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续报道的写作

连续报道的写作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连续报道的写作连续报道是相对单篇报道而言的。在第二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首次设立了连续报道评奖项目,广东电视台《广州市民踊跃献血》获得连续报道类一等奖。这组连续报道规模大,传播广,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真相追”连续报道多用于社会问题的报道。“真相追”连续报道实质上就是追踪事物本质真相的报道过程。

三、连续报道的写作

连续报道是相对单篇报道而言的。任何一起新闻事件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把这个过程连续不断地报道出来,就是连续报道。

我国电视新闻连续报道,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3年12月至1964年3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访问亚洲和非洲14个国家,北京电视台随行记者李华以《电视通讯》为题进行了多达26篇的连续报道。[34]

我国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真正发展起来,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改革。1984年2月28日,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工人王世德因遭遇车祸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抢救。当时,由于医院没有王世德的AB型血,情况危急。医院急告电视台为之呼吁。当晚7时,广东电视台插播了一则“求血”的紧急告示,并敏感地意识到将可能发生感人的事迹,即派记者赶去医院追踪采访摄制连续报道。在第二年的第二届全国优秀电视新闻评选中,首次设立了连续报道评奖项目,广东电视台《广州市民踊跃献血》获得连续报道类一等奖。[35]

把我国连续报道推向高潮的是中央电视台1987年对大兴安岭火灾的报道。这一年的5月6日,我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地区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火灾。5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火灾的第一条报道。此后,随着火情和灭火工作的进展,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连续报道,共播发新闻100多条,既有每天的火情动态和军民奋力扑火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也有灾后善后工作的报道和大火留给人们的教训与思考的分析。这组连续报道规模大,传播广,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36]

1.连续报道的特征

连续报道属于消息类新闻节目的范畴:一是它符合消息的全部特征,是动态的、事件性的报道;二是它的文本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也是由导语、主体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与单篇报道不同的是,连续报道是一种在一段时间内,以同一个新闻事件为题,以这个事件发生发展时间顺序为“经”、以报道事实变动为“纬”,对“正在发生”的每一个新变化和新进展的事实进行及时而又持续不断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

(1)连续报道的要素

时效性、动态性和关联性是构成连续报道的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时效性强调迅速和快捷,要以最短的时间将新近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动态性是指事实的变动,即事件发生后的每一个最新变化和最新动态,从事件的发生到最后结束的每一个最新变化、最新进展,都可以当做一篇独立的新闻来报道。关联性是指每一篇报道既是独立的,又是上下关联的,或者说是承上启下的。

(2)连续报道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报道数量上,构成一个连续报道的篇数不应少于三篇,而且语言风格、表现方式大致相似。二是在节目结构上,连续报道是一种递进式结构的报道。随着时间的流动和事件的发展,连续报道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进而形成一种“发生→发展→变化→结束”的递进式结构状态。三是在单篇报道上,连续报道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阶段式的报道,是围绕一起新闻事件,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这起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进程。四是在节目整体上,连续报道是由若干篇单篇报道组合而成。也就是说,连续报道“分”是若干独立成篇的报道实体;“合”则是上下相互关联的报道整体。

2.连续报道的类型

连续报道由于是对正在发生、发展的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报道方式,也就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追踪报道”了。连续报道可以分为追踪事物发展进程、追踪事物本质真相和追踪社会反应三种具体形式。

为了表述上的方便,我们把追踪事物发展进程的连续报道,称为“进程追”式连续报道;把追踪事物本质真相的连续报道,称为“真相追”式连续报道;把追踪社会反应连续报道,称为“反应”式连续报道。

(1)“进程追”式连续报道

任何一起新闻事件,特别是重大新闻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发展和延续的,或者说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变化和结束的过程。“进程追”连续报道就是着眼于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流动为“经”,以事物变化为“纬”,以新闻价值为“准绳”,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事物每一个最新进展和最新变化。例如,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是一瞬间的事实,但此次地震造成的影响、带来的问题和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工作,却是延续和不断发展的。如:

·震区在哪里?汶川是震中,地震的范围究竟有多大?震区人口有多少?

·造成损失情况。地震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地面设施的受损。震区有多少房屋、多少厂房、多少其他建筑物倒塌,交通、通讯、水电情况如何?

·人员伤亡情况。地震造成多少人死亡、多少人受伤、多少人失踪?

·灾区生活情况。由于地面建筑物被毁或受损,灾区人民群众生活情况,如饮水、食宿等如何?

·余震情况。地震是由主震和余震构成的。主震发生以后通常有伴随而来的余震,余震的强度如何?将会造成什么样的新损失?

·次生灾害情况。如山体滑坡、江河阻塞、水污染和传染疾病流行等,对次生灾害的预防情况如何?

·社会救援情况。各级党政组织、社会各界组织救援,投入抗震救灾的人员(兵力)、物资、资金,安置灾区人民群众生活和灾区群众奋起自救的情况。

·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情况。

……

这些无疑都有一个过程,也是广大受众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知道的。所谓连续报道,实质上就是追踪事物发展变化进程的报道。

(2)“真相追”式连续报道

即由现象到真相的追踪报道。“真相追”式连续报道的形成,是由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事件性质的繁杂性决定的。无数事实说明,事件现象与事件真相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有时还是一种假象,假象往往掩盖事件的真相。因此,“真相追”连续报道多用于社会问题的报道。

现象反映本质但不等于本质。以追求真实和反映生活为己任的新闻报道,要通过追踪事物的“蛛丝马迹”,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地揭示事实,拨开迷雾,揭示真相。“真相追”连续报道实质上就是追踪事物本质真相的报道过程。

(3)“反应”式连续报道

一起重大的新闻事件,或一个重要的典型报道,它不会是孤立地发生,或是孤立地存在,势必要影响到他人、影响到社会,形成社会反响。把这种反响报道出来,形成舆论,就是“反应式”连续报道。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形态的连续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连续报道,或重大事件连续报道,这三种形态常常是相互交织、彼此配合、相得益彰的。反应式连续报道通常用于重大典型人物和重大社会事件。小型的连续报道,往往只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