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分析

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分析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分析广播新闻报道是仅以音响方式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持续不间断播出的一种报道方式。广播新闻报道引入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是因为报道题材的客观要求。

(二)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分析

广播新闻报道是仅以音响方式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广播新闻报道从文体角度可分为广播消息和新闻性广播专稿。

1.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广播消息又称广播新闻。这种包括一般消息、综合消息、简讯等具体样式的新闻体裁,由于具有迅速及时、简明扼要的特征,历来是广播新闻报道中适用范围最广、运用频率最高的体裁。

新闻性广播专稿是指除消息评论以外的所有新闻报道体裁的总称。现有的各种体裁和样式,大致可以按是否运用音响分为两大类,即口播专稿和录音专稿,它们还分别涵盖一些具体的体裁和样式。如广播通讯、广播专访、广播速写、广播特写等,它们实际上都脱胎于报刊的类似体裁,新闻广播在移植的同时,按自己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特点对它们进行了这样那样的适应性改造,从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媒介类似体裁的特点。如按听知规律组织内容的线性结构特点和便于口说耳听的语言特点等,这类体裁都可以根据是否运用音响,分别纳入口播专稿或录音专稿的范围。另外一些体裁如广播讲话、实况广播、录音剪辑等,则是新闻广播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们是广播独有的专稿形式,多数属于录音专稿。

对于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由于在日常工作中同样运用频率较强、体现深度性较高,有些教材把它单独划分出来,作为较为独立的广播新闻报道体裁来把握。实际上,也可划归在新闻性广播专稿之中,只是其体裁特点略有不同。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广播新闻中持续不间断播出的一种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的产生是广播适应了报道题材、听知规律和听众对于深层信息需求的结果。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最早产生于报刊,在我国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广播新闻报道引入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形式是因为报道题材的客观要求。一个新闻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束有一个时间上的跨度和延续性,一个新闻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新闻事实情节也有一个展开的过程。而广播的动态新闻性和短小篇幅以集萃的形式和连续的形式播发新闻报道,既符合新闻事实报道的规律,也可以体现广播自身的迅速动态的特点,并形成了广播特有的深度报道形式。可以说,这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和背景信息。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各有侧重点。连续报道更加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它主要从缩短事件发生、发展和报道的时间差方面去考虑稿件的采写和材料的安排,连续报道更多反映的是事件和事实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情况。而系列报道更加注重报道的时机选择、报道题材的典型性及反映厚度,它较少受到时间限制,一般可以对同一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展开多视点、全方位、深层次的开掘,体现出较强的思想性。

目前广播由于处于与报纸、电视、网络几种媒体的多重竞争之下,面对这种挑战,广播新闻报道体裁也需要不断的调整,突出自身优势,吸收新的技术和形式元素。

2.广播新闻报道体裁发展趋势

(1)“快速”战——广播消息“短兵器”取胜

面对“即时”传播和“NNN”(NOW NEWS NOW)的新闻理念,“快速”成为了媒体竞争所要遵循的第一要务。广播媒介技术条件的完善和新闻制作流程的快捷为其与电视和网络比拼快速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当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单位时间爆发的信息往往在瞬间传递,而广播媒介要想在这场新闻战中取胜,就必须运用短兵器——广播消息。

这就给广播消息体裁提出了几点要求。首先就是短小精悍。短小为制作方便和播出迅速提供了前提和基础。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军事打击》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所有媒体中第一时间最先抢发的消息,在权威主流媒体中,它比CCTV—4快11秒,比新华社快3分钟,比CCTV—1快8分钟。在近乎白热化的媒体大战中,这条广播消息抢得先机,再次证明了广播在时效争夺中的潜力。(19)我们虽然说广播消息体型要“短”,可信息量并不能短,形式更不能短。这就对广播消息的体裁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就是要在短小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信息量,达到较高的新闻纯度,即给听众们提供最感兴趣的信息,并对必要的新闻背景进行交待。第三,广播消息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在抢时效的新闻战中,广播消息可以运用口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出去,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但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争取运用具有代表性的现场音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媒介听觉效应的优势。另外,手机的使用和网络平台的构建,为广播媒介提供了连线沟通的可能,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实况音响和现场报道。第四,广播消息要抓细节,以细节取胜。以小切口,展现大精神,透过水滴见阳光。通过经典的细节,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变呆板为鲜活。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听众的积极性,达到信息的有效传递。

(2)“效果”战——广播专稿“中型兵器”当道

除了“快速战”之外,媒介竞争的焦点还在于内容的有效传播,即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这实际上就是一场“效果战”。也许有人会说,面对电视媒体的声画优势和网络媒体的多元传播方式,广播的听觉传播只能屈居弱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传播效果理论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单车道”理论。该理论指出,在同步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声音和画面两个渠道的接受,实际上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干扰和信息互斥,并不真正利于信息的接受。广播的听觉传播依赖一种传播渠道即声音渠道,并不会产生此种现象。广播媒介在“效果战”中并不是处于弱势。相反,如果恰当地使用相应的体裁工具,会达到其他媒介不可取代的传播效果,能够极大地发挥广播的听觉优势,而最适合的体裁就是“中型”武器广播专稿。

广播专稿涵盖了除广播消息、广播评论以外的几乎所有形式。广播通讯情节丰富、细节详尽、以情感人,一直是广播事业中的重头戏、主力军。广播特写往往抓住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中最激动人心的一瞬间、最感人的一个场面,细腻生动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是广播新闻专题中的一道风景。录音报道和现场报道,以典型现场音响为特色,以再现现场情景为手段,用声音还原真实,给听众极大的听觉震撼和信息集纳,日益成为发挥广播特色、有效传播内容的主流报道形式。

而广播专稿体裁发展的共同趋势就是充分运用音响,用现场音响再现真实现场,用典型音响传情达意,用实况音响形成听觉逻辑,使得广播新闻报道可以真的入耳、入心,发挥其巨大的传播效果。

(3)“深度”战——连续报道系列报道“重型武器”发威

新闻报道的发展经历了由工作简报到动态性新闻再到深度报道的过程。21世纪也被称为解释性报道的时代。面对受众对于新闻背后新闻的需求,各媒介之间又拉开了“深度”大战的序幕。报纸历来就是以深度报道称道的,而电视也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深度化开掘,那么广播将如何面对挑战呢?广播媒介的特点就是以短、浅、软著称,看上去是与深度化相背离的,但是如果运用适当的形式和体裁,变广播的弱势为强势,同样可以取得深度化的效果。其法宝就是“重型武器”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通过连续的、集纳的方式将引人注意的报道整合在一起,以集团性的优势达到深度开掘的效果。

目前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二者连环套用,互为补充的特点。中央电台2002年制作的一则优秀深度报道《寻找小良》,就是这样的广播连续系列报道。这则报道将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两种体裁融合在一起,其动态的寻找过程体现了连续报道的特点;而将社会上存在的同类现象和社会反响与寻找过程相结合,又在深度开掘上充分体现出了系列报道的优势。二者互为补充,既具有可听性、又具有深度性和思考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