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初搞新闻的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种:语言不合规范、报道主题不明确。因此,通讯员在写作新闻尤其是消息的时候,时刻要牢记“以事实说话”!我们新闻消息写作中,也是以“白描”为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法。在消息写作中,应该力避语言的公式化和程式化。这就是消息中概念语言的坏处,它会使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

第三节 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初搞新闻的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最常见的错误有两种:语言不合规范、报道主题不明确。

一、语言要规范

(一)不会“用事实说话

什么是“用事实说话”?所谓用事实说话,即指记者把思想观点藏在精心选择的某个事实中,让受众通过这一事实自己悟出某种道理,而不是记者直接说出来。

从单位里来的消息文章,尤其是机关单位来的通讯员文章,总会看到像这样的话:

他们建立健全了灵敏高效的职工思想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制度,做深、做细、做实、做活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还有像“把握好……方向,建立……机制,强化……思想,定期召开……会议,加大……力度,提高……效益”,等等。这些语言都是些套话,没有任何实在的内容可言。

而消息写作,要的就是实在的内容——事实!其他废话、空话,一个字也不能有。导语中可以简单概括几句,但后面必须是事实。

通讯员在写作消息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自己文章的受众是万千读者,而不是一个小圈子里的领导。读者爱读什么?肯定是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这样的事实是最能够给人深刻印象的。这样的东西能使读者得到某种信息。

家庭开旅馆农民办公司

青藏铁路正在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本报拉萨6月17日讯(记者杨正林梁军)这些天,堆龙德庆县丹增贡嘎老人家开办的家庭旅馆忙得不可开交。时值西藏旅游旺季,客人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旅行社的导游还特意带着游客来他家的旅馆参观,看他们表演民族歌舞。“青藏铁路修到家乡,火车来到家门口,这条‘幸福线’让我家的生活越过越幸福!”丹增贡嘎乐呵呵地说。仅在拉萨火车站附近,像这样的农牧民家庭旅馆就有40多家。

青藏铁路的开通,给西藏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拓宽了农牧民的就业和致富渠道。堆龙德庆县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农民从事多种经营,使过去祖祖辈辈依赖土地为生的当地农民跳出“农门”,走出“山门”,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红火。

铁路通车后,“农家乐”,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在火车站附近的桑木村,开办“农家乐”的群众由原先的36户增加至5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6.5%。最早开办的“桑木民俗自然村”更是门庭若市,游客和从市区专门来“逛林卡”的人数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多。旅游业为桑木村农民提供了70多个就业岗位,全村68户农户,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每户年均增收3150元。

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色玛村紧邻拉萨火车货运站。村委会组织村民投劳集资,筹资950万元组建了色玛物流公司和装卸公司,解决了村里30名无业青年的就业,同时还吸收大量当地农民参与物流公司和装卸公司的建设。青藏铁路通车以来,仅乃琼镇就输出劳动力6000余人次,劳务输出总收入216万元,人均增收3600元。

随着铁路的通车,乃琼镇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土特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乃琼镇以协会为龙头,以订单为保障,组织105户农民在铁路沿线大力开展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种植,从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在乃琼镇铁路沿线村庄,还有75户群众专门从事藏鸡、生猪、奶牛养殖,23户群众从事园林绿化,承接铁路沿线绿化项目,户口均增收达1800多元。

——《西藏日报》2007年6月17日

在这篇消息中,作者通过准确的数据和对比,巧妙地通过新闻事实,把党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对西藏人民的帮助和扶持展现出来,把青藏铁路通车一年来给西藏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新闻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作者的任何倾向性的观点,都必须要靠事实说出来,新闻不是纯客观的,它表达的方法,就是以事实说话。因此,通讯员在写作新闻尤其是消息的时候,时刻要牢记“以事实说话”!

(二)不会准确使用消息语言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几位舞蹈演员在一张巨幅纸上,借用优美的舞姿,勾勒了一幅《红日江山几多情》的山水画,笔画不多,画却能寓意传情。这种几笔勾勒成画,无其他修饰的手法在美术里叫“白描”。我们新闻消息写作中,也是以“白描”为基本的语言组织手法。这种语言的特点是:简洁、明晰、严谨也不乏生动。

消息的语言和文学、公文的语言差别非常大。

消息的语言与文学的语言相比较,前者总体上看可谓相当概括,言简意明,不事渲染;而后者在叙事的时候常常进行渲染,甚至达到铺张扬厉的地步。消息有严格的真实性要求,应该说不超过这个底线的话还是有可操作的余地,使用文学语言,也是可以的。消息中要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副词和形容词。

消息的语言与公文语言相比,两者都有着严谨、准确的要求,在意思的表达和分寸的把握方面,都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严谨准确而不失生动,后者严谨准确而恪守规范;前者不排斥形象性,后者强调程序性。在消息写作中,应该力避语言的公式化和程式化。

通讯员的稿件中存在这样一些语言不准确的问题:

1.空发感慨和议论

消息中有时有一点评论语言,但是,这种评论是要严格限制的,即便有,也要与事实相关,而且是一语中的,不能长篇大论。有些通讯员写的消息中会有这样近似恭维的语言:

这是某某局履行科学发展观、搞好和谐社会建设所做的贡献。

我们希望某某在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上越走越好。

在……形势下、在某某的领导下、在……的基础上……

这在编辑们的眼中,简直就是大废话,没有半点价值。而且读者也不会有点点兴趣。这样的议论与事实基本没什么联系,都是很虚的感慨。对编辑们来说,看到这样的废话就会直接删掉。

2.使用绝对化的词汇

比如“非常”、“到处都是”、“每一个”、“全部”这样的绝对化的词句,除非确有其事,在一般情况下,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不要把词用得这样夸张。所以,对这样的词要慎重使用。

3.描述不够、概念性语言太多

消息语言说白了就是多用描述性的话把记者了解到的素材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有组织地集中起来,用事实说话。而少数通讯员爱用概念性的语言,要么干巴巴,要么文学色彩太强。

如果稿件中出现这样的话:“她是个美丽的姑娘。”读者们就会想了,“美丽”?你说美丽就美丽了,有多美丽?这就是消息中概念语言的坏处,它会使文章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受到质疑。如果把“美丽”这词换成“她身高1米7左右,面色红润,大大的眼睛”,读者们看到这里,脑海里会出现一个健康、美丽的姑娘。这样的效果比纯粹说其美丽要好得多。而且,在消息中,使用不准确的形容词,也是不被允许的。

二、立场要客观

立场不客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交代消息中各种信息的来源。

新闻记者、通讯员在写新闻作品的时候,应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如何让受众相信你说的话是客观、真实的,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受众相信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

例:

澳航客机万米高空突然破洞

专家称可能是发生爆炸所致

本报讯澳洲航空公司一架从伦敦飞往墨尔本的航班25日经历空中惊魂,在半空中机腹突然出现直径3米的大洞,被迫在马尼拉紧急着陆。

据英国媒体报道,这架波音747客机载有346名乘客,有19名机组人员,从伦敦飞往墨尔本,途中经停香港。在离开香港飞往墨尔本途中,飞机机舱失压,从万米高空骤降6000多米。

英国乘客德布拉说,当时只听一声恐怖的巨响,“狂风夹杂着碎片飞进舱里”,乘客一片骚动,急忙戴上氧气罩。她说:“报纸和好像天花板之类的东西从我面前飞过,我们不知道飞机发生了什么事。”

墨尔本乘客凯恩说:“从机翼到机身底部有一个两三米的大洞,行李都漏了出来,可能有一些行李丢失。”

在飞行人员的努力下,当地时间上午11时15分,飞机在菲律宾马尼拉平安着陆,所有乘客与机组人员安全脱险。

澳洲航空公司首席执行官狄克逊说,氧气罩落后,飞行员执行了紧急程序。一名乘客说,飞行员表现得“令人惊叹”,让大家保持平静,控制住了飞机。当机组人员走下飞机,所有人都为他们鼓掌喝彩。

据悉,澳大利亚运输安全局和民航安全局已经接到事故报告,澳洲航空公司也向马尼拉派出了自己的工程师。澳航为乘客安排了食宿,并安排他们转乘其他航班。

对于事故原因,有专家认为,可能是行李舱发生炸弹爆炸所致。一家航空杂志的安全编辑利尔茅斯表示,行李箱里可能有某种爆炸装置,否则那里不该有洞。不过,他表示,也可能有其他原因。

一家媒体称,飞机的一扇门在半空中突然爆裂,将机身撕裂出一个大洞。乘客德布拉说,飞机从伦敦希思罗机场起飞20分钟后,她就听到那扇门附近传出一声巨响,可能正是它最终导致后来事故的发生。

——《中国日报》2008年8月18日

有下画线的部分,就是作者在交代新闻信息的出处,以保持立场的客观和公正。文章中不仅用了乘客的话、官方的话、专家的话,还有“据悉”这样的词汇,这样的词汇经常出现在文章中,也是用于交代新闻出处的,哪怕好像什么也没说,但这也是可行的,如果在写作中有些环节交代出处比较复杂,不妨就说“据悉”、“据了解”、“据调查发现”等等。

刚刚学写消息的通讯员,往往忽略了这个细节,写出来的消息就不像消息,所以请大家务必注意这个细节。

三、主题要明确

大部分通讯员是在基层工作,但是有的通讯员写作时却有模仿报纸上重大消息的习惯,这是不可取的。例如,写一个小型学术团体的内部改革,用的是“前进中的探索”这样无边际的标题;修个操场跑道,标题是“师生联手愚公移山”,大而空,不具体不贴切;写一个企业,标题是“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某厂矿”,除非这是中央准备报道的大典型,否则很难见报。

上面举的几例标题,都是大而空的,一旦确定这样的标题,自然下笔就困难了。如何集中主题?有秘诀:突出事实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写好,就够了。

在消息写作中对报道主题最不够明确的,就是会议新闻和领导视察之类的新闻消息写作,这也是让大众传媒感到为难的问题。

有的通讯员写的会议新闻,文章中都是领导人名字,篇幅占了一大半,会议传达的精神基本没地方交代,或者只把会议的内容交代一遍,像记流水账一样,一连串的“某某说”。这样的会议报道不是没有报道主题,只是通讯员把报道的主题搞错了,变成了写会写领导,而不是写读者关心的事情。

怎样写会议新闻呢?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想一下是给哪里写。如果是给本市的报纸写,最多将出席的主要市级领导名字提一下就好了,然后提炼会议的主要精神,以较为醒目的几句话概括出来,作为标题;消息主体的行文一定要实在,少讲虚话。如果是给省级以上报纸写的,开的又是例会,没什么特别的内容,那么就写个简讯可以了。还要注意的是,在写报道时,不能站在自己的具体职务角度写,因为在一般人看来,当然自己的顶头上司是最大的,但是对全国报纸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事实本身的价值,而不是谁的领导。

写会议新闻还有一种很值得提倡的方法,就是跳出会议写新闻。这种方法成就了不少获奖报道。通讯员在认真记录会议议题的同时,也要留心观察会议内容以外的细节,这里常常也有有价值的东西出现,通讯员们可以借鉴一些记者的做法。

2006年,《扬子晚报》一记者应邀参加一个全省银行行长联席会议,会议开到中午12时20分才散会,正当记者为没有什么写头而发愁时,看见工作人员拎来一大堆盒饭,与会的副省长、银行行长接过去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他立即眼睛一亮,写出了《省长行长吃盒饭》的消息:“签起贷款来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省级银行行长们,昨天在开联席会议时的工作午餐是简单的盒饭,与他们共进午餐的还有副省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等。”这样的会议新闻读起来,确实有一股清风扑面的感觉。

会议新闻要报道的重点是会议的精神及相关的内容,不要让庞杂的细枝末节占据了主体。

例:

南昌市委书记经济工作会上一席话(引题)

“加减乘除”一起上(主题)

本报讯(通讯员万昱)昨日,在南昌市经济工作会上,省委常委、南昌市委书记钟家明强调把财政作为经济工作的总开关来抓。

钟家明指出,今年财政工作要抓好,加、减、乘、除要一起上。第一要做好加法,要千方百计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新的财源,这是最基本的。同时,坚决防止税收的跑冒滴漏。当然,要注意不要把经济环境搞死了,比如对个体私营经济,一方面要强调依法照章纳税,另一方面可以对贡献大的从财政角度进行奖励。第二要做好减法,也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建设,大力节约开支。会赚钱和会花钱都是本事。对中央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廉政制度和规定,必须坚持到底,绝对不能有丝毫的松动。比如大哥大和大吃大喝等问题,一定要继续认认真真抓到底。第三要学会做乘法,也就是要善于资本运作,想办法使一块钱变成几块钱用,少花钱多办事。第四要学会做除法,也就是要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压缩不必要的开支。[5]

这篇会议新闻从标题到主体都在突出会议的精神看点,虽然看起来还是啰嗦了点,但是它抓住了会议的主要实质来写,报道主题很集中,且总结会议精神也比较成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我们常常发现一些通讯员写领导视察的文章很长,而且连一些常见的礼仪性套话都写出来了,视察中所强调的精神,相反被淹没了。

但是我们的受众,尤其是看全国性大报的受众,他们关心的是领导同志有了哪些最新指示精神,讲了哪些与政策有关的话,因为这方面的讲话精神或涉及对未来工作的要求,先知为快;或可能涉及他们的切身利益。身处被视察单位的报道者,需要从工作的全局角度来写这类报道。而且领导人视察绝不是为了赞扬才来的,一般都带有指导工作的性质,这应当是报道的主题。

例:

林金泉副部长视察重庆邮政

要求邮政有现代感,方便用户

本报讯(通讯员罗志宾)11月1日,邮电部林金泉副部长视察了重庆市邮电局,听取了该局黄绍林局长的工作汇报,对重庆邮政“八五”期间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并发表重要讲话。

林金泉副部长说,转变观念要深入,不能浮在面上,邮政网点的开办要有现代感——给用户以最大的方便和舒适感。如果用户感到不方便、不舒适,修得再豪华也是中看不中用。

他强调:要处处为用户着想,哪怕是很小一个细节都要为用户想到。他说,我们要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着眼建立大邮政,广泛开展大服务,逐步开拓大市场。提高职工素质,使职工队伍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使企业始终充满活力。

与林金泉副部长一同视察重庆邮政的还有邮电部办公厅副主任杜肤生,以及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邓琴辅。[6]

这篇文章用很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报道了一位部级干部视察重庆的活动,抓住了这位领导同志视察中的讲话要点。

总之,消息贵在用最简洁的语言报道重大事实,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抓住要点,舍弃其他,集中报道,是各种会议新闻及视察性新闻的写作关键。一定不要让套话、礼仪性的场面占据过多篇幅。

思考题

1.通讯员在消息写作中常犯的错误有哪几种?如何避免?

2.消息的结构最重要的是哪两个部分?如何写作?

3.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和领导巡视新闻?找一篇会议新闻报道,认真读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

【注释】

[1]李俊锋:《优秀新闻标题赏析》,http://bbs.subaonet.com/viewthread.php?tid= 12150,2010-03-15。

[2]李俊锋:《优秀新闻标题赏析》,http://bbs.subaonet.com/viewthread.php?tid= 12150,2010-03-15。

[3]焦垣生、杨琳、黄蓉:《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4]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59页。

[5]陈力丹:《通讯员习作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6]陈力丹:《通讯员习作点评》,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