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等待对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人

等待对自己生命有意义的人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文说文生活中的各种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件事、等一场雨,其实正是对生命之亏缺的切身体验。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吧,不知怎么,就养成每天在家门口等爸爸下班的习惯。后来我才知道,等爸爸回家,只是未来生活的一次矫情的预演。所谓生活正是由无数个“等”串联而成。每一个“等”,都比爸爸的车声更难预知。古人较少说“等”,而多说“待”。

金文

说文

生活中的各种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件事、等一场雨,其实正是对生命之亏缺的切身体验。

文字:《古诗十九首·其一》

朗读:北宸

小毛:

前些天,家庭聚餐。每逢这样的场合,长辈就喜欢细数孩子们的童年趣事即使眼前的孩子早已不是孩子。

说到我姐姐,大家滔滔不绝,谁都能记起几件四十多年前那个女娃娃的英雄事迹。说到我,气氛就冷清多了。据长辈们说,我小时太安静,安静到没故事用我妈的说法:这孩子不让人操心。老太太举了个例子:“别人家的孩子,玩儿疯了,不愿回家;咱家孩子,一到下午五点半,准时跑回家门口,等着他爸,一块儿进门。”

好像真有这么回事。大概六七岁的时候吧,不知怎么,就养成每天在家门口等爸爸下班的习惯。下午五点半,是他通常回家的时间,有时早点儿,有时晚点儿。不管在哪儿玩儿,我都会提前十几分钟走到他回来的必经之路,捡块石头或者树枝,随手摆弄打发时间,等着远处自行车铃铛响起来。爸爸的自行车,浑身都能出声,铃铛、链条、车闸,吱吱呀呀的,我都熟。一听到熟悉的声音,我就扔下石头树枝,跑回家,大喊一声:吃饭吧,我饿啦!妈妈听得懂,这句话的意思是:爸爸回来了。

这个习惯,没保持太久。大概,上了一阵学又看了几十集变形金刚的男孩子,觉得那样太多愁善感吧。如今回忆起来,那段时间,挺有意思。旁人眼里,每天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都有一个男孩自顾自地无所事事。其实,那个男孩心里大有波澜——“爸爸怎么还不回来”,单是这个念头,就能激活千奇百怪的白日梦有的快乐,有的忧伤,有的悲惨,有的惊悚。那是他每天最为心事重重的十几分钟。一当车声响起,他才从莫名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吃饭吧,我饿啦!

事后回味,那段时间似乎是童年的分水岭。那以前,生活无忧无虑。那之后生活好像有了些重量。快乐不再是召之即来的东西,有时,它取决于我无法预知的人和事——想要吃一顿开心的晚餐,得先等到爸爸回来。

后来我才知道,等爸爸回家,只是未来生活的一次矫情的预演。所谓生活正是由无数个“等”串联而成。每一个“等”,都比爸爸的车声更难预知。

今天,咱们聊聊“等待”这个话题。古人较少说“等”,而多说“待”。就从“待字开始吧。

说文解字》:“待,竢也。从彳,寺声。”“竢”,即等待之意。《说文》里还有一个“峙”字,和“待”有亲缘关系。《说文·止部》:“峙,也。”“峙”,即“踟蹰”,止步不前之意。

“待”和“峙”,一个从“彳”,一个从“止”。“彳”像人小腿之胫骨,“止”像人之足趾,都与人之行进步伐有关。想象一下,一个高视阔步的人,忽然放慢脚步,踟蹰不前,若有所待,这就是“待”的本义。给《说文解字》作注的段玉裁说,“待”这个字,“今人易其语曰等”。就是说,“等”“待”同义,使用的时代较为晚近。

一个人,何时会踟蹰不前,若有所待呢?曹魏时代有一本名叫《广雅》的字书,其中说:“傺、眙、止、待、立,逗也。”就是说,“傺”“眙”“止”“待”“立”这几个字,都是“逗”的意思。“逗”即停留,现代汉语里还有“逗留”的说法。“傺”“眙”等,是古时楚地的方言。“傺”,失志不前之貌。“眙”,住立凝视之貌。《离骚》里的句子:“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九章》里的句子:“思美人兮,掔涕而竚眙。”这些忧伤的句子,其实是表达一种情境:走在路上的人,猛然发觉前路不通,所求不得,于是,停下来,无可奈何间瞻望徘徊。人世间的种种“等待”,大多源于类似的“猛然发觉”。

汉语里,表示等待的字很多。“待”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可能和一本书有关:《庄子》。

逍遥,或许是《庄子》书里最著名的境界。庄子区别逍遥与否的依据,是“有所待”与“无所待”。无论扶摇万里的大鹏,还是腾跃榆、枋间的学鸠,都是有所待而生,有所待而行。没有低枝矮木,学鸠无法栖身。没有长风万里,大鹏无法飞翔。低枝矮木、长风万里,便是它们之所待。

在庄子那里,“有所待”是世间生命的标记。就算列御寇那样御风而行的异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风即他之所待。有所待,便不得逍遥。所以,绝对的逍遥,不属于世间。世间生活,充其量只是对逍遥的期盼和效仿。

小毛,有没有发现,到了《庄子》,“待”已经不仅仅是等待的意思了。有时,“待”指依赖。大鹏、学鸠、列御寇,都有各自依赖的东西,失去此物,他们无从成为自己。有时,“待”指对待。世间之物,总有与之对立的另一物,看似相反相悖却又相伴而生。没有左,便无所谓右;没有生,便无所谓死;没有我所反对的意见,我的反对便毫无意义。

依赖,对待,指向世间事物最要紧的特征:永不完整,永有亏缺。有亏缺的世间事物,无法自己定义自己,自己完成自己。故而,生命永远“有所待”。有所待的生命,即有限的生命。

有所待,或曰有限,是生命的真相。生命正是要通过“所待”定义自身。所有生命,共享一个最无悬念的“所待”,那就是“死”。没有什么人天然喜爱“死”,然而,没有死,他就无法成其为人。死,是生命最遗憾的不完整,人却必须通过这个不完整来认识自己。所谓生活,就是在生死之间走过的一段路。用庄子的话说这叫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生死之间的路上,人不断发现各种“所待”。有些可以超越,有些,则要学着与之周旋终身。这就是生活的主要情节。一个人,一往无前所向披靡之时,可能还误以为自己是神呢!猛然发觉前路不通,搔首踟蹰他才重又体尝人的况味。

小毛,我从等待说到人的有限性,似乎跑题了。似乎又没有。生活中的各种等待,等一个人、等一件事、等一场雨,其实正是对生命之亏缺的切身体验——没有这个人、这件事、这场雨,我便不乐、不安、不适。而这些快乐安适之所需,竟不由我驱使。可见,我是一个多么不能自足的生命。

多年之前,当我在路边静候爸爸的车声,并且胡思乱想时,也就进入了失乐园的时代——作为一个有限之人活着的时代。

小毛,我们还是多聊聊“等待”吧。

等待,是对人之有限性的切身体验。生命之必然亏缺,又是人之为人的标记。那么,学着面对等待,便是学着面对人之亏缺,学着如何像个人那样生活。

人性当中许多有趣的美好的东西,都要有某种“等待”为背景,才会激发出来。翻翻《诗经》,你会发现太多因“等待”而生的喜怒哀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是由等待而生的怨。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荣。”这是由等待而生的苦。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覯止,我心则降。”这是等待之后的喜悦。

我最喜欢的一首关于“等待”的诗,是“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写得真好,我必须一字不落抄在下面: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几句诗,几乎写尽了人面对“等待”的所有情绪。“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是对重逢的盼望,也是对重逢的担心。“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是对所待之人的宛转责备。“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是在等待之中对自己生命的端详、发现,还有心疼。“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则是欲说还休的怨念。

最奇怪的是最后一句:“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好好一首诗,曲折的情思为何要用吃饭收尾?对此,我琢磨了很久,也查了不少前人的解释。有一种说法:最后一句是讲给所待之人的——虽然思念如此折磨着我,却希望你努力加餐不为思念所苦。还有一种说法:努力加餐饭,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劝勉——暂且放下思念,勉力饱餐一顿。言外之意:如果不吃饱,哪里有力气思念呢?第二种解释,我觉得惊心动魄。

“等待”何时终结,非等待者所能掌控。可是既然选择等下去,就得像个人那样认认真真堂堂正正地等。在哀怨之中自我作践,配不起所待之人,更配不起等待本身。“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快要被等待折磨得不成样子。“努力加餐饭”:振作精神,拼命等出个样子——吃饭吧,我饿啦。这顿饭,震撼人心。

小毛,我不知道当年的诗人是否想到上面这些意思。每回吟咏这首诗,我的确毫无恶意地越想越多。前面说过,人生中的各种等待,可以视为人之有限性的象喻。学着等待,正是学着面对人之有限性。人只能在有限性里活着,因此必须学着在他的有限性里活得像个人。这样想来想去,《行行重行行》就不只是一首讲述情人间思念和等待的诗了。“努力加餐饭”,是一个人努力担荷起生命里的那些无可奈何。

现代诗人顾随先生写过一首《临江仙》,同样借助情人的思念讲人对生命的担荷。我还是忍不住抄在下面:

不是新来怯凭栏,小红楼外万重山。自添沉水烧心篆,一任罗衣透体寒。

凝泪眼,画眉弯,更翻旧谱待君看。黄河尚有澄清日,不信相逢尔许难。

“黄河尚有澄清日”,这位等待情人的女子,把等待的时间尺度设置为沧海桑田、天荒地老。在这个时间尺度之下,她的全部生命都可能消耗在等待之中而结局,或许在生命之外。她必须让每一天对得起这份等待,以及所待之人。因为,等,是她的决定。于是,每个清晨,她对镜梳妆,眼含热泪,翻看眉谱,给自己画一个最新的眉样。因为,等待与盼望同义。苟且邋遏,是对盼望的亵渎。

生而为人,不能无待。有所待,便有怨,有痛,有种种不知如何是好。有所待而无所得,于是受苦,于是颓唐,这是人的自然禀性,犹如水之就下,遵循重力学原则。在颓唐之中振作,守住人的样子,这是人对自己的提拔,向着神性的提拔。

小毛,必须等待,是人的宿命。优雅地等待,则是需要学习的艺术。我虽早早体验过等待,却至今不曾学会优雅地等待。

童年之后,我便很少有机会重温那种别无所求地不张扬的等待。我越来越着急。急着长大,急着成功。那些需要等待的东西,都成了快速长大、快速成功的绊脚石。因为,等待本就意味着:一、要花时间;二,时间未必带来回报。既然如此,等待就是不划算的事。

在我接受教育的时代,人们早已学会过一种以数学计算为指导的生活。没有产出的投入,是疯狂;周期过长的投入,是浪费;丝毫不考虑投入产出,是愚蠢。为了避免疯狂、浪费、愚蠢,人们发明了各种技术——快的技术,赢的技术,一言以蔽之,高效的技术。

十几岁时,我读了不少书,教人如何高效读书,高效恋爱,高效吃饭,高效就业升职。它们的核心意思是:生活,没有什么是值得等待的,永远得主动出击。等待就是怯懦,就是保守,就是没有勇气做生活的主人翁。

按照这些人生哲学,我的确高效地读书,高效地就业。从未认真读过一本书,就自以为知道了所有书。还没学会做学生,就成了别人的老师。

初登讲台,与学生年龄相差不到十岁。岁月如流,几年过去,我升级为大叔级的人物。不过,面对小朋友,我丝毫不觉“代沟”的存在。

这样讲,不是因为我自诩年轻。而是因为,小朋友们远比我想象的成熟。必须声明,我所谓的成熟,包含了这个词所能包含的最坏的意思:功利、世故、麻木,缺乏同情心、好奇心和想象力。

他们并非真的成熟,只是急着成熟,自以为别无选择地装出一副成熟的样子。他们早就迫使自己相信,人生别无奥秘,唯一的出路,就是钻进既定的壳子里去,既然如此,赶早不赶晚。

他们的学生时代,比我的还更狰狞。因为他们必须提早面对残酷社会强加给他们的生存压力:房价、物价、就业、婚姻。这些本来只是成人世界的烦恼,如今却成了大学生活的主题。透支焦虑的小朋友们,最大的心愿,是跳过青春,快快长大。而大学,只不过是长大必须的过场,俗不可耐的过场。为了长大,他们愿意忍受;急着长大,他们无暇享受。

等待,成了奢侈的事。等待自己以每分钟六十秒的速度长大,尤其奢侈。在音乐和电影可以快进,视频电话可以联通地球上任意两点的时代,人对等待的耐受力越来越差。沧海桑田,早已沦为古典谎言,哪怕短短几分钟的等,都可能让人气急败坏。

小毛,我在前面一连写了好几个“他们”。对不起,提起“他们”,我不打算把你排除在外,也不打算把我排除在外。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失落了等待的艺术的时代。

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小事。

刚刚提到过庄子。依照庄子,有所待,或曰有限性,是人之为人无法摆脱的标记。人的无奈,人的光辉,都从这有限性而来。“衣带日已缓”,是人的无奈。“努力加餐饭”“凝泪眼,画眉弯”,是从无奈里放出的人的光辉。换句话说,有所待既是人的生命常态,也是对人性的永恒试炼。

现代技术的昌明,前所未有地把人从各种等待之苦解救出来。有了飞机、高铁、手机、新闻媒体,我不需要长时间忐忑等候离人的消息。有了现代农业,我不需要在冬天苦等香甜瓜果的上市。我享受现代技术带来的方便,也享受技术带来的强大感,更对未来的进步无比信仰。慢慢地,我相信,生活中的一切不便——那些所待——只是因为人类还不够进步,只要持续进步下去,人类将克服所有不便,得到想要的一切。

小毛,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对于人之有限性的态度。在庄子那里,有所待是人的标记。在对永恒进步深信不疑的我看来,有所待,只是进步不充分的标记。前一种态度,把有限性视为试炼人性的道场。后一种态度,把有限性视为需要改造的人的缺陷。

两种人性视角之下,生活中的等待,面目迥异。从前,等待,是必须担荷的生命之重——无可奈何之际,选择体面地等待,因为我是人。现在,等待仅仅意味着没本事,不够强——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竟然还有许多无奈,只能说明我是弱者。

时代的境况是这样的:作为种群,我们高视阔步,所向披靡,快要误以为自己是神,故而不愿承认人的有限性;作为个体,我们发现自己仍是有限性的囚徒,害怕跟不上时代,害怕到对自己的有限性气急败坏。我们相信时代永远进步,不会等待任何人。于是,我们也不愿意等待自己。在一个自我封神的时代里我们争着做个“速成的人”。没人还有耐心学习等待的艺术,学习作为一个有限之人像样地活着。

谁还会为了一场结局未卜的等待而“努力加餐饭”呢?我们早已进步到要向每一顿饭索取效益了。我们早已克服了傻傻的等待。或许,也成功摆脱了傻傻等待之中的那一点人性的试炼与光辉。我们还会不断进步下去,变得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成功。只不过,我们未来的有力和成功,可能会少了那么一点点样子。

小毛,真是对不起。这封信写到后面,也有些气急败坏。

原本,我只是想谈谈“待”字,谈谈生命的有限性与人之为人的关系。一不小心,又发了一番时代的牢骚。

发牢骚总是不好的,我也在尽力改变。这几天,晚餐之后,都会画几张画,磨练心性,希望有效果。我挑了一本很不错的教材,也推荐给你,名曰《三十天教你学会画画》。

老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