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进步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

科技进步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科技进步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一)电报与新闻文体的独立在西方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新闻文体可供借鉴,当时的报纸记者仍惯于写冗长的、堆满了华丽词藻的新闻。严格意义上独立的新闻文体及其结构的诞生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

一、科技进步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变革

(一)电报与新闻文体的独立

在西方近代新闻业诞生之初,由于没有现成的新闻文体可供借鉴,当时的报纸记者仍惯于写冗长的、堆满了华丽词藻的新闻。例如:英国报纸的新闻写作基本上沿用当时流行的散文笔法,把叙事、抒情、议论混合在一起;德国的报章文体则搬用宫廷文学的手法,新闻写得典雅优美;美国报纸文体在形式上采用短篇小说的表现手法,行文则沿用英国的直写手法。因此,直到19世纪50年代,西方报纸上的新闻文体仍然未能从文学母体中异化出来。

严格意义上独立的新闻文体及其结构的诞生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44年,美国科学家塞缪尔·莫尔斯发明了运用无线电波远距离传送文字的工具——无线电收发报机,它为新闻报道揭开了新纪元。1861年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各通讯社和报纸纷纷派记者到前线采访,利用电报来播发新闻。但由于线路少且技术不过关,电报经常在发稿期间中断。为解决这一问题,记者开始尝试把最重要的事实放到开头交代,即使稿件未发完而信号中断,后方编辑亦有可能将重要新闻及时发布出去。这种写法产生了导语,并直接促成了由导语、主体、背景等构成的倒金字塔新闻文体结构的诞生,标志着新闻文体的形成和独立化。

(二)无线电技术与新闻文体的分化

20世纪20、30年代,广播、电视这两大无线电传媒正式登上新闻舞台。它们以其快捷的时效和形象生动的现场感迅速征服了亿万受众,向报纸、通讯社等文字传播媒体提出了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报社、通讯社深感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努力提高报道的时效性与电子媒体竞争,另一方面在报道深度、现场情景描绘、背景材料挖掘等方面下工夫,与广播、电视相抗衡。特稿(也称专稿、特写)这种报道体裁脱颖而出,从消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

广播电台在20世纪20年代问世以后,很快用于传播新闻信息。但是,起初各电台播出的内容主要是报纸、通讯社播发的新闻稿,电台记者独立采写的稿件很少。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电台人力有限,没有专职的记者队伍;另一方面,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尚未出现,电台不得不以文字稿充斥节目内容。录音机的问世和录音技术的进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被动局面,有音响特点的广播报道形式——录音报道、现场报道使广播节目面貌一新,改变了广播报道照播文字稿件的单调现象,大大增强了广播报道的现场感和真实感。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年轻记者爱德华·默罗借助先进的录音设备,制播了广播现场报道节目——《这里是伦敦》,并一举成名。

(三)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与报道形式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录音电话、ENG设备、移动电话、数字摄影机、激光照排设备等新型采编播手段的问世,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工作逐步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自己的光电时代。新闻报道方法再次面临着新挑战和新变革,涌现出许多过去闻所未闻的崭新报道形式。例如,随着ENG设备的普及,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的电视现场报道已被各电视台普遍采用。再如,随着程控电话线路的广泛延伸,广播电台的远距离现场直播已经成为可能。

广播电视节目现场感和时效性的增强,也给其他新闻传媒带来压力,报纸、杂志等纸质传媒纷纷采取措施,增强报道的可读性和接近性,于是,现场短新闻、新闻特写、图片新闻等报道形式得以迅速崛起。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偏于感性的、简括的,难以满足受众了解深层信息的需要,这便促使报纸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在详述性和深度上寻找出路,以解释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