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丁锡满谈主抓新闻和言论

丁锡满谈主抓新闻和言论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丁锡满谈主抓新闻和言论丁锡满认为,党报要赢得读者,最根本的还是要给读者提供信息,提供方便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党报必须抓好新闻传播这个关口。《文汇报》、《新民晚报》都有类似的栏目,每个星期至少都要刊登三四篇言论。我们的党报应该抓好新闻传播这个本位,搞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改变这种印象。

 丁锡满谈主抓新闻和言论

丁锡满认为,党报要赢得读者,最根本的还是要给读者提供信息,提供方便阅读、有价值的信息。党报必须抓好新闻传播这个关口。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党报办成了一种模式,官话、套话、空话太多,不仅原来订阅的群众会厌烦、会放弃,还容易给人造成“刻板”印象。群众喜欢都市报,因为它形式灵活,内容实在,自然会觉得现在的党报枯燥得很。

现在各级党报的会议新闻太多,大量地报道领导和各级部门的会议、活动,而且形成长篇大论的风气,第一版的要闻基本上要转到别的版面上去。其实许多活动的新闻价值不太大,甚至没有价值,而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字中。

如果按照新闻规律写消息,是不可能有这么长的。读者看到长篇大论就害怕,不注意、不仔细,就看不到真正的新闻。会议确实很值得报道,但一定要注意形式。要把新东西、有价值的东西拎出来,版面上、标题上加以突出。

党报还必须重视言论,现在报纸的言论太少。上海的三大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过去都很重视言论,意义重大的评论性文章不可能经常刊登,但言论是比较多的。以前的《解放日报》、《新世说》每个星期要刊登至少3篇,《解放论坛》每个星期也是1到2次。《文汇报》、《新民晚报》都有类似的栏目,每个星期至少都要刊登三四篇言论。

现在党报上的言论少了,就是有言论文章,也既不谈自己的不足,又不敢批评外地的现象。声音小了、消失了,问题也不谈了。我们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报纸来论一论。言论非常重要,有言论才能引导好舆论。没有“论”,怎么引导“舆论”,怎么搞好舆论导向

再一个,现在的许多报纸,新闻、言论混为一谈,文章老是夹叙夹议,说是新闻新闻要素又不全,说是言论又用“本报讯”。如果要讲道理,可以在版面上给出言论部分,从“本报讯”中剥离出来。“本报讯”应该写得简单明了,把重要信息都说出来。如果觉得意犹未尽,就写言论、短评、编后感。大事情可以用评论来配合,小的可以配短评,哪怕是“灯下漫谈”,一定要把观点拎出来。

新闻本来是传播信息的,现在讲好多道理,体裁模糊,让读者困惑。再看看国外的通讯社,消息就是消息,述评就是述评,体裁分明,起到的作用各不同。

还有一点,现在报纸上的典型报道、成就报道太多。按照新闻规律,典型宜少不宜多。成就报道是需要的,但一次一次地炒冷饭,就没有什么信息了。于是就搞策划,总编辑也扑进去了。以前的总编辑,主要是抓好办报业务。

总编辑应该抓头条,抓重大信息,抓言论。现在的一些策划新闻,甚至连新闻要素都没有。当然,策划也是需要的,比如要开党代会了,搞成就报道可以鼓舞人心,但不能老是搞策划。

现在不少党报成立了集团,办了多种子报,但很多集团不谈怎样做好新闻业务本位,而是大谈如何融资、如何搞好经营。这里面有个平衡问题,有个主次问题。还是那句话,报业集团要办好,一定要传播信息,抓好新闻业务,否则,融资、经营都是空的。服务性的、都市类的子报要办好,但党报更需要壮大。否则,党报的发行量必然会下降,集团化发展就会成为口号。

许多读者都觉得,现在党报上新闻和舆论的东西不多,所以不爱看、不订阅。我们的党报应该抓好新闻传播这个本位,搞好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改变这种印象。我们的党报,要多为群众考虑。我们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依靠群众办报,广泛联系群众。报纸是办给群众看的,要让群众喜闻乐见,不要只满足上头,办给领导看。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现在情况在变好,很多人都在探讨如何搞好舆论监督,在思考如何抓群众喜欢、领导满意的新闻。这些办报人,与党是一致的,是为党的事业考虑和服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