的研究还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趋向:未来社会中占人口大多数的将是社会的“中间阶层”。也就是说,与传统社会不同,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以社会中间层为主体,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不再是金字塔型,而是橄榄型,社会大部分成员处在中等和中上层地位,只有少数人处于高层和较高层,而处于最低阶层的人也是少数。在传统社会,处在最低阶层地位的主要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大量向其他阶层流动和转移,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开始向上流动,这为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条件。总之,中间阶层将“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最重要部分、最稳定的社会力量”。[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