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报道选用不同的声音

新闻报道选用不同的声音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进文风,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在新环境下,电视新闻语言经历着新变化,呈现出“草根化”的发展趋势。草根化的电视新闻语言往往能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使新闻带上乡土情、泥土味。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视新闻语言可分为多种类型。《新闻联播》创造了以“新闻连续剧”形式播出连续报道的播报形式。

改进文风,既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更关乎新闻媒体的自身发展。所以,新闻界以此为契机,努力进行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新闻语言变革。文本主要从新闻语言的角度探析电视新闻话语方式上的创新实践。

一、报道视角平民化,新闻语言群众化

电视新闻的报道视角不同,所采用的新闻话语方式也风格迥异。近年来,全国各地电视台涌现了许多民生新闻栏目。这些栏目站在百姓的立场上进行报道,以人为本,报道视角越来越平民化。2002年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是此类新闻的开端,后来各电视台涌现出更多的民生新闻栏目,他们敢于揭露曝光生活中的假丑恶,对新闻事件反应迅速,受到广大市民群众的欢迎。中央电视台近年来的“走基层”系列报道贴近百姓生活实际,使普通群众成为新闻的主角,是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2012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又开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活动,派出大批记者深入基层,采集制作了许多既真实可信又感人的报道,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高度认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如反映春运难的农民工“邵全杰的回家路”,系列报道“回家的礼物”中的农民诗人杨成军等。

在新环境下,电视新闻语言经历着新变化,呈现出“草根化”的发展趋势。草根化的电视新闻语言往往能拉近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使新闻带上乡土情、泥土味。比如在报道中吸收“给力”等网络热词,大量使用群众原汁原味的生活话语,这种富有亲和力的新闻语言更能打动人心。解说词的作用是对电视画面进行补充,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滔滔不绝讲道理式的解说词只会让人厌烦,而现在的解说词开始大量运用口语化的群众语言和当地方言,让观众听起来亲切,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语言形态多元化,语言风格多样化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的语言形态非常丰富。不同话语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体现出叙述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电视新闻语言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说话者不同,可以分为画外音解说和人物语言两种形态,人物语言又分为同期声直接语言和由叙述者转述间接语言;根据输出设备的差异,电视新闻语言大体分为影像语言和有声语言等不同形态;根据其性质的不同,电视新闻话语可以划分为叙事语言和情态语言等不同的形态,前者着重讲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后者侧重于对事实的理解和评价。伴随着语言形态的多元化,说话主体也更加多元化,营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这些在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湖南卫视的《岳麓实践论》,广东卫视的《财经郎眼》等。

另一方面,新闻播报也日益多元化,较多地采用了“说新闻”和“演新闻”的形态。“说新闻”的口语化色彩较重,具有更强的新闻感染力。如北京电视台的《7日7频道》就是通过主持人口语化的讲述,记录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用以人为本的平民化视角关注社会生活,报道中少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多是发生在京城老百姓身边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的大众化形象,贴近生活的报道内容,加上“说新闻”的播报形式,让这类节目大受市民群众的欢迎。而“演新闻”这一样式突破了“播”“说”形式,以“演”新闻来吸引听众,新颖、冲击力强,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收听率较高,娱乐性便是这类节目的卖点。

电视节目语言传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语言传播风格是多样的,不同类型节目的话语风格也是不同的。新闻类节目的主导风格是端庄大方、真实可信,而娱乐类节目的主导风格是活泼生动、轻松自在,服务类节目的主导风格是热情周到、亲切自然,而教育类节目的主导风格是高雅内在,富有韵味。以往主流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以庄重严肃为特色,语言非常严谨,不免显得有几分呆板无趣。而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大,下班后是抱着休闲放松的态度来看电视的,所以新闻话语风格适度生活化是符合受众需求的。

三、播报方式互动化,画面语言生动化

互动是新闻语言运作的主要方式,比如邀请观众参与、开通热线、微博互动等。在央视的走基层系列报道中,广大网民的参与性、互动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他们不仅仅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甚至是新闻报道活动的策划者和推动者。观众不仅积极参与报道话题的交流,而且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推荐身边的草根人物和感人事迹,为新闻报道提供丰富多彩、原汁原味、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形成了线上线下的深度互动。

情节化的报道能让受众对新闻现场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新闻联播》创造了以“新闻连续剧”形式播出连续报道的播报形式。从2012年1月14日起,《新闻联播》连续播出4集《杨立学讨薪记》,此后播发的《开往春天的校车》《关注西藏先心病患儿》等报道,都以“连续剧”形式全程关注人物命运,这些对电视新闻报道形式的创新举措,大受群众欢迎。

报道的画面语言也在积极改进,力求生动活泼。2013年6月1日,《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了习近平抵达西班牙港开始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进行国事访问。画面上呈现的有现场乐队演奏,他们用欢乐的乐曲欢迎中国贵宾。习近平在欣赏演出时还同鼓手们一起敲击钢鼓,现场气氛友好热烈。这种新鲜活泼的画面出现在《新闻联播》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摆脱了以往严肃的、呆板的、模式化的画面语言,给观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让观众仿佛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现场友好热烈的气氛。

从近期我国主流电视媒体的报道来看,新闻工作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新闻文风的改进、对于新鲜新闻话语方式的探索和追求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

(作者马正文,单位为河北电视台)

————————————————————

(1) 2013年10月20日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培训专题讲座。

(2) 《全媒体时代传媒存活关键在于跨界融合》,新浪传媒11月8日转载自《新闻与写作》。

(3) 刘云山,《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创作更多深受群众喜爱的影视精品》,《当代电视》2010.11。

(4) 苗棣、王昕主编,《大众文化与审美——电视艺术论》题解,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