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战争中的宣传战

现代战争中的宣传战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现代战争中的宣传战两次大战中的宣传战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27年曾在其著作中声称:“毫无疑问,政府对舆论的引导是大规模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社会的第一场世界战争,又被称为“宣传战”,这使得已经成为大众媒介的新闻传播业与战争结下了更为密切的不解之缘。

第三节 现代战争中的宣传战

两次大战中的宣传战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1927年曾在其著作中声称:“毫无疑问,政府对舆论的引导是大规模现代战争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15)在战争时期这种非常态的状况下,新闻形态与和平时期是不一样的。就新闻的形态讲,战时的新闻管制和新闻宣传这两大因素的凸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的原有形态,管制截留和删改了新闻中的信息部分,宣传则改变了新闻信息的性质。就新闻业而言,战争可以促进新闻业的发展,但是新闻业得到的则是畸形的发展,要么成为政府的一部分,要么成为政府的对立面,战争拉近了新闻与政治的关系,与所有的社会部门一样,新闻界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战争之中,原来的传播体制或多或少地都被迫有所改变。

战时的新闻控制是政府的新闻政策的主要方面,从历史上看,战时的新闻控制可以追溯到15-16世纪欧洲的集权主义时期,到19世纪中期的克里米亚战争时期,战时的新闻管制作为一种制度开始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历史形成后人类社会的第一场世界战争,又被称为“宣传战”,这使得已经成为大众媒介的新闻传播业与战争结下了更为密切的不解之缘。

战时新闻政策包括以钳制舆论、管控媒体、统一口径、防止泄密等为目的的战时新闻管制和检查政策,以及以战时激励、煽动、拉拢、恐吓、欺骗等为目的的战时新闻宣传政策两部分。宣传无论是从中国古代战争史还是从西方宗教史来说,都有很长的历史。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战时宣传却起源于“一战”期间,这是一种积极的软性控制。在“一战”期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都有不同的战时宣传业绩。其中,美国在“一战”时还成立了旨在动员舆论支持美国战争的新闻委员会。这个兼具战时宣传与新闻检查功能的组织机构在其存在的一年半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期间,它先后散发了1亿多份宣传材料,对3亿人次发表了75万多次演说。如果说在一战中宣传战打的是报刊牌,是印刷品和传单,那么二战中打的就是广播战。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打宣传战的具体情况。

英国:英国的战争宣传是其战时新闻政策的一大特色。1918年2月,英国正式成立了对敌宣传部本部———“克尔之家”(Crewe House),负责统筹战时的各种宣传活动。其实,早在1914年,英国外交部为了向中立国散发宣传品,就已经成立了一个秘密的“战时宣传局”。由于这个宣传局设在一位名叫韦林顿的人的家里,有关人员通常把它叫作“韦林顿之家”。当时,“韦林顿之家”的主要目的是转变中立国的态度,使其站在协约国一方。它曾经向荷兰境内秘密邮发了数万份宣传文章。除了“韦林顿之家”外,英国还于1917年6月成立了一个“战时计划委员会”,专门负责对国内的宣传。1918年2月,在新闻大臣比维尔·布鲁克的呼吁和奔走下,英国终于建立了统一的宣传部门,由比维尔·布鲁克和报纸大王诺思科利夫共同负责。他们给这个组织起了一个暧昧的名字:“英国战争救济机构”,但人们仍习惯用本部所在地那所房子的名称“克尔之家”来称呼它。“克尔之家”的活动虽然只有短短9个月,但它却卓有成效地组织了一连串宣传攻势,从而大大加速了德军失败的进程。它首先说服协约国军总司令部解除了禁止用飞机投放传单的禁令,开始向敌方大量空投宣传品。在战争的最后6个月中,仅向德军前线,英国就空投了1830万份传单。“克尔之家”对德宣传的主题之一,是把德国发动战争的一切罪过都推到德皇威廉二世身上。当时散发到德国的宣传品中,有一幅著名的水彩画,画面的上半部画着威廉二世正在与其亲信饮酒作乐,怡然自得;下半部则画着蓬头垢面的德军士兵正在前线浴血奋战,苦不堪言。这一鲜明对照,给了德国军民以莫大刺激。“克尔之家”的这些宣传,使德军的士气大受挫伤,这种宣传把德国普通将士同德国皇帝及主要战争责任者区别开来,指出他们在前线流血牺牲只不过是为当权者的利益卖命,因而很容易为德军下层士兵所接受。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从前线回到后方的士兵,都不知不觉地成为英国人的义务宣传员,使得消极失败的情绪在德国国内四处蔓延。在战争后期,德军不得不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的传单。

“二战”时期,英国的新闻政策实际上是一战时期的继续。首先,英国成立了新的战时新闻控制机构———文讯检查局(Censorship Bureau),文讯检查范围极广,报刊、商业或私人通讯,无论是通过邮件、有线或无线电报还是以电话的方式发出,都在受检之列。除了中央政府的机构外,英国远征军也相应成立了“公共关系处”,对战地记者实行战地检查。其次,英国的对外宣传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不再是以印刷品和传单为主,而是开始利用新的传播工具———广播。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无线电广播进入黄金发展时代。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2年12月开办了第一个对外广播节目———“帝国广播”。二战爆发后,BBC为了配合英国政府的对外宣传工作,迅速扩编。尽管BBC是一个公共实体,但其战时广播政策却由英国政府制定和控制。大战期间,BBC每天用50种语言全天候不间断地对外广播。由于节目除新闻外还定期播送德国战俘的姓名和出生地,以使其家庭能够得知自己亲属的命运,因而受到德国军人及其家庭的欢迎和好评。除了新闻和战俘信息外,BBC经常邀请政界名流演讲,以激励民心士气,英国首相丘吉尔是BBC的常客,他发表的广播演说即为一个重要例证。1941年6月22日晚,丘吉尔在BBC发表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广播演讲。那一天,正是德军进攻苏联的日子。他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英国决不会因为自己坚持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而影响对任何与希特勒作战的人的帮助。他在演讲中公开放弃反苏观点,欢迎斯大林成为反希特勒的盟友。丘吉尔在演说中还以豪迈的语言表示了英国要顽强抵抗下去的坚定信念,他的演讲不仅对英国民众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而且极大地鼓舞了千里之外的苏联人民以及长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德占区人民。希特勒曾希望侵苏战争能促使英美与他站到一起,共同反对布尔什维克,他的这一幻想因丘吉尔的广播演讲而彻底破灭了。

日本:从30年代起,日本新闻业逐渐被军国主义势力所左右,受到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二战时期,政府将新闻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二战”中,日本虽有大量的民间报刊存在,但在军部的高压和战争狂热中成为清一色的官方传声筒。尽管如此,新闻界仍然受到官方宣传管制机构内阁情报局的严密管束。战争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首相被授予“禁止报道权”,实际上由情报局执行。当时,报社每天都能接到情报局的禁载令。如有违反,即遭停发或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报社进行迫害。慑于此淫威,各报社成立了专门把关的审查部。广播则受情报局和邮政省的双重管制,亦完全听命于政府。

早在1931年9月,日本外务省就成立了一个直属内阁领导的非正式的“情报委员会”,负责就如何统一国内舆论和开展对外宣传向政府提出建议。1936年1月,日本军国主义当局正式成立“内阁情报委员会”,作为收集宣传材料、制定统一宣传口径的专业机构。“七七事变”后,这个委员会易名为“内阁情报部”,广泛招纳各界人士承担新闻报道文化宣传工作。1940年12月,为了适应太平洋战争开展心理战的需要,日本政府将内阁情报部与政府部门中类似的机构合并整编为一个更为庞大的中枢机构———内阁办公厅情报局。该局下属5个部:第一部主管思想和文化宣传计划,调查各类情况;第二部主管国际宣传;第三部主管新闻检查;第四部主管国内宣传;第五部主管国内文化宣传团体的指导与监督。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战时宣传体制”。

二战期间,日本集中力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对外宣传活动和攻心战,其宣传对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一个是生活在“共荣圈”内的亚洲各国。其中,亚洲各国是其对外宣传的重中之重。这一期间臭名昭著的例子是“东京玫瑰”。“东京玫瑰”是东京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的别称。节目的播音小组由12名日裔美籍女子组成,她们均系生于美国的第二代日本移民,战争爆发后应日本军部之征召自愿放弃美国国籍回到日本,专门从事对美军士兵的广播宣传。“东京玫瑰”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招降宣传和瓦解、涣散美军的作战意志。节目针对驻太平洋地区的美军远离本土、环境恶劣、生活单调的特点,向他们大量播放美国的舞蹈音乐和怀乡诗歌,搞得美军士兵神思恍惚,魂不守舍。“东京玫瑰”大大削弱了美军的士气,一度被美国视为来自日本的重要威胁之一。

德国:在“一战”中,德国开始建立了战时新闻检查制度,由直接隶属德军司令部的“作战新闻局”负责实施,加强了对新闻媒介的控制和利用。战争初期,德军节节胜利,军方尚允许中立国记者赴前线采访,但本国记者却始终不能到达战地。德国所有供本国报刊采用的新闻都在最高统帅部两周一次的记者招待会上发布,当时德国即使是最高文职官员,也无法了解战争的真相,只能听到官方专门机构一连串炫耀胜利的报道和德国人将从战争中收益丰厚的许诺。军方不许对饥馑的民众表示同情,禁止关于衣食等物资匮乏的一切报道。对舆论的这种操纵,造成了人们普遍的盲目乐观,大多数民众对战败毫无思想准备。因此,“一战”期间德国的新闻检查制度完全是僵硬、严苛的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翻版。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搞舆论出身的希特勒深谙宣传舆论的重要,德国很快成了对新闻传播完全控制、传播与政治体制高度一致的国家,在二战期间,宣传又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

希特勒在上台伊始就开始了对报业的整顿,封闭了50多家共产党的报纸和130种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同时宣布停止实行魏马宪法所规定的出版自由的条款。同年3月,希特勒曾成立了以宣传高手戈培尔为部长的国家宣传部。戈培尔在上任之初就对新闻界发表谈话,声称新闻界应该是政府手中一架可以随意演奏的钢琴,新闻界的任务就是成为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重要工具。他声称:“新闻是战争的武器。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战争而不是提供信息。”(16)为了达到完全控制新闻信息的目的,希特勒政府还采取了多项措施,例如1933年颁布了《新闻记者法》,规定非雅利安人种的德国人、“政治上有害的”人不得从事新闻工作。同年又接管了德国的沃尔夫通讯社,改名为德国国家通讯社。1933年以后还以暴力和强制的手段没收、接管、兼并德国的民间出版机构。在纳粹统治时期,德国报刊的数目从魏马共和国时期的四五千家减少到了1000家左右,纳粹报纸占了全国报纸发行量的80%以上。国家化的广播电视也成了纳粹政权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的舆论武器。1939年4月1日,纳粹又在德军最高司令部设立了专事军事心理战的宣传部,它与司令部作战部相对应,负责制定每次战役中的宣传计划,希特勒经常亲自审查和批准这些计划。同时,希特勒还把广播看作继陆海空军之后的第四条战线,迅速控制了广播电视及通讯社的宣传口径。早在1933年,德国就成立了“全国广播协会”,并把全国所有电台统统收归国有。1934年,德国政府又颁布了一项法令,宣布取缔一切地方性广播公司,“全德广播协会”成为国家唯一的广播机构。到1939年,德国对外广播的语种已经发展到7种,广播对象也扩展到南美、非洲和亚洲地区。总而言之,纳粹政府对新闻业实行了全面控制,为德国新闻媒介在二战期间迅速转入战时轨道铺平了道路。大战爆发后,德国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大功率广播电台,全天24小时从柏林向全世界进行广播。同时,迅速接管和控制被占各国的广播电台,使其为自己服务。这一时期,德国的广播宣传造就了一个著名的化名广播人物“哈哈爵士”。1939年4月10日,英国的听众听到一位新播音员的声音,他自称是“哈哈爵士”,用一口流利而纯正的牛津口音进行亲切的谈话,4个月后,英国竟有1 800万台收音机听他的广播,除少数人外,几乎所有收听者都成了“哈哈爵士”的忠实听众。一位当事人后来回忆说,“他的声音有一种魔力,使你无法自拔”。(17)“哈哈爵士”以浓重的英国乡音,甜美悦耳的声调,幽默辛辣的语言,通过感情的煽动、理智的倾诉、精神的诱惑,使英国听众逐渐产生恐惧、不安、痛苦、混乱和不信任等不良心理。为了刺激英国人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他不断攻击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并时而抛出一两件令人愤怒的“政界黑幕”,为此英国政府大为苦恼。一直到战后才查明,所谓的“哈哈爵士”是一名在美国出生、在爱尔兰长大的具有传奇经历的人,此人1939年到德国,在二战爆发后,加入德国广播电台参加对英国的宣传,正是由于他在战时利用“哈哈爵士”的身份对英国民众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使得英国政府大为头疼,不得不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处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也是宣传战中的一个典型事件。

宣传战在一战中初露端倪,二战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即使到了当代,战争中的宣传仍然是值得注意的因素。

冷战中的对外广播

二战结束以后,人类并没有迎来一个人类社会所梦想的和平时期,由于美国和苏联在战后的分裂,世界形成了两个阵营,随后是第三世界在五六十年代的崛起,形成了国际格局的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中美苏对立是主线,我们一般把二战后美苏对立的形成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这段时间称为冷战时期。在冷战时期,对外宣传仍然是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时期对外宣传的主要工具就是广播。无线电广播有跨越时空、听众广泛、政府控制和不受受众国的法律约束等等特点,在20世纪上半期激烈的国际斗争中,作为一种对外宣传的工具开始为各国政府所利用,作为达到其政治、军事目的的又一重要手段,对外广播在广播兴起的同时也发展起来了。

广播对外宣传的最初历史,开始于1923年德、法因鲁尔争端而打的一场广播战。1924年法德妥协。1926年,苏联与罗马尼亚为比萨拉比亚事件进行了一场广播战。随后一些国家为了加强与海外殖民地的联系,为本国商人、军人服务,开始了对外广播,比如1927年荷兰,1929年德国,1930年法国,1932年英国,1934年日本、比利时等。一些国家还开始了不定期对外宣传的尝试。1929年3月4日,美国首次将胡佛总统的就职典礼实况转播给加拿大、墨西哥、南美的听众。苏联开始了德语的对外广播,不久增加了英语、法语。20世纪30年代,战争的逼近和二战的到来促使各国加快了建立对外广播的步伐。1934年,德国对奥地利开始了煽动性宣传。1935年日本对北美,1937年对欧洲和中国、东南亚的广播开始。英、法在20世纪30年代末也都有了定期的对外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各国对外广播发展的高峰时期,德国、日本是宣传战的主要发起者,英、美、苏也进行了反击。英国的BBC、苏联的莫斯科电台和美国在战争中成立的美国之音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二战结束后,由于冷战的兴起,进行对外宣传的国际广播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受重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进行对外广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家,形成了美国之音、莫斯科广播电台、BBC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大电台鼎足而立的局面。80年代国际广播全球播出时间达一万多小时,这四家电台就几乎占了一半。

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n VOA):成立于1942年2月24日,当时的任务主要是从事战时宣传。与美国国内私人企业化的广播体制不同,美国之音纯粹是一个由政府举办的电台。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国会曾提出过进行国际广播的计划。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之音在纽约开播了用德语进行播音的第一个节目。随后又先后开播了法语、意大利语、英语、汉语等节目。1942年6月,美国之音归属战时情报局。在战争中,为了动员舆论,打破法西斯宣传,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到战争结束,美国之音使用语种34个,每天播出119小时,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电台。战后在冷战中美国之音的功能又进一步加强,成为美国的冷战工具。1953年,美国之音被划归为美国新闻署,经费仍由政府拨款。70、80年代美国之音的宣传性特征有所减弱,侧重事实性新闻和平衡性新闻,节目有了很大改进。现在美国之音有3000名工作人员,总部在华盛顿,用48种语言每周播出1166小时,据说听众有1亿人,每年有20万听众来信。

莫斯科电台:莫斯科电台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国际电台之一。1929年10月29日开始用德语播出,每天两小时新闻和斯大林言论。后来增加了英、法、俄语,1933年有11个语种,时间有所增加,内容为消息、评论和音乐。在二战期间,对德广播是主要内容。冷战开始后主要攻击对象是英、美,在与美国争霸时,其广播势力深入全球,60年代中期超过了BBC,与美国之音并驾齐驱。80年代末用77种语言每周播出2000多小时。

BBC:BBC的国际广播开始于1932年,开始时用英语对英联邦广播,后来不断增加语种和播出时间,在二战时达到高潮,1944年用39种语言每周播出800小时。BBC的声誉远高于美国之音和莫斯科电台,日本宣传史学家池田真德认为其特点是:1.播送新闻的态度非常冷静。2.消除所谓敌我情感,以中立态度进行报道。3.新闻与解说内容丰富。4.采用敌友我三方的报纸评论对事实进行解说。5.用专家学者说话,使报道有深度。6.避免英国英语,使外国人可以听懂。(18)另外就是报道及时迅速,这是英国新闻的传统。冷战期间,由于政府的投入不断减少,BBC的国际广播也每况愈下,影响力大不如前,从播出时间看现在是四家中最少的。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国际广播的后起之秀。1947年,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就开始用英语播新闻,每天20分钟。1950年,成立了中央台国际部,开始用11种语言对外播出,每周播出80小时。50年代后期增加到了27个语种,1965年为36个语种,每周播出1150小时,超过了BBC。80年代后发展更快,目前用47个语种向全球各地播出节目,每周时间由1986年的1412小时上升到1995年的2340小时。对外宣传是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术语,指通过各种形式、手段、渠道等向世界传播有关中国的信息,宣传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认识、观点、态度,“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对外传播不仅是宣传,也是外交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