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翻译文体学的实用翻译原则和策略探索

基于翻译文体学的实用翻译原则和策略探索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基于翻译文体学的实用翻译原则探索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侧重文学翻译;而根据奈达的说法,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

一、实用文体的语篇类型和文体特征翻译研究

(一)实用文体的语篇类型

实用文体学是文体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非文学文体(如科技、新闻、法律等)的特征,本部分基于文体特征所具有的功能,将实用文体分成不同的语篇类型,并归纳相关的翻译标准。根据斯内尔-霍恩比的《翻译研究:综合法》,实用翻译包括普通语言翻译和专业语言翻译,其中经济、科技、法律翻译属于专业语言翻译,对译者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译者的主体性较小,翻译单位较小,以传达原文的信息功能为主,需要关注原文的特殊句法、术语、文献标准;普通语言翻译主要体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即运用译文进行一种交际,应该以目的语为导向。广告和宣传文本属于普通语言语篇类型中以诉求为重的文本,通常要求对原文做出重大改变,需要一种特殊的创造性。

(二)基于翻译文体学的实用翻译原则探索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侧重文学翻译;而根据奈达的说法,文学翻译在全部翻译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实用翻译及其研究的重要性。本文对实用翻译下的定义是:除文学文体外其他文体(如新闻、科技、广告等)的翻译;这种翻译类型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信息功能和诉求功能以及读者的接受效果。

实用翻译总体原则:实用翻译应分析不同语篇类型的文体特征,注意译本文体在译入语中的目的和效果,遵循语篇连贯原则,在目的语中做出文体风格选择,翻译策略取决于译入语文体在目的语中是否达到最佳关联的认知效果。

实用翻译具体原则:①实用翻译通常以译入语为导向,实用翻译的文体能够帮助译文实现特定功能,加强目标读者的认知效果;②实用翻译中诉求功能文本的翻译对原作改写成分较大,原作失去权威地位;③实用翻译有时可以用文学翻译方法来翻译,重点强调文体风格;④实用翻译中存在译者的创造性,创造性幅度视不同文体和具体情况而定,同时也存在译者对原作的合理阐释;⑤实用翻译存在主体间性,译者须遵从最佳关联原则调节与原作者、目标读者、出版社的忠诚度;⑥实用翻译通常把原作中的模糊表达变得清晰。

二、实用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

美国学者道格拉斯·罗宾逊于2001年在《谁在翻译?——论超越理性的译者主体性》一书中提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国内翻译学者对这个理念进行了发展完善,并提出了翻译的主体间性概念:翻译受到多个主体的影响,包括原作者、译者、出版商、译文读者等。

琼·博厄斯-贝耶尔从翻译文体学角度指出,把翻译看作与非翻译作品不同的写作类型取决于译者的声音,斯基亚维认为译者的声音中既包括原作者的声音,又包括译者自己的声音。美国学者韦努蒂也曾指出,翻译是一种独立的写作形式,既不同于外语文本,又不同于用目的语原创的作品。实用翻译可以体现作者的声音和风格,通常采用直译法时可以再现作者的风格,采用意译法通常只能再现作品的深层含义,风格会有所损失。实用翻译中可以体现译者自己的声音和风格,比如同一部作品让不同的译者翻译,会呈现出细微不同的风格差异,具体表现在用词习惯、句法特点等方面。实用翻译中有出版社编辑的声音,如果英文原文有与我国意识形态不符的政治敏锐性内容,编辑和出版商就会进行合理的删节;同时,编辑也有责任和义务对译作进行一定的修改。实用翻译中的读者虽然不能直接体现出来,但是由于实用翻译须关照读者的认知效果,甚至方便读者利用译文做具体的事情(比如翻译一篇产品说明书或操作手册),所以译者可以预设读者,进行读者关照。

三、实用翻译策略探索研究

(一)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指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出原语中文化信息。直译法既能保留原文的内容又能保留原文的形式,包括原文的修辞手段和基本结构,从而产生形神兼备、具有异国情调的译文。因为任何两种语言和文化总是有同有异,而读者具有理解和接受异国特有的语言表达法和异国文化特征的能力,所以直译法是习语最常用的翻译策略。许多直译过来的词语,一经介绍,便成为中国语言中的词汇。

直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直译可以较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结构,有助于传播源语文化;另一方面,直译还可以为目标语言引进新的表达方式,促进目标语言的发展。一般来说,有两类习语可以用直译法。第一类是用词与搭配相对固定的短语,这类短语平铺直叙的,既无很深的含义,也无难解的典故,这类习语的意义大致可以由字面意义猜出,直译不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第二类是那些有明显的比喻和典故,但在中西方长期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已为目标语读者所熟知的习语。这类习语直译,不仅简洁形象,还可以丰富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

(二)意译法

刘重德教授给意译法下的定义为:如果采用直译法处理,译文不忠于原文,或不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或佶屈聱牙,难读难懂,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不得不舍弃或改变原文的形式或修辞,使用目的语习惯表达法,或运用目的语读者易懂的切合原文意思的词语,并选用恰当句式来传达原文的含义和意境[2]

意译只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是通过对原文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消化,将原文的表层结构打破和重组,然后转化为译文自然流畅的表层结构,用跨文化的“对等”词表达出原语的文化信息。简而言之,意译就是舍弃原文的形式与意象,翻译出原文的意义。

由于中英语言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相对应的词语来表达,采用直译法不能传达其文化意义。

(三)译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典故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译者在处理这些词语时可先直译,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增词解释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不仅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也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1.直译加解释法[3]

如果既要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又要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所谓直译加解释就是在直译的同时,在行文中插入用于解释性的短语或句子,其插入成分一般用逗号、破折号、括号隔开。

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既保留源语文化意象,又能使译文易懂,但也有其缺点:第一,不够简洁与凝练。第二,解释成分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不便于读者流畅的阅读。第三,过长的话会使译文显得冗长拖沓。

2.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与直译加解释的方法的不同点在于直译加解释的解释是插入行文之中的,一般比较短小,而直译加注是以脚注和尾注的形式在行文或书的下方或结尾处进行注解,注解可长可短,短者寥寥几字,长者可以达数段甚至数页。相比较而言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更加灵活。

(四)套译法[4]

所谓套译,就是用目标语言中意义相近的习语来翻译源语中的习语。例如,中英两个民族的人民在古代因缺乏科学知识,都把人的“心脏”当作灵魂、思维、感情的中枢,因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出现了大批围绕“心脏”的习语。正是因为不同民族在认知、意识、经验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汉英两种语言中才会有大量的意思相近的习语,这才为套译法提供了可能。

套译法使译文能和原文一样形象生动,同时译文也不冗长,读者也很好理解,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套译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习语翻译方法。但套译法用目标语中的文化意象取代了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这一方面不利于源语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套译法有导致文化错位的危险。在翻译界,似乎大家都一致认为不能用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目标语文化意象取代源语文化意象。

(五)音译法[5]

一些原语文化中特有的物象在译语中是“空白”或“空缺”。这时只能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这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又可吸收外来语,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六)转换法[6]

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生活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翻译这种文化的个性和差异时需要进行变通处理,即把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物象)。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

由于地域、文化和思维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观察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不同。特别是习语都具有比喻意义,并能让人产生联想,但这种比喻和联想是由各民族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对同一概念,英汉用不同的动物作比喻,而对同一动物,英汉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联想。在翻译时,如果片面追求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必然会使译文令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影响对原语信息的传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表达习惯,人们可以用转换的方法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比喻意义,传递原语文化内涵及交际意义。

(七)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增词的情况是各种各样的。总的规则是:为了使译文忠于原文,需要增加什么就增加什么。汉译英时,增加连词的情况是常见的,因为英语的连词比汉语使用得多。冠词的情况更是如此。[7]

(八)减译法[8]

减译法是指在保持原文含义的情况下,省去翻译那些不符合目的语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词,以避免译文累赘。从语法的角度看,诸如冠词、连词、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在英语中经常出现,但英译汉时可减译;从修辞的角度看,为使译文更通顺、简练,减译法自然是不可少的。

[1] 李长栓著,《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 刘重德著,《浑金璞玉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3] 杨元刚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4~135。

[4] 杨元刚编,《新编汉英翻译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7~138。

[5] 白靖宇著,《文化与翻译》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9~21。

[6] 白靖宇著,《文化与翻译》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3~14。

[7] 王春梅主编,《简明英汉翻译实用教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32~33。

[8] 王春梅主编,《简明英汉翻译实用教程》,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33~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