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累多余资料

积累多余资料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积累多余资料每次采访所得的材料,真正用于新闻报道的只是一部分,许多材料则暂时派不上用场。积累资料当从点滴入手。[4]记者的笔记本是积累资料的良好工具。提炼与核实的阶段,记者应该做到迅速整理笔记、仔细验证材料、反复提炼主题、积累多余资料等。

四、积累多余资料

每次采访所得的材料,真正用于新闻报道的只是一部分,许多材料则暂时派不上用场。此时,记者应当学会和善于把这些暂时不用的材料积累、储藏起来,以供日后选用。

搞好资料积累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有利于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有利于新闻报道更有新意和深度;有利于记者从中产生联想、获取新闻线索。我们常为一些老记者情况熟悉、新闻线索多、知识丰富而赞叹,更为他们引经据典得心应手、行文时文采飞扬而倾倒。殊不知,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注重资料积累是一个重要原因,“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位老记者曾这样说过:“平时积累多了,使用起来,就可以从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观察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比选择材料。这样他才能挖掘比别人更多、更新、更深的东西,才会有独到的见解,写出有特点的报道。”

积累资料当从点滴入手。记者除了积累每次采访的多余材料外,在平时的看书学习和社会接触中,要留心各种对记者工作有用的资料和情况,并养成随手摘录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小仓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资料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的。要搞好资料积累,是有一些方法可以掌握的。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勤奋读书;二是持之以恒。廖沫沙对资料积累也曾作过生动的比喻:“这就像农民捡粪一样,农民出门,总随手带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得多,一养成习惯,自然就积少成多。积累知识就得有农民捡粪的劲头。”[4]

记者的笔记本是积累资料的良好工具。因为记者平时总随身带着笔记本,遇有价值的资料就应随手记下,这是最简单方便的方法。许多老记者每个时期的笔记本都保存得很好,晚年写些传记、回忆录什么的,即使是几十年以前的事情,但只要一翻那个时期的笔记本,往事就可历历在目。除了笔记本,记者还可搞些活页卡片、剪贴等,这样便于归类、查阅,使用起来也方便。

为了使资料易于收藏并使用方便,对资料应当不定期地做些整理、分类、取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越积越多,容易杂乱,经常地予以整理,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客观事物在不断变化,有些资料过时了,应予剔除;有些资料原先记得不完整,应及时补充完善;有些资料原来搞得不确切或有错误,应尽快予以修正。对资料要分门别类,或用大纸袋装好,或用大夹子夹好,做些标记、目录、索引等。资料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和习惯而定。

【本章小结】

本章具体说明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的新闻采访要经历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深入阶段。酝酿与准备阶段记者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做好经常性的准备和临时的准备。实施与深入的阶段,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机、采访场所,如何设计得体的仪表风度,及其调节较融洽的访问气氛等为采访创造条件;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采访提问设计及其采访记录的方式和内容。提炼与核实的阶段,记者应该做到迅速整理笔记、仔细验证材料、反复提炼主题、积累多余资料等。

【延伸阅读】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思考与练习】

1.到附近的餐厅或咖啡厅吃点东西,听听周围人的谈话,把自己观察到或听到的不寻常的东西记到笔记本上,看看有没有新闻线索?

2.采访前记者如何做好临时性准备工作?

3.采访记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4.观看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学习采访提问技巧。

【注释】

[1][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展江主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2]参见白夜:《留影》,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5—39页。

[3]黄德华:《把读者拉到社会新闻现场》,载《中华新闻报》2007-5-25。

[4]参见姜建军:《资料积累是不断充实新闻报道的“新鲜血液”》,载《城市党报研究》2004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