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影视剧

河北影视剧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影视剧创作起步较早,燕赵沃土滋养出源源不断的影视精品。近年来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被称之“河北现象”。支撑起“河北现象”的影视作品,多数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主旋律之作,不仅展现了燕赵文化,还弘扬了中国文化,呈现出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河北影视剧创作起步较早,燕赵沃土滋养出源源不断的影视精品。近年来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在全国产生热烈反响,被称之“河北现象”。电影《唐山大地震》《谁主沉浮》《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为了新中国前进》《先遣连》《丑角爸爸》《闯天下》《营盘镇警事》……这些作品无不是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审美追求与审美价值。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影视工作者自觉地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影视作品关照现实、反映现实的优势,热情讴歌自强、奋发的时代精神,使优秀的影视作品融入到时代大潮之中,成为鼓舞人、激励人、警醒人的有力的精神支柱。纵观这些影视佳作,无不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现思想价值和审美追求的统一

影视剧作为宣传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在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和建设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真、善、美是永恒的审美主题,也是影视剧创作者孜孜以求的美学目标。弘扬真、善、美,使影视剧创作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了更加具象与生动的着力点,使影视剧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得以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起来。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其思想价值和审美追求应是高度契合的。影视剧的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上,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自觉地提升作品的思想高度,影视剧作品才不会成为昙花一现、流于肤浅的表层视觉体验,才会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如果一部影视剧作品只是一味注重可看性,只是具备形式上的观赏性,而缺乏内在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底蕴,其艺术价值将无从体现。思想价值聚拢了艺术之形,承担着影视剧作品得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必然决定着影视剧作品的品格高度和境界深度,使艺术具有了震撼人心、鼓舞灵魂的力量。

河北影视剧创作一直以培育高尚情操、倡导文明风尚为己任。2010年以来,河北先后有17部电影在全国院线放映和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有12部374集电视剧在央视一套和八套黄金时间播出,这些具有中国品格和燕赵风骨的影视剧的热映热播,不仅让观众体会到了独特的河北魅力,还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和经济效益。河北影视剧得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成功突围并形成特色,得益于河北影视“冀军”始终坚持紧抓三个关键词,即“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是河北影视剧创作的价值源泉。河北影视剧创作立足于“方向”“道路”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审视和挖掘燕赵故事,梳理燕赵题材,用科学的、历史的审美眼光和创作手法来创作、塑造人物,铸造河北影视精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动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要求的价值体系,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美好社会秩序和道德体系的精神追求。因此,作为影视剧创作者,更应自觉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秉承正确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积极展现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应是影视剧创作始终坚持的方向。

河北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之气,是影视剧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支撑起“河北现象”的影视作品,多数是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主旋律之作,不仅展现了燕赵文化,还弘扬了中国文化,呈现出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实现传统文化精髓和现实关照的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民族,纵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得到外国观众关注和喜爱的中国影视剧作品,无不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饱含深厚的民族感情。当今时代,多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多元文化类型并行并立,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便捷,在这个新时期、这种新环境下的影视剧创作,更应自觉融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因,传统文化精髓和现实创新相结合,在继承中实现发展和创新,在多元文化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扬长避短、推陈出新。

影视剧创作应坚持文化自觉,通过弘扬社会主旋律反映时代主题精神,不应脱节于时代,也不应脱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影视剧作品同样不能脱离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无论在内在的精神内涵上还是在外在形式表现上,都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自觉地融入到作品之中,体现民族品格,展现民族风貌,延伸文化根脉,振奋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了中国人民珍贵的民族精神,把传统文化精髓注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剧作品,更能提升各族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

影视剧具有传承、弘扬文化的功能和使命,有能力也有义务承担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任务。在当今世界版图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军事与科技方面的竞争,更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实施影响,并最终影响甚至改变一个民族的民族意识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后,好莱坞文化伴随着国门的打开进入我国,已经对我国影视剧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些年来,韩国影视剧又在中国掀起持续不断的“韩流”,这些外来文化对中国的输出已经在精神上、观念上,甚至在行为习惯上影响了我国观众。反观我们的影视剧创作,在坚守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的表现不能说乏善可陈、少之又少,但至少是未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文化自觉和持之以恒的文化自信。因此,影视剧创作者应秉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信念,实现传统文化精髓和现实关照的统一。

在影视剧创作实践中,影视剧创作者要尊重并主动认知、理解和阐释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贴近时代,共同构建当今文化新语境,加强文化自主能力。事实证明,凡是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影视剧作品都会受到观众的热烈拥趸和高度赞扬,这些作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和伦理道德注入到当今时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之中,阐释了新的历史意义,将现实生活中具有时代性的人性之美表现出来。

近年来,河北参与创作和制作的一系列影视剧,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方方面面,作品中流动着历史底蕴和时代精髓。在全国热播的电视剧《打狗棍》就是极好的例证,该剧塑造了以戴天理为首的一批热河儿女共赴国难的英雄群像,不仅是一部承德近代民俗史,更是一部燕赵儿女不屈不挠、以家国为重的荡气回肠的抗战史诗。该剧通过宏大的视觉构图和震撼的艺术效果,使“中华民族在民族危难时刻坚韧不拔的民族品格”这一价值内涵得到了有力的阐释,通过影视剧的审美过程完成了撞击心灵的精神升华。该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持续性的热议,还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实现反映社会矛盾和弘扬正能量的统一

影视剧作为一种具有大众审美特征的视听艺术形式,在表现及再现现实生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影视剧创作不应回避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但是以何种态度来反映和表现社会矛盾,以何种立场来阐释和化解社会矛盾,这是当今时代影视剧创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影视剧在某种程度上关注并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但是艺术追求则要永远高于现实生活。在影视剧创作实践中,既要忠实于生活原貌,真实地展现生活图景,又要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反映社会现象,赋予观众对美好生活、高尚情怀的向往,主题和风格积极向上,弘扬社会主旋律。“主旋律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时代前进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3)用影视剧这一艺术样式来阐释和弘扬社会主旋律,是影视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刚刚获得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剧《营盘镇警事》,就印证了反映社会矛盾和弘扬正能量的统一。该剧以河北省枣强县大营镇派出所所长、全国“十佳民警”、二级英模范党育同志生前事迹所改编创作而成,是一部现实题材力作。作为一名基层派出所所长,主人公范党育在20多年的从警生涯中几乎没办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案子,但是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为人民群众“了事”的日积月累中,一个看似普通却绝不平凡的基层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心中。作为一部展现基层民警高尚情操的作品,该剧没有表现他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殊死搏斗,也没有扣人心弦的悬疑推理,只是从范党育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一桩桩、一件件棘手、难缠的琐碎“小事”入手,铺陈出了一幅主人公日常生活、工作的画卷,着力展现了主人公虽平淡却不平凡的人生。该剧没有绕开基层矛盾,没有回避某些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和阴暗面,无论是两个村子为了争夺“水口子”而险些发生械斗,还是农村里两大家族之间的恩怨和宅基地纠纷,都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再现。但该剧在驾驭、把握和表现现实生活上并不是一味地机械复制与拷贝,而是对其进行了艺术加工,进行了对艺术主题的提炼和对生活素材的艺术展现,这使得原生的生活素材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弘扬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此外,河北推出的许多影视作品,如电影《咱们是亲人》《一诺千金》,电视剧《丑角爸爸》等,无不是植根于现实生活,深接地气的作品。这些作品直面生活,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将复杂的矛盾冲突与纠葛呈现在观众面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冲击和力量。当然,我们也会看到,银幕和荧屏之上,片面地放大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矛盾,过度渲染暴力、物质、婚外恋、多角恋等有悖伦理和社会道德规范的非主流价值观,它们只能带给观众消极、阴暗的心理体验,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社会行为。影视剧创作者在创作时应秉持为生活贯注美好与理想的坚定信念,赋予人物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这样,影视剧才能赋予观众温暖、进取、健康的人文关怀,带给观众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提升观众的审美趣味。影视剧创作者更要立足于现实生活,融入时代大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守真、善、美,坚决抵制低俗、媚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进行艺术创新,实现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的跨越,用艺术真实来客观地反映和刻画现实生活。

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影视剧市场竞争,河北几年前就提出过“抢占影视剧市场竞争制高点”的要求,引导创作生产和市场需求接轨。影视剧创作既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住专家的品鉴,更要经得住观众的评价,经得住市场的检验。优秀的影视剧一定是坚持正确思想和文化导向,坚守艺术追求和品质的作品,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个效益都要”,“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

影视剧作为一种大众范畴的审美文化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呈现出诸多误区,认为影视剧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理应是“快餐文化”“泡沫文化”,只需迎合观众,取得较高票房收入或高收视率即可,基本不需要承载思想价值,考虑社会效益。“‘大众文化’的两个重要条件就是电视、电影等高科技传媒诞生和消费社会、市民社会的出现。”(4)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背景之下,在商业利益的不断刺激与推动之下,某些影视剧制作机构为吸引观众,快速占领收视市场,过度地唯票房(收视率)马首是瞻,出现了某种媚俗的不良创作倾向,单纯追求感官性和娱乐化的影像,在影视剧行业中形成了不良的创作风气。那些戏说历史,恶搞经典,胡编乱造、夸张离奇的雷剧、俗剧频出,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也挑战着观众的心理底线。影视剧制作机构这种盲目迎合观众和市场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影视剧偏离主流价值观,造成艺术失实,审美趣味低下,作品格调不高的状况。因此影视剧创作在追求市场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否则,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影视剧作品必将会愈发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其艺术生命力也注定不会长久,迟早被市场所淘汰,观众所唾弃。

尽管影视剧作品具有双重属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诉求也在不断提升,对于先进文化的渴求更加强烈。在这种语境之下,影视剧创作者更需要提升文化责任意识,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影视剧精品奉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影视剧作品既有票房效益,也有社会口碑。

之所以能引起业内专家的注意,被称之为影视剧创作生产的“河北现象”,源于近年来河北不断推出彰显河北特色和燕赵风骨的影视剧,而这些作品中主旋律作品又居多,通常此类作品极易陷入概念化、说教化的泥沼之中。不过河北影视“冀军”努力挖掘题材特色,在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上进行艺术创新,开掘好主题,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增强作品的可视性和感染力,从而实现了主旋律影视剧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双赢。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就是一部河北出品的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精品力作。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影片不但成功地驾驭了主流价值观和宏大叙事,并且从一个不寻常的小视角成功刻画了时刻牵挂人民、忧国忧民的好总理以及具有替国分忧的朴素情感的河北老区人民形象。影片推陈出新,凭借着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得以从同类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并获得了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音乐”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优秀故事影片”奖等奖项,创造了主旋律题材电影既有社会效益和审美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奇迹,取得了河北主创并主持出品摄制影片的历史性突破。

影视剧创作只有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才会发现和挖掘出同类题材中的独到之处,才会具有独到的市场意识和市场眼光。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刘奇葆同志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上的重要讲话,表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与市场眼光。他说:“再红的明星也是老百姓捧出来的,再高的票房也是观众一张张票买出来的。”只有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多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紧贴时代的作品,影视剧作品才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为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应该认识到,影视剧应把精神文化属性放在首位,自觉担负起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主流价值观、歌颂时代精神的功能,而同时影视剧应更有效的发挥其商品属性的功能,通过市场检验优秀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作者吴荣哲、张宇,单位为河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本文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影视剧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