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图片写新闻文字报道

为图片写新闻文字报道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像实验二:为图片写新闻文字报道请看一组车祸照片,然后就图片所展现的该事件的情况写一篇新闻文字报道: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凯文·卡特1994年5月23日,在卡特拍摄《饥饿的女孩》14个月后,他走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讲台,接受了普利策摄影奖。两个月后,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在约翰内斯堡死于二氧化碳中毒,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影片接着揭示布什家族与拉丹家族的长期密切关系。

影像实验二:为图片写新闻文字报道

请看一组车祸照片,然后就图片所展现的该事件的情况写一篇新闻文字报道:(见图2-23至2-27)

作品背后的故事一:凯文·卡特

1994年5月23日,在卡特拍摄《饥饿的女孩》14个月后,他走上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讲台,接受了普利策摄影奖。在写给远在约翰内斯堡的父母的一封信里卡特说:“我发誓我得到了每个人的称赞,我恨不得马上回去让你们看看我的奖章。它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我能得到的最大的报偿。”

img50

图2-25

在纽约最时髦的地方,卡特受到了众星捧月似的款待。饭店的顾客们知道他的身份后会跑上来请他签名,最重要的几份杂志的摄影编辑都想和这个穿着黑色牛仔裤、T恤衫,戴着三圈手镯和钻石耳环的热门人物拉拉关系。卡特和西格马签了约,西格马是一家权威性的摄影机构,麾下有200个世界最棒的摄影记者。他的老板拉方特说:“拍照可不是个容易的行当,干出头的人寥寥可数,卡特算一个。现在漂亮姑娘围着他转,每个人都想听他讲点什么。”

卡特却像一颗光彩耀人的彗星,惊心动魄的美丽变作死亡的凶兆。两个月后,这位普利策奖得主,在约翰内斯堡死于二氧化碳中毒,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他的车子停在他童年时常在里面戏水的小河旁边,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座位上找到了一张条子:“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img51

图2-26

(引自《黑镜头》之一,第3页,黄利编译,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品背后的故事二:《天哪!你们对我干了什么?》

《华氏451度》是美国科幻作家雷·布莱贝利的长篇小说, 1966年被法国导演待吕弗拍成电影。故事中虚构的未来社会里,每栋建筑物都百分之百火,消防员已无用武之地,他们反变成专业纵火员,惟一的工作就是四处焚书。华氏451度─即摄氏23度─正是书本的燃点。纪录片《华氏911度》将这部小说的标题与“9·11”事件合并,导演迈克尔·摩尔说:“这是自由的 燃点。”

img52

图2-27

img53

图2-28

img54

图2-29

没人告诉他怎么办

5月22日(当地时间,下同)的颁奖晚会一开始,迈克尔·摩尔就开始成为焦点。稚气未脱的比利时小伙子乔纳斯·盖尔奈特上台领取可能是他人生中第一个电影奖项“最佳短片评委会大奖”时,抓住宝贵的机会向摩尔和他的《华氏911度》致敬。紧接着出来颁奖的英国演员蒂姆·罗斯立刻对此表示出赞赏:“刚才那个小伙子说了一番很有勇气的话,我完全赞同他的意见。”

等到摩尔终于噙着泪水捂着嘴,拖着自己庞大的身躯走上台,去领取属于自己的金棕榈大奖时,喝彩声和倒彩声同时爆发。摩尔好不容易控制住情绪和台下的喧闹声,恢复了自己调侃的形象。“天哪!你们都对我干了啥?”手持金棕榈奖的摩尔问坐在台上的评审团。评审团给了他金棕榈,戛纳的电影市场则给了他好消息:“我找到新的发行商,一个阿尔巴尼亚发行商,现在全世界都能看到这部电影,除了一个国家。”由于迪斯尼坚决阻止任何子公司在美国发行这部“招惹是非”的影片《华氏911度》何时能在美国上映,仍是未知数。

5月16日,《华氏911度》戛纳首映前一天,摩尔向媒体捅出新闻:白宫曾阻止梅尔·吉布森的制片公司ICON投资本片。“ICON的总裁布鲁斯·戴维去年打电话给我‘我现在麻烦大了,你得帮我。我知道我们已经签了合约,我知道资金已经注入影片制作,但梅尔接到白宫那边的人的电话,说如果投资这部电影,以后就别再想得到白宫的邀请。’”于是ICON匆忙退出这个计划,由迪斯尼的子公司米拉麦克斯接手。

有认真的美国记者打电话询问过ICON公司,他们却说没有受到过任何来自白宫的压力,只是“因为我们对这部片子不感兴趣了。”该记者问摩尔:“我该相信谁?”“ICON是《科伦拜恩的保龄》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发行商。”摩尔回答,“那部影片打破了票房记录,就像它在美国取得的7000万票房一样。他们尝到了甜头,是他们来找我说‘我们要投资迈克尔·摩尔的下一部电影,不管是什么片子’。可两三个星期之后他们慌慌张张说要立即撤出─‘我们没兴趣了。’你能接受这样的解释吗?”

看过《华氏911度》,没人会否认它的“杀伤力”。这部纪录片的意图清晰尖锐,用摩尔的话说,就是“乔治·沃克·布什应该下台。”

密集的电视素材回顾了2000年布什就职那天,人们往他乘坐的轿车上扔鸡蛋的情形。摩尔以数据指出,“9·11”事件前,布什在任8个月,用了42%的时间度假。随后的影响更是直接尖刻:“9·11”灾难发生前,布什正前往佛罗里达州一所小学参观。当布什被告知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贸中心,他决定继续这次上镜机会。当第二架飞机命中另一幢塔楼,他的助手走进教室,附身向坐在讲台上的布什耳语。镜头长时间地记录布什呆坐着不知所措,摩尔的解说火上浇油:“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没人告诉他怎么办,也没有特工来带他离开,布什只好继续坐着,看小学课本。在7分多钟时间里,没有人做任何事……”

有记者问及这段素材从何而来,迈克尔·摩尔说:“这很简单,我去那学校问他们是否有当年布什访问的录像带,他们说有,就给我了。”

影片接着揭示布什家族与拉丹家族的长期密切关系。“9·11”之后几天,美国所有商业和私人飞机全都滞留在机场,因此被耽搁行程的人包括老布什和瑞奇·马丁。“问题不在马丁坐不了飞机,而是除了本·拉丹家族,谁想坐飞机?”9月13日之后,在白宫的许可下,6架私人飞机和24趟商业航班将142名沙特人,包括24名本·拉丹家族成员带出美国。

摩尔在参加新闻发布会时出示了影片中用过的物证——一份军队文档在2000年和2004年的两个不同版本。文件证明1972年有两人未能通过驻德克萨斯州国民警卫队的体检——布什和詹姆斯·巴斯。2004年的文件上,后者的名字被涂去。巴斯后来成为本·拉丹家族在德克萨斯州的财务主管。“他的名字为什么被白宫和布什涂掉?因为2000年的时候还没人知道什么本·拉丹家族!”摩尔说。《纽约时报》对影片的评论说:“也许影片中最弱的,是所谓最新揭秘的那部分。此处涉及布什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室之间诸多复杂的财务关系(据统计,沙特王室在布什家族经营的石油企业中投资约14亿美元),大多数观众会看得一头雾水。”

我正经,布什搞笑

5月18日在戛纳MAJESTIC酒店的露台,摩尔与包括《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每日新闻》、英国天空电视台在内的十余家媒体谈论他的新片。由于这次密集围绕于影片的新闻,他不得不解释:“我不是想出名,我从来不觉得出名会令我舒服。”本报记者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出一些有意思的“摩尔式答问”。

这次你很少在镜头中出现。是想让布什做主角,还是想改变自己的纪录片风格,更多地让素材说话?

我觉得这次的素材已经足够有力,不需要别的帮助手段。我少在镜头中出现,会让片子更有观赏性。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愿看到自己(笑)。在剪辑室里我曾贴了张纸条,写着“如果拿不准,就把我剪掉。”我不想让迈克尔·摩尔这个角色成为焦点,我想让莱拉(影片中伊拉克战场阵亡士兵的母亲)更被人们关注。

您这部影片很明显将影响美国的大选,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我做每一部影片之前,都希望它是一部我自己会在周末晚上买票去看的电影。最首要考虑的是,它能成为一部提供享受和娱乐的电影,人们可以带着伴侣去看,吃爆米花,哭,笑,思考,走出影院后的一小时、一天或一星期后还谈论它……这是我一贯的原始动机,也是拍这一部电影的动机。我想讲美国在“9·11”之后一段时期的生活,我们是怎样走到了现在……我也仍然认为在这种时候笑是很重要的,所以这部影片中亦有许多幽默。不过这次我成了一本正经的人,而乔治·布什负责了所有搞笑的台词。有人还问我:如果布什要捍卫他的作者权利我该怎么办……

您怎么保证有选举权的美国人都去看你的电影呢?

我的电影并不是在艺术院线放映的,它们在大商场里的影院和商业院线放映。我也觉得有幸能够让纪录片面对大众。《科伦拜恩的保龄》上映时,发行公司对观众做了调查,70%的观众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到影院里看一部纪录片。我的观众就是平常的电影消费者,我相信这部影片一定能在美国和世界各处面对所有普通观众。

这部影片很有力量,它来自大量客观真实的素材,但那是我们都已知道的。之前你所说的许多从前“不为人知”的东西是什么?你认为哪些东西真正会威胁我们的政府?

img55

图2-30

在电影开始时,布什在服役期间的记录,在被涂改的另一份文档。我想你也没有见到过美军士兵像影片中这样讲话,他们的觉醒、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疑惑……对着摄影机讲这些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在晚间新闻里没有看到过这些。你也没看到过战争对那些家庭造成的持续创伤,我们都很少看到,但它们在这部影片中一次又一次出现。我想这对每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美国人,都是新的启示。美国的好处在于当人们一旦知道真相,他们会依此采取正确的行动,难处在于了解真相。

我雇佣的自由记者,以他们有限的资源,在伊拉克战场找到他们所寻找的东西。我们要问每一天都在现场的那么多家电视网─你们应该去问NBC、CNN、ABC、……数百万美元投入到他们的工作,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些?今天你们在我影片中看到的美军虐俘素材是第一次。除了现在我们看得到的监狱里的照片,你们没看到过任何监狱大墙之外、战场上的事情。但影片当中就有,你们今天是首次看到它的人。这是可耻的。

我和我们的自由记者把这些事实带给美国民众,美国人不喜欢被蒙蔽,我想这部影片要做的就是揭示秘密,告诉大家真相。

为什么影片中关于托尼·布莱尔的内容相当少?

可能因为我是美国人,我想把我要谈的问题集中在美国、白宫,而不是唐宁街10号。在我印象里托尼·布莱尔要明事理得多,他跟布什这样的家伙搞在一起做什么?我真是不懂。这是我见过的最古怪的一对。你们是否记得布莱尔第一次去戴维营,在那里过夜?次日早上他们要出席记者招待会,两人站在讲台上,布莱尔准备发言,而布什对着麦克风跟他说:“我们用了同一支牙膏!”布莱尔只好讪笑,他也许会怀念比尔·克林顿——记者们全都在场,他不觉得尴尬吗?

布什日前发表讲话,谈了美国士兵在虐俘事件中扮演的失败角色,您认为布什的角色失败在何处?

这是另一个证据说明乔治·华盛顿·布什不支持我们的军队。他实际是在蔑视我们的军队。他轻视服役保卫国家、在必要时会献出生命的年轻人,把他们送进一场基于谎言的战争。这是对军队的最大侮辱,对待军队的最坏方式。他说我们的士兵缺乏人品——缺乏人品正是始自他自己、迪克·切尼和唐纳·拉姆斯菲尔德,上梁不正下梁歪、恶行自有恶果,所以不必奇怪。这不是一场保卫国家、自由人民、阻止杀戮的崇高战争,我们能说的只是:感谢上帝他们很快就被抓获,要知道在越战时,谎言揭穿用了1年。

您最担心的是否布什的连任,让这个噩梦继续?

应该说是可能的“当选”,不是“连任”。他先得被选举成总统,然后才谈得上“连任”。

这部影片是延续《科伦拜恩的保龄》的思路,我想探讨得更深。在《科伦拜恩的保龄》中我从个人层面谈到了美国的文化恐惧,人民被错误的信息操纵,电视上的影像告诉他们应该害怕,应该购买枪支保护自己。这部影片要探讨的是大众恐惧、大众的歇斯底里。它们是刻意制造出来的,以便大众将注意力从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上转移开,依照他们的政治日程进行。如果布什要打伊拉克战争,他必须先恐吓美国民众,让他们相信萨达姆·侯赛因与“9·11”有关。他们成功了,投票显示70%以上的美国人相信基地组织与萨达姆·侯赛因有联系。他们十分擅长这一手。

我在这部影片里要做的,是给大家看事情的另一面,告诉美国人他们如何被这种恐惧操控。就像奥威尔在《1984》中所说:“统治者需要置人民于持续的恐惧中,要令他们相信敌人无处不在,他们随时可能被攻击、被杀害。而人民为了得到保护,将情愿放弃自由。因为他们想活。”

这是我们在过去两年半中所做的,我们希望美国人民重新考虑,恐怖事件过去存在,将来也可能发生,但我们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我的美国同胞们——这世界并没那么危险,或者说一直都是危险的。你要做的不过是多加小心,尽量让自己安全,要是我们自己放弃自由,有什么意义?

《迈克尔·摩尔语录》

我们都喜欢纪实而不是虚构,但我们生活在一个虚假的时代。这个时代,一场虚假的选举,选出了一位虚假的总统;这个时代,我们因为某个人的虚假理由而奔赴战场。布什先生,我们都反对这场战争。可耻啊,布什先生!可耻啊,布什先生!在教皇和“南部小鸡”乐队都反对你的时候,你就到头了!

─2003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的答谢辞

我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在座的各位所做的和将要做的事,就是确保让每个美国人都看到这部影片。对此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谢意。是你们让目光焦点集中在这部影片上。人们希望知道真相并珍藏起来。一位伟大的共和党总统曾说:“只要把真相和共和制度带给人民,美国人就能得救。”这个总统叫亚伯拉罕·林肯。

─2004年戛纳电影节颁奖礼上的答谢辞

以下是我最喜欢的由他们这些“吃角子老虎机协会会员”嘴里吐出来的“筹码”:

“对我们公司来说,上映一部可能引起客户反感的有激烈政治观点的电影是不为明智的。”嗯……迪斯尼不会上映这类电影?我似乎还记得美国国会选举那年,1998年,迪斯尼还上映了一部观点非常激烈的政治电影,叫《老大》,是由……嗯……我拍的!

“《华氏911度》不是迪斯尼的产品,我们出品的都是合家欢电影。”毫无疑问。这就是最近剧院热播迪斯尼公司产品《杀死比尔II》的原因。这部精彩的米拉麦克斯影片,和其他像《低俗小说》之类的经典作品,都是由迪斯尼出品的。这也是米拉麦克斯存在的原因——为迪斯尼的常规投资方式提供了另一种选择,迪斯尼要一直保持自己出品的片子在Nc-17级(美国电影分级制的限制组——编者注)以下。

“摩尔先生总爱公开作秀。”据报道,这是前些日子迈克尔·艾斯纳在加利福尼亚冒险乐园参加一次作秀活动——为新落成的“恐怖塔”(和整个国家最近的遭遇相比,这是一个多么讨人欢心的名字)剪彩时说的。让我告诉你一些事:任何一个电影制作人都不想让自己陷入这种争执。你的票房行情会很差(我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证实所有在最后一刻改换发行商的电影,全都失败了)。

我的电影会怎么样?我还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会让你们每个人都看见它。我们是美国人。虽然我们之间现在还有很多拧巴的事情,但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讨厌别人告诉我们看不到某些东西。我们痛恨审查官,而最可恶的审查官就是那些胆敢限制思想、压制异见的家伙。那种做法很不“美国”。我要穿越整个国家,在各个城市公园付诸行动(或是像昨天某个人所说的,在家门口向邻居们展现),我会去这么做的。

─2004年4月在其官方网站上的公开信

《摩尔的戛纳》

5月22日晚,在戛纳宫新闻发布会场的门口,等待入场参加颁奖礼的记者们反应各异: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女记者独自激动地鼓掌,一个席地而坐的男子带点揶揄地捂嘴大笑,大多数人的脸上是一种迷惑。或许记者们还未习惯于在戛纳电影节上见到纪录片,更不习惯它获得大奖——戛纳对纪录片是出了名的不以为然,近50年来,包括《华氏911度》在内,仅有三部非虚构影片入围竞赛单元,纪录片上一次得奖已经是48年前的事了。

今年戛纳的新奇之处不止如此。电影节有史以来第一次在颁奖后让评审团面对媒体。塔伦蒂诺在记者会上解释:“真正关键的并非这部影片是谁拍的、为什么拍……这都是电影之外的东西。重要的是电影本身,和它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一致同意《华氏911度》是竞赛片中最好的。”英国评审提尔达·斯温顿说:“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看出,这部电影并非关于布什、美国和伊拉克,而是关于体制。我很荣幸能引用戈达尔在《我们的音乐》中的话来谈迈克尔·摩尔——‘我们总是花大量时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或许我们更应该寻找锁’。这部影片的非凡之处还在于,事情就在眼下,事态仍在继续,每分钟都可以更新。我能想像影片在美国发行之前,迈克尔·摩尔会如何进一步补充。”

在记者提问前,评审们已用了大约15分钟的时间一一发表自己在评审中的态度和立场,这很令人思忖:是今年电影节对评审的权威性特别不自信,还是他们有勇气奖励这部烫手的电影,但仍需谨慎小心?虽然评审们一再说没有时间逐一谈论影片,记者们仍各自追问自己国家的竞赛片情况,有时候几乎要发生争执。

(引自《南方周末》,第25版,2004年5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