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话语形态与路径依赖

话语形态与路径依赖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我们站在中国传播学30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时,我们所面对的材料,是近乎无限丰富的社会行动者的活动、活动的媒介和产品,面对的是通过对中国传播学学科反思,完成中国传播学所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我们对中国传播学30年曲折道路的揭示从对“我”与“他”的追问开始。从“他”开始,是因为当我们与“中国传播学”知识体系相遇时,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在打探、提问与追索;既然他人已经走过这条路,我们又何必再走?

概念、话语形态与路径依赖——中国传播学探索30年

张 健

对学科演化秩序或学科历史的勾画、梳理、编纂和书写,“在最为抽象的层面上,是人类理性自我批判性的反思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是特定学科合法性和正当性建构的一个主要源泉。学科历史的编纂或书写过程,作为学科研究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站在学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构造学科的历史意识和学科身份”(1)。当我们站在中国传播学30年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时,我们所面对的材料,是近乎无限丰富的社会行动者(2)的活动、活动的媒介和产品,面对的是通过对中国传播学学科反思,完成中国传播学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因此,我们对中国传播学30年曲折道路的揭示从对“我”与“他”的追问开始。从“我”开始,是因为当我们与“而立之年”的中国传播学相遇时,“我”是主体与理性的代表,对这一较为漫长的知识之路既充满渴慕与怀想,崇敬与赞叹,可又充满不满与怀疑,幻想与遗憾。从“他”开始,是因为当我们与“中国传播学”知识体系相遇时,已经有那么多的人在打探、提问与追索;既然他人已经走过这条路,我们又何必再走?只能在研习“他者”的同时更好地“走自己的路”。对“我”与“他”之所以要追问,是因为“问题意识是传播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彰显传播学想象力的基石。然而,今天的许多传播学研究或缺乏问题关怀,或根本无法提出具有理论意义的‘真问题’”。(3)笔者试图把这种对“我”、对“他”的“追问”当作提出具有理论意义的“真问题”的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