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笔尖流走的时光

从笔尖流走的时光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笔尖流走的时光赵建军一晃荡,在电视台做报纸编辑、新闻记者已经满五年了。2010年5月,作者被抽调到《一把手上电视》栏目。写下这篇文章时恰值敦煌电视台建台30周年。感谢敦煌电视台为自己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从笔尖流走的时光

赵建军

一晃荡,在电视台做报纸编辑、新闻记者已经满五年了。

img380

作者与编辑部主任夏辉探讨业务

作为编辑,修改稿件是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虽然单位给我配备了电脑,可我仍习惯于用笔写稿改稿。原因是面对电脑,我总有种“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感觉,所谓的灵感和才气会被“吓走”,大脑空空如也,没了章法。每天的笔起笔落伴随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恍然间觉得五年时光就是在笔尖欢腾畅快中流走的,充实而饱满,没有遗憾。五年间,修改过、写过的稿件可以堆座小山。通过这份工作,我也结识了许多形形色色的人。这其中一些人、一些事历久弥新,让我永记心间……

img381

2010年5月,作者被抽调到《一把手上电视》栏目。图为作者与同事朱海霞一起摄制节目

那是2008年春节长假过后的一天下午,快要下班了,编辑部走进来一位老人。他衣着陈旧,脸冻得通红,显得十分拘谨,眼神里充满了敬意,好像使了很大劲,脸上才“憋”出些不自然但又是那种很真诚、很谦恭的笑来。我接待了他,见他手里拿着几页稿纸,心想可能是来送稿件的。老人姓杨,60来岁,是我市转渠口镇的一位普通农民。“这两天蹲在家里没事,写了些东西,你……你们给看一下。”老人说着把手中的稿纸递了过来。我们距离很近,我能感觉出老人说话时的局促和紧张。笑着接过稿件匆匆扫了一遍,看到稿件是用钢笔手抄的快板小唱,抄了整整三页。我刚想问他有没有电子版,忽然又想老人或许连U盘都没听说过,就没问。见我收了稿子,老人依旧堆着真诚谦恭的笑,客气地说要走了。送他至门口时,他又转过身来,挠挠头说:“稿子后面有我家的电话,如果登出来了,能不能给我来个电话,我过来取报纸。”这还用得着说,我爽快地答应了他。其实粗略看了一遍稿件后,我就决定刊登这篇稿子了。除了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思想高尚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老人那种真诚深深打动了我,他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自己。当年的我还年轻,第一次拿着一沓稿件去敦煌报社编辑部,我也有着如老人般的虔诚和紧张。后来,在报社一位叫王天贞的女编辑的鼓励和关照下,我的处女作就发表在了《敦煌报》上。所以,我太明白此时老人的心思了,如果自己写的文章能变成铅字,哪怕是火柴盒盒那么大,也会给他带来巨大的惊喜和鼓励。

img382

2010年9月,第三届中国·敦煌(国际)葡萄节期间,作者(右)与同事王晓慧(中)采访国际友谊小姐

img383

作者在《一把手上电视》栏目组时的工作场景

img384

2008年6月,作者摄于瓜州凤凰台

一个星期后,杨姓老人的农家小唱《我爱敦煌家乡美》发表在了由我负责的《敦煌艺苑》版面上。报纸印出来后,我迫不及待地给老人打了电话,这些天老人一定时常惦记着他的稿子。第二天,老人便风尘仆仆地从十几里外的乡下赶到了编辑部。我现在依然清晰记得,当老人拿着印有自己作品报纸时那激动不已的表情,激动得忘了和我说话,眼睛始终盯着报纸,然后头也不抬地走了。那一刻,我也在感动着,为老人的真诚感动,也被自己的真诚所感动。自己的付出,圆了一位普通农村老人的梦,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编辑特有的那种光荣而又幸福的感觉。

人们常用每天枯坐书屋、“为他人作嫁衣”来形容编辑的辛劳。其实做编辑就像是当厨子,编辑每天挖空心思地把一批长短不一、良莠不齐的稿件,掐头去尾增删润色,让它变成一篇篇有模有样的文章。厨子也一样,肉给了你,是清炖还是红烧,自己得想方设法,什么时候添油,什么时候加醋,自己心里得有个谱,还要懂得掌握火候。而两者追求的目的和结果是一样的:自己的“作品”要让自己满意,让他人满意。

写下这篇文章时恰值敦煌电视台建台30周年。虽然自己到电视台工作时间很短,没有亲身经历敦煌电视台30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但自己能从如今敦煌电视台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事业中,真切体会到历届领导和同仁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所以在这里,一些客套话说起来就变得由衷了。感谢敦煌电视台为自己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后的时光,依然会从自己手中的笔尖欢腾畅快、充实饱满地流过,勇往直前,没有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