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拘一格写人物

不拘一格写人物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拘一格写人物———人物新闻的几种表现形式在人物报道中,写人物新闻比写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省力吗?可以说,人物新闻,既是高度浓缩的人物通讯,又是形象生动的消息、快讯。翻阅了几家报纸,发现人物新闻已有多种表现形式,写法也各有所长,这里作些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这是目前报纸上人物新闻大多采用的形式。

不拘一格写人物———人物新闻的几种表现形式

在人物报道中,写人物新闻(即人物消息)比写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省力吗?不一定。几千字的人物通讯、人物特写、报告文学,要写得真切感人,固然不容易,但毕竟容许作者有较多的时间构思谋篇,精心写作,反复推敲、修改。人物新闻是急就章,作者在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在几百字的篇幅中,做到主题鲜明突出,人物栩栩如生,其难度有时要超过写一篇几千字的通讯。人物新闻一般都得交待人物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而人物的思想,作为全篇的主干和精要,其表现手法更须讲究。有两种基本的表现手法:一种是浓缩,善于把足以写成几千字的通讯的素材,经过提炼,浓缩成几百字的消息;另一种是再现,善于在短短几百字的篇幅中,使人物的思想行为、音容笑貌活灵活现地再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人物新闻,既是高度浓缩的人物通讯,又是形象生动的消息、快讯。

翻阅了几家报纸,发现人物新闻已有多种表现形式,写法也各有所长,这里作些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简讯式。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概括,情节不须展开,仅仅告诉读者某人某事就可以了。《光明日报》去年1月10日刊登一则800多字的人物新闻《邵惠卿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模范班主任》,《人民日报》把它改编成一则仅200多字的人物简讯《邵惠卿单人执教22载偏僻小乡村成为无文盲村》,把原新闻稿的主体部分即家访、送教上门一类事迹全都删去,而将导语和结尾合并,使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概括性的介绍突现在读者眼前。这类简讯式的人物新闻,一般都以人物的简明扼要的事迹来吸引读者,如果把情节一展开,反而吸引不了读者。新华社9月6日的《厂长龚明义有自知之明辞职》、《辽宁日报》8月2日的《张喜久5次谢绝疗养》等人物简讯都很吸引人,读者不会因为没有写出人物事迹的过程而不屑一顾。但简讯一定要既简又明,不明不白会使读者心生疑窦。《人民日报》9月5日的《赵凡就任太原市机电公司副经理》,就因为没有把赵凡是什么人,男的还是女的,何以提拨为副经理这些情况作必要的交待(即使以前报道过,这一篇也需作简要的背景交待),使一些读者疑惑不解。

通讯式。这是目前报纸上人物新闻大多采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人物新闻,容易写成鉴定加事例的介绍,或写成人物的生平传略,显得平淡无味。一些较好的人物新闻,作者既会概述,也善于描写。新闻写作中的概述,不是事实的抽象,而是事实的浓缩。描写,则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撷取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和精神面貌的一两个事例或细节,使人物自身的行动、语言直接同读者见面。例如,《工人日报》10月14日刊登的人物新闻《一等残废人创造了一等工作》,先用一句话概括出人物的整个事迹:“一个只有一条左腿和一只左手的残废人,跑遍了太原市的大街小巷,为6000余批长期无人领取的货物找到了主人。他就是山西太原铁路分局货运员景尤善。……”这个人物的先进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抓住3个最突出的事例进行描述:一是为一块无人领取的菜墩子挨门挨户寻找货主。二是为了追回被一位货运员交错的两袋面粉,他冒着酷暑“翻山20余里”,才找到收货人。返回家时发现假肢鲜血淋漓,老伴“心疼得哭了”。他却安慰她:“一个人活在世上,难得的是为别人多办点好事。今天累是累点,可是找到了货主,我心里痛快。”三是不厌其烦地为一个来函要求更改收货站的货主重新办理发货手续。情节波澜起伏,事迹十分感人。

再如,《光明日报》1982年7月20日的人物新闻《靠假腿走遍全国各地用残掌绘出千幅彩图》,报道特等残废军人、无锡印染厂工程师郑挺不靠国家供养过日子的感人事迹。为使无指的手掌能绘画,他“去找医生,请求做手术,把自己手掌上的虎口割开,用来夹笔。医生不忍心让他再吃苦头,不给他做手术。但经不起郑挺的苦苦哀求,医生只好又给他动了一次手术”。没写郑挺的豪言壮语,只写医生的“不忍心”和郑挺的“苦苦哀求”,就把郑挺的思想境界写出来了。“进厂头一天,郑挺领到了一枚厂徽。回到家里,他就让爱人给他佩在胸前。他对着镜子看了又看。这个平时不轻易流泪的铮铮铁汉,此时因为自己又变成对祖国有用的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笔岂不传神!可见,人物新闻中的叙述只要抓住人物的特征,饱含思想感情,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就可以写得平而不淡,引人入胜。

特写式。也就是采用新闻特写的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截取一个情景交融的生活片断,像电影镜头那样,展现人物的思想面貌。如《辽宁日报》8月13日刊登的《耿耿凌云志深深爱国情》,报道粮食专业户刘秀文承包的167亩玉米地,长势喜人,他准备向国家交售13万斤商品粮。出现在画面上的刘秀文和县委书记武广洪,两人站在“大片大片的墨绿墨绿的玉米地”边交谈,开头的一笔是:刘秀文指着玉米地,拍着胸脯说要向国家交售13万斤商品粮。最后一笔是:“县委书记轻轻地点着头:‘走,进去看看。’两人谈笑着,肩挨肩地走进玉米地。”画面开阔,小中见大,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言谈举止,跃然纸上。

还有些特写式的人物新闻,则是采用多镜头或连环画式的写法。如《浙江日报》8月9日的《儿子英勇献身化忠魂 父母深明大义亮高风》,主体部分有5个镜头(画面),各有人物对话,但对周围环境和气氛未加描绘和渲染,犹如5幅民间风俗画。这5个画面是:一、厂里领导征求梁宏宝的父母有何要求时的对话;二、厂里负责人同他们商量梁宏宝遗体火化时的对话;三、梁母向儿子遗体告别时感人肺腑的言语;四、火化后梁的父母谢绝在厂留宿,午饭也不吃就要赶回家去忙农活的对话;五、临上车时对3位受梁宏宝保护过的女青年说了安慰话。这则千把字的人物新闻,用白描手法,使人物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感染力是很强的。

访问式。这种形式的人物新闻,一般都是通过新闻人物与记者交谈,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的交待,写出新闻人物的新事迹新思想。《福建日报》8月30日刊登的《唐水官夫妻养猪冠全省9个月卖给国家600头》和9月18日的《唐水官赴浙买猪苗途中损失数千元》,都是用访问记形式写的人物新闻。前者报道唐水官养猪的成绩,介绍他如何肯吃苦,如何讲科学,末后透露出“他计划9月再进几百猪苗”。后者写道:“9月9日,我们再一次到他那里采访。没想到,一见面,唐水官却气愤地对我们说:‘这一回我可倒霉啦!’接着,他就给我们诉说起这次到浙江省嘉善县购买猪苗时遇到的种种艰难。”原来,福州市有关部门去年曾为支持农民养猪,派人到浙江购买猪苗,今年却没有人管了,由专业户自己去联系,结果因争相购买而抬高了价格,使他多付了4000多元;又因运输途中驾驶员不负责任等原因,猪苗死亡86头,又损失4000多元。唐水官对记者说:“我们专业户多养点猪,真是不容易呀!别的不说,光采购猪苗就得‘过五关斩六将’,稍有不慎就倾家荡产。”同一个唐水官,在前一则新闻中喜气洋洋,在后一则新闻中却忧心忡忡。记者同新闻人物直接交谈,等于读者同新闻人物见了面———拉近了读者同新闻人物之间的距离,显得格外真实可信。所以,这位专业户的损失引人注目,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经验式。报道一个单位可以用经验式的写法,人物新闻也可以采用经验式的写法。《辽宁日报》8月29日一版头条新闻《张殿奎领富的三部曲》,报道这位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处理好个人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关系,有三条经验:一、“当群众对党的政策还不托底的时候,他用自己的行动去消除群众的疑虑,带领他们走勤劳致富的道路”;二、“当社员有积极性,还不会富的时候,他主动把自己(收入很高的)承包项目让给别人”;三、“当他成为‘万元户’之后,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慷慨支援集体,帮助群众”。这条人物新闻政策性、思想性、针对性很强,既有具体事例的叙述,又有条理清楚的经验性总结,特别适合农村基层干部的阅读兴趣。

调查式。调查报告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用来写人物新闻。如《人民日报》10月19日刊登的《陈有和盲目养鸡上万只 鸡群损失剩三千难维持》足以说明其特点。这则新闻报道山西省潞城县农村的这位单身汉用贷款买来一万多只小鸡,然而,饲养场地连5000只也放不下;找了5个帮手,开支很大;全年所需饲料还得花十几万元,更是大问题。由于鸡群损失很大,这个专业户已“骑虎难下”。作者用了十多个调查得来的数据,细算了经济账,从中指出了盲目养鸡的教训。如果不是这样周密的调查分析,就很难使人从中吸取“盲目行事”的深刻教训。一般地说,要使读者从某人某事的经历中吸取什么教训,可以用调查报告的形式。因为调查报告注重科学分析,说服力较大。

写人物新闻,自然还可采用更多有效的表现形式。新闻写作本来就是不拘一格的,人物新闻所报道的是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以及其他有教育意义的引人注目的人物。新闻人物“不拘一格”地出现在生活中,人物新闻的写作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人物新闻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哪种形式适合于表达哪种主题,有较好的宣传效果,就采用哪种形式。

1983年12月

(刊于《光明日报通讯》1984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