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自然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文明传播的秩序:中国人的智慧第二章 自然破碎处,万物不复存!在该书第二章中,汤因比首先概括了“生物圈”的规模:“生物圈的规模极为有限,因此它所包含的资源也很有限,而所有物种都依赖这些资源以维持生存……生物圈的厚度,与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是蒙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纤细的皮肤。”

第二章 自然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日益逼近的生态灾难,揭示了西方近代世界观的内在弊病。伟大的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伟大遗嘱《人类与大地母亲》(1976年)中,将我们时代的最高命题——“生物圈”作为他的最后一个鸿篇巨制的核心主题。在该书第二章中,汤因比首先概括了“生物圈”的规模:“生物圈的规模极为有限,因此它所包含的资源也很有限,而所有物种都依赖这些资源以维持生存……生物圈的厚度,与地球半径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就像是蒙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纤细的皮肤。”[1]

他进一步指出生物圈的根本特性:“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物质之间不断进行相互转换或‘再循环’……生物圈的各种成分是互相依赖的,人类也一样,依赖于他与生物圈其他部分的关系……如果生物圈不再能够作为生命的栖身之地,人类就会遭到种属灭绝的命运……”汤因比断然否定了移民其他星球的任何可能性:“这样的幻想不过是个乌托邦……迄今一直是我们惟一栖身之地的生物圈,也将永远是我们惟一的栖身之地。这种认识告诫我们,把我们的思想和努力集中在这个生物圈上,考察它的历史,预测它的未来,尽一切努力保证这惟一的生物圈永远作为人类栖身之地……”[2]

未来如果还有历史的话,将这样记载:“阿波罗”号载人登月之行,使人类自我夸耀的病态心理登峰造极。人类在污染了地球之后,正在以“太空垃圾”的方式污染着太阳系和银河系。人们举头望天,在糟蹋了地球之后,又在把“肮脏的手”伸向太空,移民其他星球作为一个现代性的神话,在人们企图逃脱自己的生态罪责时提供了自我欺骗的借口。散文家E·B·怀特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全美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电视里转播的一次“月全蚀”,没有人愿意眺望一眼窗外夜空中那真实月亮的真实变化。波兰导演奇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中的第一个片断,描写一个大学教授在计算机上计算了屋外湖面冰层的厚度,认为可以滑冰,结果自己可爱的小儿子因冰破溺水而死。影片结尾是这个可怜的父亲用一块冰贴着自己滚烫的额头:体验一下这近在咫尺却常受忽略的、随时变化的、惨痛而令人清醒的真实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