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是真实性。

一是真实性。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一是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新闻是事实的“胎儿”,从诞生那天起,就承传着真实性的基因。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规定,既来自新闻本身的规律性,又来自人类的趋真性。离开了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比如,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事实。也就是说,事实就要失真失实。需要强调的是,既然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一旦失实,无疑等于“自杀”。

一是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事实的“胎儿”,从诞生那天起,就承传着真实性的基因。谁要剥夺新闻的真实性,谁就等于剥夺了新闻的生命。

新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问世,就担负着传递信息和表达舆论的作用。不管是传递信息也好,还是表达舆论也好,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约定俗成地规定了它的品格,这就是它必须是一种真实的信息,必须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人们通过这种真实的信息,来了解、认识社会发展、变化的态势和轨迹,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和知情权,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方向。这是人类在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一种不可压抑、不可扭曲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人类对于“真、善、美”三大精神需求中居于第一位的需求。如果说人类对善、对美的需求允许有虚幻、虚构的成分,而对真的需求则只有必须全部真实的要求。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规定,既来自新闻本身的规律性,又来自人类的趋真性。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就深刻地指出,“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

离开了真实性,新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真实性的背后,站着的是事实。那么,构成事实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有3个:主体、时间、空间。

事实的存在必须有主体。比如,我国首次载人航天成功,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事实。事实的主体是杨利伟和神舟五号,因为他和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中华儿女实现多年梦想的事实,是由这一主体来完成的。没有主体,我们就无法表达事实。

事实的发生必须有时间。任何主体的出现都要有时间,即使寿命最短最短的共振态,它也需要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的生活时间。时间等于0,就意味着事实等于0。杨利伟乘着载人飞船,从成功上天到胜利落地,用了21小时23分的时间。没有时间,我们也无法表达事实。

事实的变化必须有空间。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到绕行地球14圈,再到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杨利伟驾着神舟五号巡游的空间可谓大矣。哪怕是最小最小的基本粒子,也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空间,我们同样无法表达事实。

任何事实都要有3个基本要素,如同任何三角形都要3条边齐全,缺一就构不成事实的“三角形”。事实的3条“边”可长可短,事实的“面积”也就可大可小。对于一个确定的事实,扩大或缩小任何一“边”,“面积”就要变形。也就是说,事实就要失真失实。

新闻贵在实事求是,文学贵在失事求似。

新闻追求的真实与文学追求的真实大有区别:面对同样的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5种粮食,新闻做成的是“八宝粥”,文学做成的是“五粮液”。新闻如饭,文学如酒。小麦、大米、糯米、高粱、玉米可以在饭中“对号入座”,而在酒中根本找不到自己的身影。如果把新闻做成“酒”、文学做成“饭”,那就是两个领域的大错位,新闻就不称之为新闻,文学就不称之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同时还爱好文学写作,由于对新闻与文学的严格区别认识不到位,漠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导致所采写的新闻部分失实甚至全部失实。还有一些所谓的“现实主义作家”,把新闻的方法引入文学创作,描写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和特定事,且笔下恶意伤人,结果引发了名誉权官司,搞得身败名裂。

读者需要“实构”形象,如雷锋;读者也需要虚构形象,如阿Q。记者笔下的雷锋与鲁迅笔下的阿Q,实虚相对,迥然不同。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军事记者佟希文、李健羽采写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他俩第一次采访雷锋是在沈阳师范学院的报告会上。雷锋在台上忆苦思甜、泣歌交诉,感动得他们热泪盈眶,采访本上什么都没记下来。他们同雷锋一起返回抚顺的时候,在列车上亲眼看到雷锋不停地做好事,许多旅客认识他,纷纷跟他打招呼。在连队采访的两天里,他们开了两个座谈会。战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提供了不少雷锋的生动事例。1960年11月下旬,他们采写的长达万字的稿子,先后刊登在沈阳军区《前进报》和《辽宁日报》上,随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相继转载。报道出来后,雷锋声名鹊起,到处请他作报告。而阿Q“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鲁迅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刻意虚构、拼凑出来的人物。阿Q其人,他活动的地点,他的行为,他接触的吴妈、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物,他周围发生的一些事件,全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就连未庄这个地名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如果让鲁迅把阿Q请出来,也给人们讲一讲话,能办得到吗?毛泽东说得精辟:“新闻报道不是做诗写小说,不能凭想像虚构,不能搞浪漫主义。”

当然,新闻与文学也有相通的地方。如前所说,新闻是人的精神需求的产物,文学也是一样;它们不仅是人写的,是写给人看的,而且是以表现人的活动为主的,离不开对人的关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如同文学,也是一种人学。

需要强调的是,既然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那么一旦失实,无疑等于“自杀”。“自杀”尚且不说,还要背上自绝于人民、自绝于历史的“恶名”。对于失实新闻,人民必定要“报复”,他们如果发现新闻弄假,就会因一推十,对记者和媒体留下不可信的印象,而要挽回这一不良影响,常常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更有甚者,老总要丢官,记者要失业,严重的还要领刑。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人民“报复”的同时,历史也要“报复”。新闻不对历史负责,但历史却对新闻负责。君不见,那些虚得可笑、假得可憎的新闻,哪一个不被历史真实地记录在案。

新闻讲求真实性,必须把握“4个词”:准确、客观、公正、全面。

准确。真实的命根子在于准确,准确与真实可以说是同义词。美国新闻业之父约瑟夫·普利策有一句名言,为全世界新闻工作者所认同,并作为鞭策自己的座右铭,这就是:“准确!准确!!准确!!!”感叹号层层递进,语气咄咄逼人。对这6个字和6个感叹号,美国新闻学家杰克·海敦解读为:“准确性高于一切。”“英雄所见略同”,周恩来在批评一次报道失实时也强调,新闻报道“第一是准确,第二是准确,第三还是准确。”普利策还曾大声疾呼:“准确对于报纸,如同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

客观。与主观相反,客观表示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东西。新闻强调客观,是为了克服主观性,避免想当然。新闻报道允许选择,允许剪裁,但决不允许杜撰和摆布,不允许想像和臆断。刘少奇说得好,“我们如果不敢强调客观地报道,只强调立场,那么我们的报道就有主观主义”。“毛主席说过,新闻报道一定要老老实实,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前线部队在战斗中缴获了100支枪,不能说成缴了101支,也不能说成缴了99支枪。”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使人相信,才能树立威信”。

公正。公者,出以公心;正者,抱以正直。对新闻报道来说,公正就是要求记者以无私无偏的态度尊重事实,不以自己的亲疏、喜怒、好恶来掩饰、改造事实。事实是什么,笔下就写什么,不溢美,不隐恶;事实倾向谁,笔下就倾向谁,不亲亲,不疏疏。不公则歪,不正则曲,不公正的报道往往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列宁说,“偏见比无知更远离真理。”一旦报道意图、观点、看法与客观事实发生冲突,应该出以公心、抱以正直,以前者服从后者,而不能相反。

全面。胡乔木在谈到新闻报道时说,“人之所以有两只眼睛,就是为了叫人看两面的。”陶铸也说,“我们长着两只耳朵,是为了兼听”。所谓全面,就是要坚持两点论,用两只眼睛看问题,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用两只耳朵去听话,既要听取正面的意见,又要听取反面的意见。兼视则清,偏视则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偏概全,以点当面,报喜不报忧,曝美不曝丑,是新闻真实性的大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