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里的人际传播

家庭里的人际传播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人们的思想情绪、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心情愉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除了母子关系之外,家庭里的另一半就是父子关系。

人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人们的思想情绪、生活、工作影响很大。处理好家庭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家庭成员心情愉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一般来说,家庭是指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最熟悉的组织传播情境,是最初的社会组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个小社会,家庭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

斯文·瓦尔鲁斯(Sven Wehlroos)在《家庭传播》中说:“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和最深的满足,最强烈的感情和极度的内心平静,全都来自作为互亲互爱的家庭成员。”反之亦然,某些最大的痛苦也可能来自家庭关系。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但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和家人;我们可以同大多数人增进或解除关系,但是与家庭成员则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在家庭关系中,我们的选择和自由是受到很多限制的。在人际传播中,家庭关系具有其特殊的问题,也给人以特殊的满足。

家庭内部成员之间有着丰富多彩的交往并因此影响社会交往。家庭是人们情感生活的源泉,是体现真情实意的人际关系的世界。这一情感世界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构成。

夫妻关系,即男女双方以爱情为基础,依照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一种婚姻家庭关系。在所有人际关系中,夫妻关系所带来的牵连最多,夫妻关系是家庭里的核心关系,直接制约家庭交往的气氛和思想道德水平。一个和睦的家庭,必然有好的家庭气氛,有良好的夫妻关系:互相尊重、民主和平、相敬如宾、交谈语气委婉客气。

美国传播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说,夫妻进行情感互动时,不注意处理一些不明显的分歧,或者不注意处理冲突时的交流方式,能较好处理关系变化的人大约只有千分之十左右。(10)

夫妻之间的最大威胁是缺乏交流,具备谈论自己所感受的、喜欢和憎恶的这种能力很重要。向配偶说出使自己沮丧和失望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愿望是什么,在谈论问题时千万不要用尖刻的字眼。对夫妻关系来说,无忧无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比让压力越积越大要好得多。

夫妻之间的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夫妻相处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以良好的沟通交流共建归属感,对可能造成的误会要尽可能地及时向对方解释清楚,要力求做到相互信任;当自己做错了事情时,应该主动地、幽默地承认自己错了,虚心地接受批评;双方因小事发生争执时,一方应主动撤离;生活中应该有精神寄托和共同的兴趣爱好,要会互相欣赏,经常向对方提出积极的建议,共同攀登新的目标;一起承担家务劳动,共同教育子女,支配好业余时间;家庭事务应该采取民主协商的形式,共同商议,不要独断专行;当一方因为工作、事业而不顺心的时候,应该把它说出来,另一方则要耐心地开导,使心中的压抑和不快能得到及时的宣泄;相互体贴,关心对方的衣食住行;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家人应该多在一起游玩谈心,促进一家人的情感交流。

亲子关系主要是指由家庭婚姻关系派生出来的一种血缘关系。在亲子关系中,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母子之间的关系。母亲对子女的爱是无私、无畏、无怨、无悔的,也是充满柔情、温情、热情和激情的。只要儿女生活得幸福,她们甘愿放弃一切,几乎每个母亲都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孩子。

除了母子关系之外,家庭里的另一半就是父子关系。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不同于母亲。婴儿在出生的最初期,主要是由母亲照顾,父亲的作用是不明显的。当孩子逐渐长大时,父亲才开始显出他的重要性。他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孩子认识世界,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告诉孩子行为准则,指导孩子东闯西走地去拼搏去冒险。

母亲是儿女的养育者。父亲则是儿女的重要教育者,是儿女走向社会的导师。作为父母,除了工作与社会交际之外,应在家庭中对孩子有足够的重视,努力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切莫工作和劳累过度,不要把工作带回家,或者周末也待在公司,以致没有时间与孩子谈心或聊天。应当适时地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并同孩子简单地谈谈自己的工作,使孩子对父母的工作情况与环境有所了解,以免不知道父母的去向。这样孩子能明白诸如职责、挫折、纪律和计划等问题,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毅力。

其次,父母不要将工作、事业上的不满情绪带回家并迁怒于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因为孩子是需要安慰和爱抚的。假如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工作不顺心就迁怒于孩子,为了微不足道的事情滥加训斥,孩子会产生无人可亲近的感觉。

同时,父母不应外出太频繁。父母应该自问:每星期中是否经常在家同孩子一道吃饭,是否过问并检查了孩子的学习,是否与孩子共同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对孩子来说,父母外出,时间会显得很长,从而产生孤独和茫然感,对日后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严重的甚至会形成心理问题。

此外,不要对孩子滥加指责。作为父母不应该说出让孩子丢脸的话,对孩子的言行要适当肯定,称赞其优点,不要全盘否定,以建立其自尊心。如果孩子实在应该受罚,也应该在私下或采取无损其尊严的方式。

正确认识和处理亲子关系,对于促进家庭的和睦,使两代人能够团结协作、心情舒畅的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代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合理、有效地处理好亲子关系的人际矛盾,就要正确认识两代人之间的不同心理特点,使之相互了解、相互体谅。对待两代人之间的不同看法、意见分歧,双方应互相包容,求大同、存小异,尽力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老年人在对待未成年子女上,特别应注意不能用棍棒来解决两代人之间的人际矛盾。

兄弟姐妹关系,即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同辈子女之间的一种家庭人际关系,它是同辈人的一种横向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是珍贵的,而建立在相互关心、相互照料、相互帮助基础上的兄弟姐妹情谊,就更是宝贵的。

兄弟姐妹生在同一个家庭,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彼此的年龄、出生环境、生活条件、家庭和社会影响具有相似性,但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的问题往往有所不同:有的成长比较顺利,有的则是充满了曲折和灾难;有的知礼懂事,有的觉悟很低,修养很差;有的能自立,有的则不会过日子,如此等等。为了能共同进步,除需父母的培养教育之外,加强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说来,兄弟姐妹间的互相谦让、互相支持是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先决条件。

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联系比较密切,发生矛盾的机会也就多一些,磕磕碰碰闹别扭也是难以避免的,只要能处理妥当,不但不会影响兄弟姐妹的关系,反而会使彼此间的情谊日益深厚。一旦兄弟姐妹间产生了摩擦和矛盾,这就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重情谊、说道理、讲风格,特别要注意互相谦让、互相帮助、互相谅解。

兄弟姐妹长大成人以后,应该共同尊敬、赡养、扶助好双亲,切忌在赡养老人方面互相推托,更不应由此而引起兄弟不和。父母把子女抚养成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花费了巨大的心血,为社会、为子孙后代尽了自己的责任。他们的劳动理应受到社会,特别是其子女的承认、尊重,使他们在子女的扶助下愉快地安度晚年。不尊重、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是不人道的,不仅应受到舆论的谴责,而且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家庭中碰到与物质利益有关的矛盾时,兄弟姐妹之间应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谦让,协商解决,以便手足之情日久天长。

婆媳关系是指已婚男人的母亲和妻子的关系,它是以儿子为中介产生的一种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的两代关系。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在向一对夫妻和一个子女的核心家庭发展。但是,老人和儿子、媳妇在一起居住的婆媳式家庭仍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大量存在。婆媳关系是靠儿子的婚姻关系联结产生的,它既不是直接的血缘关系,也不是姻缘关系,其形成的因素是因为媳妇是儿子的妻子,婆婆是丈夫的母亲。由于婆媳之间在年龄、性格、心理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婆媳间的人际传播更加错综复杂,婆媳关系不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兄弟姐妹间关系那样亲密和稳定。

在日常生活的婆媳交往中,很容易在教育子女、经济开支、担负家务劳动的多少等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引起人际冲突。处理好婆媳关系,已成为当前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婆媳关系和谐,不仅可以使婆婆将多年的生活经验传授给后一代,而且可以使后一代尽到赡养、扶助老人的义务,使我们的社会中老有所养,家庭和睦。处理好婆媳关系需要婆婆、媳妇和儿子的共同努力,并充分发挥好儿子的中介作用。(11)

儿子在调节婆媳关系时,要发挥好中介作用,就应当注意传播技巧:依靠母子深情,促使母亲关心、爱护、尊重媳妇;依靠夫妻感情,促使妻子敬母、爱母;把尊敬母亲和疼爱妻子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主动帮助妻子和母亲作好家务劳动;当婆媳发生人际冲突时,儿子可在二者间适当调节,充当“代母赔罪”或“代妻赔罪”的角色,尽量说服双方冷静,及时调节矛盾,避免冲突激化;在尊老、敬妻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作出表率。

1.婆婆在与媳妇的交流与沟通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婆婆对儿、媳应该一视同仁,把媳妇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帮助媳妇搞好日常家务;对媳妇不要责备求全,而要多看其长处,不要计较媳妇的细枝末节,本着“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态度,互谅互让来与媳妇相处;不说自己年轻时如何,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媳妇不能和几十年前的媳妇比,否则就会越比越不顺眼;不评说媳妇的兴趣爱好,不责怪媳妇“赶时髦”,时下的女性喜欢跳舞,穿超短裙、化妆,婆婆唠叨个没完,矛盾必然产生,所以婆婆应当看到这是新一代的正常爱好,不宜多指责;尽力为儿子、媳妇排忧,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当儿子、媳妇发生矛盾和分歧时,尽力劝说自己的儿子,促使家庭矛盾缓和;不要对日常小事耿耿于怀,不要对外人说媳妇的闲话,求大同、存小异。

2.媳妇在处理婆媳关系时应该掌握的技巧

首先,媳妇要了解分析婆婆的思想和性格,做到心中有数,相处就少一些“撞板”的事;尊重老人,把婆婆作为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如出差或旅游回来,给丈夫、孩子买了许多东西,却因为担心买的东西不合婆婆的意,而没有给婆婆买礼品,而如果给自己妈妈买东西时,就不会有这种担心;不计较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主动承担家务劳动,避免和婆婆公开冲突:如果家中由婆婆做饭,不论自己多忙,吃完饭也要赶快帮忙收拾碗筷;对婆婆尽量在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安慰,平时主动和婆婆谈心,增强婆媳间的相互了解;入乡随俗,努力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如果实在想改变环境布置,购买大的家具用品,一定要先和婆婆商议,否则她会有一种被侵犯感;对婆婆的旧风俗、习惯,尽力帮助克服,树立好的家风,但不要求全责备,对外人不说婆婆的闲话。

其次,媳妇在和婆婆交谈时,尤其要注意:耐心倾听,老人心里的话,尽量让其说,媳妇要以最大的耐心和兴趣,满足婆婆倾诉的欲望;适时诱导,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诱导婆婆谈些更有趣、自己要听的事;谐趣调节,以幽默风趣的话进行调解,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使婆婆停止唠叨;虚心求教,对家务开支等敏感问题,应虚心向婆婆讨教,多尊重老人意见;坦诚相谈,如果因自己说某些话不妥而得罪了婆婆,就应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主动改善紧张关系;迂回出击,如果婆婆思想守旧,许多方面格格不入,媳妇可常带她逛逛繁华的大街,看看琳琅满目的商品;陪她去串门,看看人家添置的新家具家电等,这样,婆媳间很可能会说到一起去。

家庭中人际传播的类型与家庭人口的多少有密切关系,家庭人口越多,人际关系的种类就越多。在我国现阶段,由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很大的比例,家庭中的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主要表现为以上几种。此外,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里,祖孙关系、妯娌关系、叔嫂关系、女婿和岳父母的关系等也是在传统型的家庭中不可避免的人际传播关系。只有从宽容和尊重的原则出发,互敬互爱,家庭关系才可能和睦持久。

在现实意义上,家庭堪称是一个微型社会,并受到许多与社会压力相同的压力的支配。家庭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很多类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在家庭沟通中的防卫和干扰,也像在其他情境中的干扰一样发生。然而,家庭里人际传播所产生的一些特殊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1.家庭角色的固定

家庭角色提供了一种对我们的生活持续产生微妙影响的东西,即家庭成员把一个人仅看作一种角色,既不增加也不改变。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父母仍未认同其地位变化,他们不断拒绝接受成长中孩子地位的变化,从而产生沟通障碍。

母亲经常会把已经离开学校或已成年并完全独立的子女依然看作害羞或具有依赖性的小孩;兄长则会把已成为公司经理的小妹妹依然看作是需要呵护的家庭成员。这就不仅限制了这些家庭成员改变自己的可能性,还可能导致传播中断,导致错觉及不真实的假定。

2.暧昧的期待

家庭问题的频繁发生,可能因为家庭成员并不对其他人陈述自己的角色期待,但又以为其他人都了解并同意自己未明确陈述的期待;或者是以为不论自己说什么,家庭的其他成员都会了解,例如,妹妹和姐姐达成协议,不管什么时候要穿姐姐的衣服,都要预先跟姐姐打招呼。妹妹穿了姐姐的衣服,姐姐责备妹妹违犯协议,而妹妹却认为自己在打开姐姐衣柜的时候就告诉了姐姐自己的意图。其实,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成员的意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显而易见。瓦尔鲁斯(Wahlroos)甚至说:“(在家庭里)失和的主要原因……只不过是所意识到的爱和家庭成员所怀的良好意图没有以使他人能够意识到的方式传递。”

3.双重标准

当父母期望其孩子循规蹈矩或履行仪式化的行为规范而自己却不照办时,双重标准就出现了。父母常遵循一种“按我说的而不是照我做的那样去做”的思想。父母常常看不到存在于家庭习惯和角色中的双重标准,孩子们则会很快注意到要求他们遵从的许多家规并非总是适用于自己的父母。例如,父母要求孩子“不要随意打断别人讲话”,而自己却任意打断孩子的讲话。父母自己的所作所为与他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之间常存在明显的差距。

在别的家庭成员之间也可能存在双重标准问题。例如,兄姐会要求或期望在规矩与仪式上与弟妹有所不同。男孩与女孩享有的优惠的差异也可能产生双重标准问题。对某个家庭成员来说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对另一个成员就可能被认为是不适宜的。

4.限制自由

限制自由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极少有机会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家庭生活可以摆脱孤独,但也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使人难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同别人一块生活可能会影响学习、吃饭、睡觉等,这些细小自由的限制,常常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的根源。例如,一个家庭成员下班后可能已经筋疲力尽,但一回家一大串新问题可能就呈现在眼前,负责家人的晚餐,孩子要求帮忙做没完成的家庭作业,朋友的邀请等等。这些要求与责任是家庭成员职责的一部分,但它们也可能引起紧张。

家庭中还有其他的许多问题,例如积蓄情绪以致使情绪负担逐渐膨胀的行为,占有行为以及防卫态度等等,都可能引起家庭中的传播障碍。家庭成员在进行沟通与交流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以上传播障碍的发生,从而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团结友好的家庭环境。

[研读专栏]

为什么互联网使用对亲子沟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2)

不同家庭亲子沟通程度有很大不同。这些状态总结起来主要有零沟通、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零沟通,指亲子双方几乎没有信息传递,更没有信息交换,零沟通状态下,父母和子女之间倾向于表现出情绪冷漠和互不关心;单向沟通,指只有一方向另一方传递信息,不存在另一方向的信息传递,没有另一方的反馈;双向沟通,指亲子双方的信息是相互传递的,彼此有反馈,良好的亲子沟通是双向沟通。

林珊和李瑞家里都有电脑,他们都喜欢上网,但是,互联网使用对他们和父母的亲子沟通产生的影响是如此不同:使用互联网以后,林珊和妈妈的亲子沟通从单向沟通逐渐变成双向沟通;李瑞和爸爸的亲子沟通从单向沟通向双向沟通改善,和妈妈的亲子沟通仍然是单向沟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不同的影响?

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她的著作《文化与承诺》中对文化的传递方式做了深刻的解答。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从长辈那里获得生活经验,长辈是学习楷模;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从父辈那里学习以往的经验,从同辈那里学习新的经验,同辈是学习楷模;后喻文化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晚辈是学习楷模。

米德说:“在前喻文化中,整个社会的变化十分迟缓微弱,以至于祖父母们决不会想到,尚在襁褓之中的新生的孙儿们的前途会和他们过去的生活有什么不同。长辈的过去就是每一新生时代的未来,他们已为新一代的生活奠定了根基。”社会发展缓慢,长辈们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应付生活的种种,生活经验的传递方式是由长辈传到晚辈,晚辈们只要沿着祖先的足迹就能够生活得很好,而且他们只会沿着祖先的足迹,社会发展的缓慢速度是前喻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疑问的缺乏和自我意识的缺乏是前喻文化得以保留的关键因素。

当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快,晚辈面对的是新的环境,长辈抚育后代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晚辈在新世界的成长需要,前喻文化崩溃,并喻文化形成。“在一切并喻文化中,长辈在某些方面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为晚辈的行为确立了应有的方式,界定了种种限制,年轻人相互间的学习是不能逾越这些行为的樊篱的。”晚辈仍从父辈那里学习以往的经验,在长辈的“指导”下和同辈人共同学习新的经验。

并喻文化是一个过渡文化。“并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却只能维持十分短暂的时期。”社会发展在加速,远远超过从前的速度,变化甚至是顷刻间的。“当二次大战末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时,还很少有人认识到整个人类将从此进入新的时代。”“今天,却几乎在顷刻间发生了骤然的变化,因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置身于电子化的相互沟通的网络之中,任何一个地方的年轻人都能够共同分享长辈以往所没有的、今后也不会有的经验。与年轻人的经历相对应,年长的一代将无法再目睹年轻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对一系列相继而来的变化的是深刻体验,这种体验在老一辈的经历是史无前例的”。电子革命后,人类跨入信息社会,地球村的出现,这些变化都是无法忽视的,人类面临的处境是全新的,未来有许多未知,长辈们以更加快的速度丧失可以应对生活的经验,晚辈们则从电子化的相互沟通网络中获得新的经验,这个电子化的互相沟通网络简单地说就是指我们今天的互联网,一个不同于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时代正在来临。

在前喻文化里,由于晚辈的生活经验是从长辈那里获得,米德在著作中提到生活在前喻文化的巴厘人:“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生活经验之间没有任何隔阂。”父亲和儿子的生活经验都是来自祖辈,他们的生活经验可以说是一样的,他们之间也就没有隔阂,他们的对话才能形成,他们的沟通是双向沟通。

在并喻文化里,晚辈仍从父辈那里学习以往的经验,并在长辈的“指导”下和同辈人共同学习新的经验,晚辈和长辈之间存在很多的共同经验,但是,面对新的变化,晚辈开始获得新的经验,与他们的父辈不同的经验,亲子之间的隔阂不可避免地开始产生,随着变化的增多,晚辈从父辈那获得的经验越来越少,从同辈那获得的经验越来越多,亲子之间的共同经验范围会不断缩小,隔阂不断增大,他们的沟通会从双向沟通走向单向沟通或者是零沟通。

在并喻文化向后喻文化过渡的时期,世界发生的变化是快速和巨大的,晚辈享受着电子革命的成果,通过大众传媒,尤其是通过互联网分享到全新的生活经验,他们获得的经验是长辈从前无法经历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再来自父辈,而是新时代的互联网,就是米德所说的“电子化的相互沟通的网络”,父辈的生活经验越来越无法应对现在的快速变化,更无法面对将来的新变化,晚辈对新技术、新变化的适应能力远远超过父辈,他们善于吸收新的经验,学习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掌握着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分享生活经验。如果父辈选择继续自己原来的生活,满足于过去的生活经验,拒绝学习新的经验,让晚辈自己去学习新的经验,或者是阻止晚辈,那么,他们就无法分享新的经验,无法拥有共同经验,只能把原先的隔膜变得更大,把彼此推到一个更加陌生的处境,双向沟通会变得更加遥远;如果父辈选择和晚辈一起面对新事物,学习互联网使用,让晚辈引导自己学习新的经验,那么,他们可以在学习中分享到共同的生活经验,减少隔膜,形成对话,良好的沟通才能展开,双向沟通才能进行,那么,在新的环境下,亲子共同学习互联网使用,分享共同经验,就成为改变亲子之间不良沟通的一个机会,最终,通过持续的双向沟通,亲子共同努力,使得后喻文化形成和发展,晚辈引导父辈走向未来。

在前喻文化时代,长辈和晚辈拥有共同经验,生活几乎没有隔阂,彼此的沟通也是比较顺畅的;在并喻文化时代,长辈和晚辈已经开始出现隔膜,彼此的沟通已经没有前喻文化时代那么顺畅;在并喻文化时代向后喻文化时代过渡的时期,长辈和晚辈将共同面临很多新状况,目前面临最突出的一个就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晚辈对新技术的学习掌握很快,也很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生活体验,晚辈获得生活经验的途径已不再是从长辈那里,而是新时代的互联网,长辈只有放下高姿态,虚心向晚辈学习,共同面对新事物,才能获得共同生活经验,才有对话的基础,才能缩小隔阂,最终形成良好的沟通,共同面对后喻文化的到来,促进后喻文化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日益渗透家庭的时代,父母的学习态度是决定互联网使用对亲子沟通影响的关键,虚心向青少年学习新技术,共同和青少年一起接受互联网,对亲子沟通会起到促进作用。

研读小结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家庭中的亲子沟通对于整个家庭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代人对互联网使用存在着明显差异,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时间较长、程度较深,而父母则对使用互联网的态度褒贬不一,这对亲子沟通形成了影响。父母如果更倾向于向青少年学习,则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一般会少一些;如果父母强烈阻止或坚决反对子女使用互联网,容易带来不良的亲子关系。两代人都应摆正心态,互相分享体验,积极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