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义与文体

意义与文体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意义的类型什么是意义?奥格登和理查兹在评述这些定义时,认为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对意义的基本概念看法不一致。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中每个词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词的意义也是部分地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所以这两个方面也是密切相关的。

一、意义的类型

什么是意义?奥格登和理查兹1923年出版的《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曾介绍了16类22种定义。奥格登和理查兹在评述这些定义时,认为之所以存在如此众多的说法,是因为人们对意义的基本概念看法不一致。

利奇在1974年的《语义学》中列举了七种意义类型,即概念意义、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下面我们分别介绍这七种类型的意义:

(一)概念意义

概念意义又称外延意义、所指意义或认知意义。这是意义的中心部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是在语言交际中表达出来的,不与客观世界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联系,换句话说,概念意义就是词典里收录的释义。因为概念意义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所以,它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但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概念意义也在发展变化:一些词的概念意义可能过时不再使用,有的词也可能增加了一些新的概念意义。

(二)内涵意义

内涵意义主要表现为词汇的喻义和引申意义。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伍谦光先生在其编著的《语义学导论》一书中以“家庭”一词为例解释内涵意义:对大多数人来说,“家庭”意味着“温暖、温馨、舒适”,可是对于一些有着不幸家庭经历的人,“家庭”可能有“冷冰冰的、令人烦恼的”等内涵意义。[1]因此我们在分析文本的时候,要对某些词的内涵意义有所了解,才能真正体会文本的信息。

(三)风格意义

因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呈现出不同的层次。利奇将风格意义分为三大类:一是较持久的风格,指表示个性的风格、方言和不同历史时期的语言;二是语段风格,指不同的交际手段和不同的交际方式(独白、对话等),三是较为短暂的风格,指不同行业使用的用语、不同使用层次的用语、具有不同目的和起不同作用的文体,以及作家的个人风格

(四)情感意义

情感意义是用来表达说话者感情或态度的,它不是独立的意义,基本上是依附性的。

(五)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是一种能引起听者或读者联想的意义。有些词语是忌讳使用的,因为可能会引起不好的联想。

(六)搭配意义

搭配意义指词在其经常出现的搭配环境中所获得的意义。有些词(主要是一些同义词),尽管有共同的基本意义,但在与不同的词搭配时,往往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搭配联想,从而传达不同的信息。

(七)主题意义

主题意义是通过词序、句子的句法结构和各种强调方式表达出来的意义。

二、词与词之间的纵横关系

语义学中研究词义的部分一般称为词汇语义学。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中每个词与意义的关系以及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词的意义也是部分地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所以这两个方面也是密切相关的。词的意义我们可以用语义成分分析解释。

词与词的关系有两种: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横向组合关系指的是词汇之间的组合关系,通常以线性顺序排列组合出现,也叫搭配关系、水平关系、连接关系。聚合关系指的是语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相互替换语言单位构成的关系,也叫联想关系、垂直关系、选择关系。

(一)组合关系

具有组合关系的一些词倾向于在同一语境中出现,某个词的出现往往预示着另一个词的出现,这些词之间具有一种相互期待性和预见性。[2]

在文学作品中,往往更多的是不合乎逻辑的搭配,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开始看时感觉不好理解,然而经过深入思考之后,则常常可以得出寻常的搭配不能取得的意义。

(二)聚合关系

词与词之间的聚合关系形式比较多,主要有同形(音)异义、一词多义、同义、反义上下义等关系。

1.同形(音)异义和一词多义

同形(音)异义指拼写相同读音不同、读音相同拼写不同的词以及完全同形同音的词,有时候还有动词的过去式分词与另一词的拼写形式相同的情况;而一词多义指的是一个单词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

同形(音)异义和一词多义有时候是很难区分的,但从词源上看两者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同形(音)异义和一词多义的情况为双关提供了可能。很多文学作品中巧妙地利用同形异义词或者一词多义来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以便取得讽刺或者幽默的效果。

2.同义词

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属于同一词类具有相同意义的词。

总是重复一个单词会使文章显得单调乏味,所以作家往往会通过不同的表达方法来指代同一内容,其方式主要有使用代词和同义词。

3.反义词

反义词指两个词之间具有意义相反、相对或相矛盾的关系。反义关系有以下几种不同种类[3]

(1)等级反义词

这是反义词最普遍的一种,往往是表达容易变化的特征,如长度、速度、重量等。两个反义词之间有中间程度。

(2)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词的最大特征是两者之间没有中间地带,是二项对立反义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互补反义词中,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对称的反义词。在男性和女性的对立称呼中往往有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这在女性主义文体学家那里得到了关注,并用来描述男女之间的语言不平等。

此外有些词并没有对应的反义词,这种被称为语言不对称的现象,也表现了性别的歧视。这些词都没有相应的男性对立词,体现了社会政治和权力的分配不等以及对女性社会地位和所扮角色的偏见。

(3)关系反义词

表示某一对称关系的两个词称为关系反义词。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在关系反义词中有很多例子。关系反义词还包括方向上相反的关系。

反义关系有时可以通过两个词项之间意义有区别的对比关系促使语篇衔接达到语义贯通的目的。

有时候作家还会把相反的概念并列用在一起,表达强烈而且矛盾的感情。

4.上下义关系

上下义关系指某个词的词义包含在另一个词的词义之中。其中词义被别的词包含的词叫作下义词,包含别的词的词义的词称为上义词。

三、语义场

语义场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德国的洪堡特和赫尔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德国的特里尔等正式提出来。该理论主要是反对对语言因素进行孤立的研究,强调语言体系的统一性和语境对表达的意义的影响。[4]我们上面的分析就是从纵横两个方面分析了语义系统的关系,聚合关系中的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组合关系中的共现关系等,共同组成了庞大的语义场。

语义场理论不仅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而且对于解释文学作品也有很多的启示。

四、语义成分分析

语义场将词汇这个大网络分解成比较小的网络,但是并没有对词汇的语义进一步确定,所以对语义场还要进行分解,直至分解到最小的元素时才能对词进行对比、分析。根据音系学的区别特征,有些语义学家也把语义的最小单位视为语义特征,对其共有义素和区别义素进行分析,这便是语义成分分析。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词义,同时能更清楚、准确地显示词与词之间在语义系统中的关系。

运用语义成分分析可以展现词义之间的关系,如上下义关系、同义关系和反义关系等,帮助我们理解词义之间的差别、内涵和外延的差别,以及语义程度和文体色彩的差别。此外,语义成分分析法还可以揭示词与词之间的组合搭配规则,判断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关系是否可以接受。

语义分析还可以用以分析文学作品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如比拟、移就以及矛盾修辞等。

比拟指的是运用联想的手段把某种事物当作另外一种事物来描写的修辞格。比拟通常有四种方式:把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把动物当作人来写,把抽象概念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和把物当作其他类型的物来写(前面三种在汉语中称为拟人,后面两种情况在汉语中称为拟物)。[5]

移就又称为转类修饰语,即在同一个句子中正常情况下修饰某一名词的形容词被专用修饰另一个名词,最常见的情况是把用于描写一类事物的定语用来描写另一类事物。因此移就和比拟有时候很难区分,但是比拟往往是把类属性的人类心理状态或者动作行为套用在其他事物之上,而移就则是在某个文本的具体语境中,把某个特定人物的心理状态或者动作行为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6]

五、修辞上的语义变异

由于语义方面的变异而造成的意义突出或前景化可称为转义,包括明喻,隐喻、转喻、夸张、间接肯定法、反语以及我们前面提到的比拟和矛盾修饰等。

(一)明喻

明喻的英语单词simile来自拉丁语similis,意思是“好像”,就是把某一要描写的事物和另一种具有同一特点的事物,用比喻词联系起来,取得形象深刻的效果。比喻使用的关联词或称喻词一般有like和as,有时as if,resembling,suggesting这些词也可以作为关联词,可以被称为准明喻。

(二)隐喻

隐喻也来自希腊语,原义是transport (运输),指一个领域中的词被转用在另外一个领域中。隐喻和明喻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喻词。

(三)转喻

转喻来源于希腊语的metonumia,意思是“易名”,即指称对象的名称时使用语义上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实体名词来代替。

与转喻比较接近的还有提喻。提喻一般有整体指代部分或者部分指代整体、个体指代群体、材料指代物体等情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喻也是转喻的一种。

(四)夸张

夸张也是从希腊语来的,原义为“超越”,往往可以起强调的作用,也叫overstatement或exaggeration。

(五)反语

反语也是修辞的一种,其名称从希腊语的eironeia而来,意即“掩饰”。反语指使用的词语的意思与语境具体要求的意思恰恰相反,即说相反的话,目的是创造讽刺或者幽默的效果。

(六)间接肯定法

间接肯定法在希腊语中是“小”的意思,指说话时故意打折扣以便取得特殊的修辞效果,它与夸张相对,也称为understatement。

[1] 伍谦光编著,《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36。

[2] 胡壮麟编著,《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128。

[3] 束定芳著,《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78。

[4] 文旭著,《从语义场理论看语言的模糊性》,《外语学刊》,1995(1)。

[5] 陈定安编著,《英汉修辞与翻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9~30。

[6] 郑雅丽著,《英汉修辞互译导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