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悬念的“抑制”与“拖延”

悬念的“抑制”与“拖延”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悬念的“抑制”与“拖延”一般地说来,悬念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观众什么都不知道而愿意期待。为了维持与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运用悬念还必须懂得“抑制”与“拖延”的手法。而最好的抑制和拖延就是新事件的出现与介入。抑制与拖延是为了扩大原有动作的作用。所以抑制与拖延要恰如其分,刚刚好才行。

第六节 悬念的“抑制”与“拖延”

一般地说来,悬念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观众什么都不知道而愿意期待。这种情况往往是剧作刚开始,也即事件出现后会怎么样呢?观众显然会抱着一种好奇心期待着。②观众知道了一些,盼着知道更多、更详细。这种情况是在剧情进展变化中,观众已经知道了一些后产生了种种猜测,并急于想加以证实。③观众已经知道很多了,便用欣赏或恐惧的心理期待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与结果。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剧情推向高潮前,观众期待着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

为了维持与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运用悬念还必须懂得“抑制”与“拖延”的手法。而最好的抑制和拖延就是新事件的出现与介入。因为剧情与人物性格必须一点一点地展示出来,千万不能一股脑儿地宣泄无余。如同打牌,王牌总是留在最后才打出去的。同理,悬念要抑制着、拖延着,直到高潮到来再出手,因为高潮才是全剧一系列悬念和总悬念的集中爆发。

应该说,把一场戏一场戏有机地、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也还是容易的,但要把它们安排得既符合逻辑又合乎兴趣就不那么容易了。抑制与拖延是为了扩大原有动作的作用。倘若你离开了原有动作就不行,那样的话,在不符合逻辑的情况下你再合乎兴趣也没用。反之,你虽然符合逻辑了,但你不会维持和激发观众的兴趣也不行。比如在影片《卡萨布兰卡》中,男主人公里克从头到尾就一直控制着两张机票,编导利用一次次事件来维持着观众的兴趣与期待,其中的某一次是女主人公伊尔莎受到里克的严厉斥责后说:“不,里克,告诉你,维克多·拉兹洛是我丈夫。而且甚至在……在巴黎认识你的时候就是。”里克听了震惊不已,目瞪口呆,更不愿交出机票了。于是观众更着急了,因为伊尔莎只说了一半真相,是丈夫,可她认为他已经死了才会跟里克谈恋爱的呀!后一半真相她不说,里克当然以为在巴黎她只是利用自己,一旦丈夫归来便一脚把自己踢开。于是悬念又起,里克还会给出机票吗?

然而,抑制与拖延又不能拖得太久,拖久了观众也是会感到不耐烦的。这里牵扯到艺术辩证法的问题,所以要掌握好一个尺度,如同列宁所说:“真理多迈出半步就成了谬误。”所以抑制与拖延要恰如其分,刚刚好才行。比如影片《美人计》,它在高潮到来之前让负方人物给女主人公喝放毒的咖啡,企图慢慢地毒死她,这下观众着急了,哪里知道这个“慢”有多久呀,你再拖下去他们肯定不耐烦的,所以高潮很快就到来了。

我们一定要学会在奔腾紧张的剧情发展中善于悬崖勒马,如同暴风雨到来之前的突然宁静,黎明到来之前的黑暗,山穷水尽疑无路……技巧来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不是直线上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