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暴力图像的影响

电视暴力图像的影响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7.2 电视暴力图像的影响在本节里,我们主要介绍有关电视方面的研究方法以及其理论结构。研究人员证实,收看了包含暴力内容的录像的这一部分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来源于模仿的暴力行为。此次调查结果证实,调查对象8、9岁时收看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的经历与其18、19岁时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之间显示存在正性相关关系。尤其是在研究日本的电视节目与校园暴力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常被加以引用。

7.2 电视暴力图像的影响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介绍有关电视方面的研究方法以及其理论结构。首先,可以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用实验/调查的方法来验证电视中的暴力图像与观众的攻击性或者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的关系,另一种是对电视节目中包含暴力内容的部分进行“质”与“量”的分析。在有关媒体的实证性研究中,这两种研究方法一直保持着并驾齐驱的趋势。

其中第一种研究方法,也就是讨论暴力图像与观众的攻击性、暴力行为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还可以细分为以下5种:

img14

图7.2.1 有关暴力图像与攻击行为的研究方法

这种被称为“效果研究”的领域,已经历经近半个世纪的悠长历史,遗留下来的研究资料的数量也非常可观。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上述各种研究方法,在这里我们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事例予以介绍。

在这个领域里,早期的研究代表当属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罗伯特·班杜拉等人参与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给参加实验的儿童观看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录像内容为成人对人形玩具(和普通成人具有大致相同的体格)施加暴力,然后将儿童带到放有这个人形玩具的游乐室任其自由玩耍,通过观察并且比较收看录像儿童和未收看录像儿童的行动得出了新的发现[4]。研究人员证实,收看了包含暴力内容的录像的这一部分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来源于模仿的暴力行为。

在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研究”,由于身处人为设定的环境因此不可避免存在着“非自然发生”的问题,但是“反馈型实验”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费什巴赫和辛格的实验小组对数名宿舍群体生活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5]。他们将参加实验的青少年分为两组,一组人收看含有暴力内容的节目,如《蝙蝠侠》(Bat Man)、《义胆雄心》(The Untouchables),另一组则收看不含任何暴力内容的节目,如《灵犬莱西》(Lassie),事后观察并记录他们的日常行为。但是这次的实验结果却大大出乎研究人员预料,因为连续收看包含暴力内容节目的这组青少年,表现出的攻击性倾向明显低于另一组人群。对于这样的结果,研究人员尝试给出了如下解释,即通过收看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调查对象原本具有的攻击欲望得到了发泄(即“宣泄效果”,详见后述),而相比之下,收看不含任何暴力内容节目的青少年们,因为不能收看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情绪郁积却无从发泄,这种“欲求不满”的状态反而招致了更具攻击性的表现。以上这种“反馈型实验”虽然具有能够将调查控制在自然的收视环境下进行这一优势,但是在实际策划实验时会面临很多困难。

“相关研究”主要依赖于调查对象回答事先设计好的问卷,因此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际数据,并且能够详细掌握调查对象日常收看电视的实际情况,这些都可以看做是这种研究方法的长处。但是,与实验研究不同的是,在这种研究方法下,研究人员无法控制有关调查对象的一些条件(即“自变量”),这就给确认因果关系制造了一定难度。使用该研究方法的代表案例,如罗宾逊等人以高中毕业的男青年为调查对象,分析了他们收看含有暴力内容电视节目的频率与其吵架、盗窃等行为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正性相关关系![6]

相比之下,“跟踪调查”不仅可以像“实验研究”一样验证短期的媒体效果,而且还适用于对中长期效果的研究。安然等研究者在调查对象8、9岁时进行了第一次调查,分析了他们收看电视中的暴力内容与其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于10年后、当调查对象18、19岁时进行了第二次同样的调查[7]。此次调查结果证实,调查对象8、9岁时收看包含暴力内容的电视节目的经历与其18、19岁时表现出来的攻击性倾向之间显示存在正性相关关系。可见,在考察儿童发育时,儿童幼时的行为将对其成人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而“跟踪调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自然调查”是指针对某一调查人群,观察在电视出现前后人们行为上出现的变化。尽管这种类型的实验大都是人为设计的,但是在一种新媒体问世之初,如果能够在事前建立完善的调查计划,那么实现“自然实验”也并非毫无可能。乔伊等人的实验是在加拿大的某个村落进行的,该村截止到1973年尚未出现过电视。研究人员在电视导入之前首先对小学1、2年级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当该村出现电视以后,也就是小学生们升至3、4年级时,研究人员又进行了第二次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们在身体、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攻击倾向较之前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加[8]

如上所述,无论是实验还是调查,不同的研究方法导致了在研究结果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差异,例如能够证明因果关系还是仅仅停留在验证相关关系的层面,又如能否证明短期的效果还是对长期效果的验证也同样有效等等疑问,尚待解决。

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个研究领域中著名的理论结构。将其分类,大致可以分为4种:

img15

图7.2.2 有关暴力图像研究的著名理论结构

“宣泄效果”是指,电视观众和游戏玩家因为接触包含暴力内容的图像,间接地参与攻击行为,从而化解或者减轻自身蓄积的敌对/攻击情绪,消除因“欲求不满”产生的急躁情绪,达到“宣泄”的目的。但是实际研究中,能够证明这种理论的实验案例为数不多,甚至还遭到不少批评。“宣泄效果”强调的是“间接地缓和攻击性情绪”,与电视相比,在分外强调玩家能动性的游戏领域,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该理论虽然未能在电视研究领域得到验证,但是往后通过游戏研究可以加以证实。

“观察学习效果”指电视观众或者游戏玩家通过收看包含暴力内容的图像,学习图像里所展示的暴力行为,从而在特定的情况下进行模仿并且向他人实施暴力。这种情况与儿童在观察了家人、朋友的言行后进行的模仿行为比较相似,包含暴力内容的图像也极有可能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在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之间的相似程度以及观众和玩家的感情投入程度均是值得注意的关键。

“脱敏效果”则指如果过多地接触(exposure)包含暴力内容的图像,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后,观众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降低,即对来自暴力图像的刺激反应迟钝甚至毫无感觉。尤其是在研究日本的电视节目与校园暴力问题的时候,这种理论常被加以引用。因为在日本的娱乐节目里,经常出现以取笑、捉弄艺人为笑点的情节,这些画面对儿童产生的影响长久以来受到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渡辺功在他的论文里指出,产生“脱敏效果”主要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暴力图像的频繁出现(即接触刺激的频度),二是轻松的收视环境[9]。虽然在娱乐节目里出现的往往并非极度恶劣的暴力行为,而是轻微地拳打脚踢,但是这些画面在节目出现的频率之高,并且通常情况下观众是在一种非常放松的环境里收看,这两点与渡辺的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就是在提醒人们要警惕由于暴力图像的潜移默化所带来的危险。

“培养效果”指观众将电视里描述的世界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现实世界相混淆,因而对犯罪等暴力行为产生过度的危机和恐惧感。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格伯纳将数名电视观众按照收视时间长短分组,然后测试他们对现实世界危险程度的认识(如被卷入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司法人员、警察的人数,对他人的信任度等)。结果显示,长时间收看电视的这一部分人群对现实世界怀有更多的恐惧感。平均一天收看3个小时以上电视的观众,对电视里发生的事情更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不免产生错觉,认为自己也同样生活在那样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10]

以上是有关电视暴力图像影响的相关理论结构。这些理论是否也能够应用到电子游戏的研究领域呢?有关电子游戏的研究又会有哪些不同?我们将在下一节予以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