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德的平衡理论平衡理论处理的是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海德假定,不平衡的状态产生张力和恢复平衡的力量。海德的范式集中于两个个人,即某个人以及分析的对象——即另外一个人;以及一个物质的客体、观念或事件。海德将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关系和联合关系。由于稳定,平衡状态便抵制改变。

海德的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处理的是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虽然一些非正式的一致性概念可以追溯到更早的研究工作(见Kiesler, Collins, and Miller, 1969, p.15),但是大部分学者通常认为,海德(Fritz Heider, 1946)最早提出一致性理论。作为一位心理学家,海德关注个人如何在自己的认知结构内形成对彼此相关的人和物的态度。海德(1958)假定,不平衡的状态产生张力和恢复平衡的力量。“平衡状态的概念是这样的:在这种状态中被感知的个体与所感觉的情绪无压力地共存”(p.176)。

海德的范式集中于两个个人,即某个人(P)以及分析的对象——即另外一个人(O);以及一个物质的客体、观念或事件(X)。海德关心的是,在某人(P)的心目中,这三个实体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组织的。海德将此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成两种情况,喜欢(L)关系和联合(U)关系(因果、拥有、相似等等)。在海德的范式中,“如果所有三者关系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1946, p.110)。除此之外,所有其他的组合都是不平衡的。

在海德的概念中,喜欢的程度无法表现;某种关系不是正面的就是负面的(图7.1)。它还假定,平衡的状态是稳定的,不受外界影响。而不平衡的状态被假定为是不稳定的,会产生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才能缓解”(Heider, 1958, p.180)。这一点正是传播者对该理论的兴趣所在,因为它隐含着态度改变和抗拒态度改变的一个模式。由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便容易向平衡状态改变。由于稳定,平衡状态便抵制改变。支持海德平衡理论的研究数据在一些学者的著作中进行了讨论(Zajonc, 1960; Kiesler, Collins, and Miller 1969; Abelson et al., 1968)。

img16

图7.1 根据海德的平衡定义,平衡状态和不平衡状态的例子实线代表正面关系,虚线代表负面关系

资料来源: Form R. B. Zajonc,“The Concepts of Balance, Congruity and Dissonance,”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4(1960): 280- 296.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