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方获取材料

多方获取材料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多方获取材料采访的过程,既是一个深入探知事实真相的过程,更是一个多方求证的过程。在多方获取材料的过程中,对于记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对舆论监督中对立双方的采访。接受采访也等于承认自己不可原谅的过错。这还是一般情况,如果是面对一种公然违法的行为,记者如何去多方获取材料呢?多方获得材料除了实地验证之外还有一个途径:通过书刊、网络查询。

二、多方获取材料

采访的过程,既是一个深入探知事实真相的过程,更是一个多方求证的过程。就获取事实的真实而言,记者不应该依赖单一信源,因为任何一个信源都有片面性的偏颇可能,都有陷记者于偏听偏信之虞。为此记者要尽可能地摆脱这种单一性的局限,多方去验证事实。同一个事实应当向多方打听,哪怕询问的是同样的内容。这样看起来很费事、很低效,但能更好地保证事实的准确性。在多方获取材料的过程中,对于记者来说,最难的莫过于对舆论监督中对立双方的采访。

就一般的性质而言,记者面对着对立的双方事实,不要简单分为善恶是非的对立。设想发生了一场车祸,致人死亡,记者要采访受害方,也要采访肇事方,那么可想而知,不是慑于交警的权势威力,对方很难愿意配合采访。作为受害一方,陷于事故的悲痛之中,让其叙述事故过程是很难接受的,这要再承受一番心理痛苦的折磨,他们不愿将这番不幸再次揭开;对于制造车祸者采访也更难了,因为犯有过错,怎么情愿再公开抖搂自己的问题呢?接受采访也等于承认自己不可原谅的过错。这还是一般情况,如果是面对一种公然违法的行为,记者如何去多方获取材料呢?近年来,一旦某地发生事故都会有众多的记者闻讯而来,这固然对满足公众知情权大有好处,但是也带来一个影响就是不少被采访者学会了对记者保持警惕,学会了公关,要么回避、不说,要么扯谎阻挠,会使记者一无所获,无功而返。有时候采访一个工厂非法排放污染物,记者能够采访受害百姓的控诉,但要进厂就会被大门口的保安拦住,连门都进不去怎么去核实?在此情况下,有的记者会想方设法装成员工的熟人、公司老板的朋友或以其他身份混进去;也有的义正词严地让人通知老板如何面对记者;还有的进不去就退而求其次,在当地人带领下查访排污口,以图找到有力的证据。

由上可知,记者应当有一双锐利的眼睛,能够见人之所未见。一般人表面是看到了,但不去想,不去思考,对事实没有触动,没有意义;而记者就不同,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还要尽可能地再去实地看一看,验证是不是真的。如果林业部门说今年本地植了多少树,栽到了哪里,活了多少,那么记者应当去作一个验证,验证的好处是使记者得到真实数据,还能增强现场感受,说不定还会有新的发现。有些随机访问对象说话不严谨,记者更不能轻信他们的话,而要多访问几个人,从而将事实综合起来就能得到相对完整准确的事实。这虽然很麻烦,但又必不可少。在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获取新闻已经方便快捷,但也带来一个负面影响,就是人心浮躁,一切唯快是求,缺乏耐心与冷静。有些记者不幸感染这一症候之后就变得十分浮躁,采访只是听信一面之词,不愿多跑路再去别处核实求证,就难免出现偏听偏信,采访的结论与事实真相不符的现象。报道的事实也越来越快餐化,缺少应有的分量,使新闻变成了易碎品,以至于多数时候自己也不想看,只想用它来完成任务获得积分,这种倾向是不好的。

多方获得材料除了实地验证之外还有一个途径:通过书刊、网络查询。利用文本资料研究内容去查询事实,可以了解其过去,这有助于把握事实的现状走势。这是一个传统的求证方法,缺点是费时耗力低效,现在很多查询都转向网络,网络快速的搜索功能帮助记者方便快捷地获得事实的多方资料。虽然网上资料鱼龙混杂,但是只要记者清醒把关,要获取不少有益的证据事实还是非常容易的。当代记者应学会多利用网络查询,这对年轻记者不成问题。但是需要避免过分依赖网络的倾向,避免过于轻信缺少可靠出处的事实,还是要养成谨慎使用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