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语言时空共变性的意义

有声语言时空共变性的意义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有声语言时空共变性的意义有声语言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几乎永远是同时实现意义的。有声语言的时空性在传播语境的实境和虚境中发生共变,虚实相生,产生语声的历史回溯感和想象的空间在场感。当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现和发展不平衡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式美和蕴含美会同时遭到破坏。

四、有声语言时空共变性的意义

有声语言表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几乎永远是同时实现意义的。有声语言的时空性在传播语境的实境和虚境中发生共变,虚实相生,产生语声的历史回溯感和想象的空间在场感。199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邓小平同志逝世、香港回归、三峡截流、经济产业重组等事件赋予1997年独特的历史魅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了新年特别节目《中国,1997》,它打破了年终报道、大事回顾的特别节目模式,从历史的高度对1997年发生的、于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进行评点,通过声音的表现力,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创造了巨大的张力和厚重的魅力。广播从具有时效性优势的媒介一下子跨入了肩负深重历史责任的情感媒介的创新空间。节目内容含盖了邓小平同志逝世、十五大开幕、经济产业重组、高雅和通俗艺术比肩、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禁毒、三峡截流、香港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将1997年的形象和历史地位深深地烙刻在人民心上。7000多字的解说运用了类似蒙太奇的手法,富于生动的融通感,使评述在历史和现实的时空中能够自由的穿插,给听众的感觉非但毫不混乱,而且清晰、简洁、新颖,在时间和空间上营造了“留白”的艺术想象和美感。在节目的《序》中,有这样一段解说:

城头山古城遗址位于湖南澧县牛头村,随着城墙夯土不断被剥离切入,在5000年的古城墙下现出了更为久远的墙基,同位碳素14检测,证实这里的土层及文物属于6000年以上。1997年1月,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探寻因此发现而前推至少1000年。还是在1月,北京王府井的商业建筑工地施工现场发现古人类遗址:两万年前有人走过王府井。历史对于人类弥足珍贵,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段落都在证明人类智慧的拓展。真正的历史不以人们认识的深浅为转移。就在离王府井不算太远的北三环路,人们每天都从路旁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下走过,上面写着:无论一大步,还是一小步,人类每天都在进步。今天,我们又重重地留下了一个脚印,它属于公元1997年。

播音员的话语纵横在千年的时空当中,既有历史和远古的神秘和凝重感,又有当代和今天现实生活的跳动感;既有平实真切的叙述,又有舒缓庄重的宣告。有声语言表达以吐字的清晰饱满、松弛柔和,气息的深浅、强弱、缓急,语气的亲切和煦、凝重宏大,节奏的紧凑、舒缓来体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历史和现实的更迭,一下子把节目的品位提升到承载历史责任的崇高情感境界,使节目不致陷于空洞概念传输、新闻事件碎片堆积导致的陈旧和僵化之中,显示出“广播纪录片”式的深邃、宏大和超越。

当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表现和发展不平衡时,有声语言表达的形式美和蕴含美会同时遭到破坏。当前广播有声语言中存在的某些消极现象,例如,选题偏执于与社会生活中“时尚”和“流行”的日常审美,内容上大而化之、不求甚解、敷衍了事;表达形式琐碎含糊、无本无据、亦步亦趋。有些节目主持人上节目不作充分的案头准备,一张口、一个鼠标就是拼凑节目内容的全部工具。只是单纯追求即兴表达的形式,不讲究即兴的适时、到位、贴切、完整和流畅,甚至以即兴为借口牺牲了语言表达的基本功能——言之有物。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即兴表达不只是有声语言传播的形态,更应该是语言传播的扎实功力。如果以牺牲节目传播效果为代价而一味推崇即兴的表达形式,不但失去了有声语言在特定时段、特定时长、特定内容编排、特定频道时间资源的时间性特征,而且失去了有声语言传播应具备的时间性意义,即时间造就听觉认知、听觉感受和听觉审美的正向效果。一旦削弱了时间性意义,有声语言的空间性意义就不易生发出来,至少是很难使人产生审美联觉和统觉,语言缺乏可以纵深回味的空间意蕴。

通过表达主体的创作,引发有声语言审美的时空共变性意义是探寻创新规律的必经之途,其发展方向势必通向动听流畅、蕴含深厚、回味悠长的艺术境界。时空共变性促使有声语言多元性、多层次、多重空间的意义构建,即强调具有在场性的时代特色,坚持语言文化性的历史传承,适应当下听众的接受心理,以发挥有声语言的美学功能来教化主体的审美意趣和品位。从历史性的宏观视野出发,有声语言表达的时空共变性意义,利于媒介发挥社会现实监测的功能,缓解民众社会心理压力,倡导主流时代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品性;更利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凝聚,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淀和传递。

【注释】

[1]吴为章著:《新编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2]张颂著:《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3]蒲震元著:《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和意境的构成》,见作者自选集《听绿:美学的沉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4]同上,第25页。

[5]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6]张颂著:《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7]蒲震元著:《萧萧数叶满堂风雨——试论虚实相生和意境的构成》,见作者自选集《听绿:美学的沉思》,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8]参见赵元任著:《语言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9]〔美〕P.B.邓斯,E.N.平森著:《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0]〔美〕P.B.邓斯,E.N.平森著:《言语链——说和听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11]这段文字是对播出节目的听录,空格表示表达过程中的停顿,不过停顿的长和方式会有些差异,停顿与重音、语气、节奏和语势相结合,产生表达形式的变化。

[12]〔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1页。

[13]〔美〕韦勒克・沃伦著:《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