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言中零度和偏离的转换

语言中零度和偏离的转换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据是指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因。语言系统中这个恒定的东西就是指语言的零度规则。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存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博弈的结果。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外族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和强大的生存能力使得汉语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语言。这一内涵决定了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零度规则。

理据是指语言符号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动因。最为广义的理据指“语言系统自组织过程中促动或激发某一语言现象、语言实体产生、发展或消亡的动因,其涉及范围可以包括语言各级单位以及篇章、文字等各个层面。”那么是什么动因推动着语言不断地偏离地变化着、发展着而又不会丧失在不可知的混沌的零度状态?

语言系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语言的变化在语言的质所能容纳的界限内,即语言的零度。没有零度,也就不存在语言系统了。换言之,语言的零度就是决定某种语言现象存在的东西。显然,任何一种语言现象之所以是其本身而不是其他别的现象,是因为这一现象的背后特殊的动因或者特性。这样,零度语言学面临着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第一,语言现象是什么? 第二,决定这种语言现象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显然是语言的本体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语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描述。第二个问题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既要确定语言现象背后的决定性因素,还要探索这些因素是如何运作的。目前大家所能够接受的是任何现象的背后必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动因。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不会无言无故地发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存在。语言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这是语言学家永远也无法回避的问题。

第一个提出认识论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通过对语言的考察研究发现了不断变化着的世界自组织系统中恒定的东西。语言系统中这个恒定的东西就是指语言的零度规则。语言的零度规则往往是决定语言现象的动因,是相对稳定的东西,而语言现象,即语言的零度在具体时空中的体现,是变化无常的,往往是对零度规划的偏离、发展与超越,但是又不能完全脱离零度。这是一个悖论,就像“白马非马”一样,从事物的类属关系来看,白马是马的一种具体表征形式,但是实际上我们又不能把“白马”和“马”等同起来。马相对于白马是一个更加恒定的东西:即便世界上所有的白马都消失了,马还可以存在;白马是决定马存在的一个因素:即便世界上其他所有颜色的马都不存在了,只要有白马,马还是会存在。换言之,有马,不一定有白马;有白马,就一定有马。逻辑上可以这样分析,但是语言不等同于逻辑。从语音上来说,“白马”由两个音节构成,“马”只有一个音节,白马显然不等同于马。从书写上来说,“白马”由两个字构成,而“马”只有一个字,二者显然也不等同。从语义上来说,白马只是一种颜色的马;而马则是可以指称各种颜色的马,显然两者所能够包含的外延和内涵意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从逻辑上来说,白马确实就是马,当我们看到一匹白马的时候,难道我们可以说,这不是一匹马? 显然是不可以的。换言之,语言现象的研究不能只是建立在逻辑实证的基础之上。正如索绪尔所言,研究语言首先要有一个视角,只有确定了视角,我们才能说这是个什么,才能对语言进行描述和分析。显然视角是决定某种语言现象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换言之,当我们在思考一种语言现象是什么的时候,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立场,立场未定,语言现象就无法描述。从这一点来看,语言研究的视角,最终决定了语言现象的存在。这显然有一点唯心主义的倾向,但是任何研究显然都是带有研究者个人色彩的,纯粹的客观研究似乎很难存在,尽管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声称自己是基于客观的,然而客观是什么,本身就是因人而异的一个问题。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把语言比作博弈,认为博弈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博弈双方约定的规则。语言博弈也一样,无论是听者、读者、说者还是作者,都是语言博弈的参与者,不管如何与文本共舞,都是语言规则下的操作,否则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然而语言的存在是由博弈的规则决定,还是由博弈的参与者决定? 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决定一种语言现象存在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我们知道世界上存在很多种语言,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一种语言的存在,往往是一种文明存在的结果。各种文明的兴衰决定了各种语言的发展与没落。我们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存在决定了汉语的存在,或者反之亦然。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存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博弈的结果。假如在历史的某个时期,中华民族被外族所吞并,汉语或许就不存在了。但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外族的博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中华民族特有的韧性和强大的生存能力使得汉语成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语言。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是语言博弈的参与者决定了一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但是就具体的某一次交际事件中的语言现象而言,似乎语言规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参与者,也就是博弈的参与者,每说一句话都会遵循一定的语言规则(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即便是这样,不同的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还是有所差异。因此,假如我们承认语言是博弈的结果,这也是博弈的参与者在语言规则的规约下所产生的。

显然,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零度属性,否则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种语言了,尽管总体上来说语言有区别于非语言的属性。例如,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用来指称事物的名词,然而名词的分类却各不相同。汉语和英语中没有明显的阴性、阳性和中性名词之分,而俄语中却有严格的划分,在俄语中以辅音节尾的名词基本上为阳性,以-а、-я结尾的名词基本上为阴性名词,以-о、-е结尾的名词基本上为中性名词。这样кот为阳性名词,кофта就为阴性名词окно为中性名词。

同一语言共同体的人之所以能用语言相互交流是因为语言有着语言共同体成员共同约定的零度规则。语言符号系统在顽强地维护其稳固性的同时,对被同化的行动表现出了极大的抵制性。例如,我们经常说:“How old are you?(你有多大了?)”,而不说:“How young are you?(你有多小了?)”,我们问“How tall are you? (你有多高了?)”,而不问“How short are you?(你有多矮了?)”,这就是语言的规约性的问题。

“千差万别的言语之所以能够充当人们的交际工具,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是同一零度的偏离形式”。这一内涵决定了语言必须遵守一定的零度规则。语言系统的规则,不但是指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篇系统等的规则,还指语言使用中的言语规律,比如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顺应规律、语境适应规律、语言合作原则规律、礼貌原则规律等。当然,这些规则和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意思,语言规则和言语规律也是语言博弈的规约,是双方的约定。为了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表达方式,为了达到修辞控效的目的,成熟的言语使用者大胆地借助偏离的修辞手段所创造作的修辞效果,但这样的偏离也是在语言零度基础上的偏离。语言的零度包括词汇层面的拼写规范、搭配规范、书写规范等;句法层面的句法规范包括句序、句子构成分、语态、时态等的合乎语法性;语篇层面的衔接、体裁、文体、语境得体性等。借助偏离,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传情达意。

比如英语的重音规则就约定:accent,addict,annex,abstract等词做名词时重音落在首音节上,而做动词时,重音则落在第二音节上;英语的词汇搭配原则就约定:名词不能与副词搭配使用,否则将视为语法错误。如,我们只能说a warm - hearted lady而不能说a warm -heartedly lady;定语从句规则约定:先行词为不定代词nothing,none,everything时,当some,no,any,all,every,little,few,much等作修饰语时,常常省略关系that;.Joseph Campbell(约瑟夫·坎贝尔)的研究表明:如果要构建连贯的语篇,就需要遵循相似性原则、相近性原则、强化原则、冲突原则、密度原则、大小对称原则等六种语篇模式。

不同语言共同体的人通过学习能够学会外语,实现交际也是因为语言的零度问题。

以词汇为例。同样呼吸着地球上的空气、饮用地球上的水的人,对“空气”或“水”用语言和符号进行表征,于是中文里有了“空气”和“水”,英文里有了“air”和“water”。人类相似的大脑结构和同在地球上生活的相似经历,是语言零度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人类交际语言文化的同构性,才使人类多样化的语言文化有了一个共同的转换机构——语境;同时,语言文化构成因素的协调统一性,也就造就了人类交际语言或语言思维的同一性规律”。

以句子为例。乔姆斯基把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中心概念,因为语言是神经机制派生出来的。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能够派生语言的神经机制,并天生具有推理、概括等逻辑能力。人脑结构的相似性是人类具有相似的逻辑思维结构的物理基础,这是句法结构的零度。所以,不管是英语句子还是中文句子,都蕴含了主语位、谓语位、宾语位等结构,而且一般情况下按主谓宾的顺序进行排列。语言结构的相似性是不同语言共同体的人能够习得外语的零度。

从语言使用的角度,言语规则或规律是零度,比如文化顺应原则、语境适应原则、礼貌原则等。

S1:Guest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own ID when they check in at the hotel.

S2:Please help us to speed up your check-in by presenting your ID.

以上S1和S2都是表达“旅客登记时,须提供证明本人身份证”的意思,但S1会引起外国游客的反感,因为命令式的祈使语句不符合外国的文化规约,S2则符合文化顺应原则,语言符号表征有如冰山一角,要顺应言语主体在文化习得中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等这些零度基础。

English Man:Do I have the pleasure to buy you a drink?

Chinese Lady:I am so sorry,let you spend money again.

English Man:Sorry for what?

过于客套的中国女士,由于没有遵守英语的文化习俗,给英国绅士留下了一脸的疑惑。

S1:If you don't withdraw from here,Tom,I shall not be answerable for the consequence.

S2:If you don't leave me alone,Tom,I shall not answer for the result.

S1的咬文嚼字、半文不白的正式语体倘或放在现在的日常对话中,则违背了语境规则,让人听了啼笑皆非。

English Man:You are more beautiful in such a nice dress.

Chinese Woman:Not at all.This is an old dress.

中国女人的过度谦让,违背了礼貌原则,让英国绅士费解。

以上可见,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言语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零度规则。这些零度规则就是言语的零度,对这些零度规则的违背则会导致不可知的方向。

3.3.1 零度是偏离存在的理据

《道德经》写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意思就是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车轮的用处不在于有辐条的实体部分,而在于辐条当中“无”的部分。用泥土烧成器皿,器皿是用来盛东西的,因此其用处不在于泥土烧制而成的这一实体部分,在于器皿中间的“无”的部分;开窗造房,有用的不是砖墙门窗,而是砖墙门窗围起来的“无”的空间。按照老子的观点,不管车轮、器皿、窗墙是以什么样的显性的具体的偏离形式出现的,都是为了形成中间的“零”,而这个“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包罗万象。

我们借助这个“零”的理念,以“零度”来解释语言保持其质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即作为语言的质所能容纳的量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只要是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就能维持下来。

偏离是语言零度的具体体现,具体的话语则是语言的偏离表征。话语包括人们说出来和写出来的语言。从说出来的言语来看,有一则笑话可以反证零度是偏离存在的理据。

二战期间,一个政治指导员给外国战俘做报告,号召他们要放下包袱(nervous strain),轻松生活,战俘不解:为什么我放下了背上背的包袱(cloth -wrapper),我就可以轻松生活了呢? 战俘的不解来自对包袱这一中国文化意义的理解偏差。对讲汉语的人来讲,包袱原指外包有布的包裹,常比喻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1944年,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言:“所谓放下包袱,就是说,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外国战俘不了解这一中国文化的零度规则,引起理解障碍。贾玉新教授认为为了让听者与读者在理解过程中建立相对应的期望,双方就一定要遵守约定俗成的话语组织规律。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语篇组织结构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交际困难。

再如,由于英美人对楼层的符号表征的约定规则不一样,往往闹出笑话。笔者有一位英国同事(外教)曾经说起过他一次在美国留学的经历。他想上厕所,于是就问服务生洗手间在哪里(男厕所在一楼,女厕所在二楼),服务员对他说在thefirst floor,然后这个英国同事走到了二楼的女厕所。

以上例子说明:语言系统存在一个社会共同体共同约定的零度规则,所以才能成为人们交流的工具。一方面,说写者用语言这一媒介来表达和传达自己思维中的信息,另一方面,听读者借助语言这一媒介来读解对方的信息。语言要传达信息,首先必须是个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平台,这就意味着语言符号系统必须有一个社会共同体共同约定的零度规则,否则无法进行交际。

言语是一种人类语言和人类本身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伯克认为人是修辞性动物,那么言语就是历史长期发展中“修辞性动物”的一种“本能”。说写者运用语言从自己的理解视角描述和记载“存在的事实”或“事实的存在”;同样“存在”或“事实”虽然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但语言形式作为社会交流工具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

在交际活动中,发话者编码,受众者解码,虽然是两个逆向的过程,且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着许多变量,但这两个逆向的过程却是在“同构”这一零度之上的。在大部分情况下,虽然发话者按自己的意图进行编码,受话人按自己的理解对发话人的言语进行解码,但交际可以进行下去的原因是双方拥有一个共同的零度。比如,我们一般说“你近来还好吗?”而不是说“你近来还坏吗?”,我们经常问:“这条幅多宽?”,而不是问:“这条幅多窄?”这里的“好”是一个描述状态的单位,人们习惯用“好”而不是“差”来描述状态,“宽”则成了一个尺度单位,人们习惯地用“宽”而不是用“窄”来表述。这就是言语双方共同遵守的约定,即交际双方的零度。

对话交流的双方如果没有一个零度的话,就如同鸡同鸭讲,交流是无法进行下去的。比如,Crice发现会话双方一般要遵守合作原则,但也有故意违背原则以求会话含义的做法,本文认为即使是故意违背合作原则,也是在零度基础上的偏离。比如:

Student:Can I have the honor to pass the examination?

Teacher:Business is business.

老师故意违反相关性准则,采取重言法拒绝了学生的请求。学生之所以能理解,是因为Business这个词的外延意义,其语义结构为:

Business=denotation+connotation

=[+noun,-concrete]+[+emotionless+impartial,-biased]

借助business这个词的外延意义,老师既间接地告诉了学生考试不及格的信息,又委婉地拒绝了学生的请求,保全了双方的面子。双方对“Xis X”这个特殊句式以及business的外延意义的共同背景知识是就是双方话语的零度,正是因为这一零度,交际成功进行。

我们再从文本看零度作为偏离的理据。人们习惯把写出来的话语称之为文本。巴尔特区分了两种文本读解观,即读者文本观和作者文本观。作者文本指的作者则采取种种的修辞策略来获得读者的信任和认同,从而控制读者的心理和态度,作者不但可以随意改变读者的思维维度,而且可以控制读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因此,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心里有着假想的写作对象。作者考虑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得到读者的认同。写什么往往受制于为什么写,写给谁看,文本是围绕写的目的而展开的。如写给儿童看的儿童文学则要求活泼的语言、明朗的主题、简单的情节、欢快的结局等。有这么一个笑话,一位老师在教一年级学生唱《天涯歌女》,当唱到:“郎呀,咱们俩本一条心”,有孩子问了:“老师,姐姐怎么能和狼是一条心呢?”写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看的,则倾向于缠绵的松散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流变的言语演绎方式等。“修辞文本能否唤起接受者的接受反应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由修辞文本自身的内容、性质、技巧、风格以及其他潜在吸引力来决定的,得体的、具有逻辑性、哲理性、鼓动性、引导性、感染性、艺术性等特点的修辞文本才能使接受者接受并产生共鸣,乃至影响接受者的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接受者在接受修辞文本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人生观、审美观、社会阅历、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性气质、身份地位、年龄、职业、性别、心绪等因素对修辞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联想。接受者的接受应建立在对修辞文本的审美评价上,它能动地促动调适者对言语的调适,以提高修辞文本的表达效果”。

对读者来说,即使有不同的见解,也只是努力寻找作者的意图,并在作者的意图范围内上下移动,作者文本的目的是以作者为中心,努力实现从作者世界到读者世界的等质等量的最精确的信息传递。读者则努力追求对原文的忠实把握,以最忠实的接受者的态度对待文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存在于文本的真实关系中。毋庸置疑,这样的文本追求的是语义信息传达的零度性。修辞文本只是包含调适者本意的表达形式,修辞文本能否有造美价值和审美作用,常常是通过接受者的授受反应体现出来。作者与读者产生的共鸣便是修辞文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零度。

随着后现代思潮的到来,读者文本因其开放性而备受青睐。读者以自身的认知框架、固存的记忆内容和思维模式与文本互动,在互动中创造新的信息,重塑文本的意义。然而,尽管后现代文本将偏离发挥至极致,过度地强调能指与所指的游离及对文本意义的反叛性建构,也仍不会丧失最基本的信息和文化的传承功能,因为再偏离的文本都有一个零度基础,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其的零度性。

后现代文体反对文艺复兴以前传统的文本理论对文体的连续性和目的性的追求。反对作者是文本的中心以及强调作者本人对事物的观点,反对采取连续性叙事的手段以确保对读者注意力的控制,反对读者的阅读过程对作者的认同过程,不支持“文以载道”的观点。人们不禁问:文本的意义何在?

后现代文本通过夸张地追求语言形式上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从无厘头的搞笑到黑色幽默的反讽效应,以解构宏大叙事的长期固化的结构框架,嘲笑种种现存规则,以体现对严肃语言规范的反拨和对僵硬结构的颠覆,并以后现代文本乖张陆离的修辞表现创造性地重构语言事实,形成了词汇、句法、语义、篇章和书写等不同层面的偏离,花样百出,唯我独新,展现了支离破碎、荒诞不经的后现代景观。具体表现为:新造词的泛滥、字母的堆砌、句法的拼凑、历史的戏仿、作者的死亡、情节的消融等各方面。下面以《出口》为例,说明之。

在词汇层面,对《出口》(Ronald Suckenick,1968)进行语料检索,作品中充斥着“A”“R”“O”“U”“E”“OH”“AH”等无意义的字符。此外,作品中还充斥着“Fairthur”“cuk”“henny”“vit”“bueno”“ekco”“doo”等不合词汇规则的词。在句法层面,我们以《出口》第一章中的第一段为例:“Wake up stop this is it drop everything stop all this is a”,这一段只有13个字。现在我们粗线条地划分一下:Wake up\stop\this is it\drop everything\stop all\this is a,13个字的段落似乎是数个发狂状态下的简单祈使句的堆砌,但句与句之间无任何标点断句,甚至是段落结束了也没有句号,而句意表达却未完,似乎延续到了下一段。在书写层面,《出口》卷首提出了一个数学公式,0/1=0,似乎是在向等级秩序宣言,以形成新的等级秩序,也似乎说明了这个从有意义到无意义,从理性到非理性的运动过程。《出口》共有10章,按从10到1的反向顺序依次排列,每一段都安排为9行,行数相同,字数不同,且每章依章次自行缩减一行,直到最后一章只剩下每段一行字和八行空行。读者在这样的安排下,阅读速度越来越快,几近疯狂。最后,意义丧失在疯狂的阅读与读者创作的过程之中,表现了“现实”意义的缺失。在语篇层面,《出口》叙事文本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物身份的频频切换,体现了“人”的分裂的叙事策略。正如《出口》中第六章所言“Of course we don't have real names we have aliases. Today I'm Harrold.Twor's.Tomorrow I might be someone else.”、“Of course we don't have real names we have aliases.Today I'm Harrold.Twor's.Tomorrow I might be someone else.”。苏克尼克通过对人物身份的切换,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人物的中心形象被瓦解了,“人物”成了一个影子或是一种符号,而不再是有思想的统一的固定本体,成了不可知物。

在后现代语境下,文本似乎已不只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任何时空中存在的能指的游戏,是各类文字的交合与碰撞。言语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能指和所指之间发生了偏离,即语言的深层意义与表层意义之间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语言文字的意指功能被瓦解,那么文本的意义何在?

当传统的读解模式被颠覆,文本不再是描述和记载“存在的事实”或“事实的存在”,不再是借助语言符号揭示“存在的确定性”的载体,当文本的意义不在于作者的意图,而在于读者的读解,当读者、作者、文本及文本中的事实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似乎成了不相干的、互相独立的几个要素,那么读者将越来越背离先前作者的要义原旨,甚至完全背叛先前作者的初衷,成为对先前文本意义的反动。这种反动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是内容上的,可谓面目全非。这样,文本的意义是不是就必然丧失在文本读解的不确定性中?

这样的话,还需要文本做什么? 随意的涂鸦,随意地堆砌字符,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文本”了呢? 文本似乎已经失去了传载与交流的最本质功能,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从文本的本质上重新寻找文本的零度。姚斯主张:“文学史是一个审美的接受和创造的过程,它发生在进行接受的读者,反思的批评家和不断创造的作者所完成的文学本文中的实现中。”在此基础上,以费希为代表的感受文体学派认为,当读者遇到读解障碍时,就迫使文本有所指,这样读解过程本身就是使文本获得意义的过程,文本的意义来自读者的解读。既是解读,就必须有解读的零度基础,否则如何实现意义从“他人世界”到“我的世界”的流传或转换?

只是在后现代语境下,作者、文本与读者之间不是单向地载道,而是一种双向的读解。如作者读者,三者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与文本言语的互动,作者与文本言语的互动。但三者的互动式解读必然存在一个零度基础,文本之所以是文本,是因为文本自身的“常数”,即社会规约性的零度基础。不管文本如何偏离,“一旦某个符号在某个语言社团中确立下来,那么任何个人都不能再去更改它”。譬如“饿”这一词,如果一会儿指某种感觉,一会儿指某种物体时,我们的语言就会乱成一团。因此,不管后现代文本如何风格迥异、乖张陆离,都是基于文本自身的零度基础上的。

此外,文本读解的零度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性的默契,通过语言渗透到人类的认知活动中,规范着语言的发展,也规范着语言读解活动。因此读解首先是零度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偏离性的活动。后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并认为“理解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因此在读者对文本的理解中,需要对话和交流,这种文本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也就是文本间的“沟通”,通过这种“沟通”达到文本间更好的理解,而沟通的基本条件是具备同一个零度基础。在零度基础上,最后以“话语协商”的形式达到哈贝尔斯所指的“共识、认同”这一零度形式。

因此,即使是后现代文本中,不管将文体的偏离性和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发展到了怎样的极致,也不管作者、读者与文本如何共舞,语言本身作为信息传递与交流的工具是不容置疑的。文本的零度不仅仅是文化传承,而重要的是话语意义生成。文本的读解必须首先是以文本符号为桥梁,遵守文本的零度规约性,才能实现意义从“他人世界”到“我的世界”的传达。

尽管后现代文本把偏离发挥到了极致,但文本话语作为人类交流的介质、作为一个规则体系,其偏离是在零度基础上的偏离。

3.3.2 零度是偏离的出发点

英语有句谚语“One boy1is a boy0,two boys2half a boy0,three boys3no boy0.”,这里的boy0是一个相对的零度,boy1、boys2、boys3都是boy0的偏离表征。王希杰说:“人对万事万物都有一个零度,这是他认识、描写、分析、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

王希杰教授以鲁迅的小说《风波》中的九斤老太为例,“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轻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王先生对此解析为:“九斤老太是把六斤当作是零度,以后的则是偏离——负面的偏离!她以她年轻时候的事物为零度,现在的事物是偏离——负偏离!”这里的零度是一个标准。

陈望道言“假如把通顺明白看作是‘零点’,那么消极修辞就是研究零点和零点以下的东西,所谓零点以下的东西就是不通的,消极修辞就是要讲求明白通顺”。王易教授在《修辞学通诠》中使用了“零度”这个术语,“消极语彩仅求明白表现思想,固不求美,然亦不可使人有丑之反感,丑盖零度以下之积极现象,积极语彩中偶用之耳,消极语彩则当以纯正为本。纯止之象,乍不易明,然可就其对方—不纯正—识别之,而认为文章之病作者果能力戒此病,自可得纯正之结果”。

作为正负偏离的划分也是一种方法论,比如在二语写作中,以此制作偏离操作表,以培养学习者的修辞意识和自我改笔能力。以下是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在半小时内完成的一篇写作。

My Tourism

Last summer vacation,my friends and I traveled to Guang Xi province for celebrating the graduation.Most of people adopt the attitude towards Gui Lin is the best,but I prefer Yang Shuo,a small town beside Gui Lin.

During our time in Yang Shuo,not only did we enjoy the agreeable weather but also we tasted the real Gui Lin style noodles,which the native people are proud of.

However,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not the food,but its beautiful scenery.Each time you went out from the door,you would found that series mountain were surrounding you.As if the atmosphere was filled with energy which refreshes you,as well as you just forgot all trifles and burdens that you have in your mind.On the other hand,you could go to the karst cave whose temperature was constant to 21℃ and experience what it's like to be a natural refrigerator.It is a winding cave intricate in structure where the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have a dazzling effect on the eye.

To sum up,I did enjoy this tour,though I was tired.Furthermore,it not only broadens my horizons but also opens my eyes to the world.As far as I can see, traveling is a type of living knowledge,as well as you will be sure to experience numerous new things during the tour.By the way,you do not even need a tour guide if you long for more freedom.Just enjoy yourself by your heart.

为了培养学生自省能力,可以将学生分组,小组通过自评,互评,讨论等形式找出各自作文中存在的词汇层面的不足之处并设计出负偏离参照表。词汇负偏离主要是指作文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语言操作,如指代不明,修饰语搭配不当,主谓不一致,谓语缺少等等,通过负偏离表达到自检和他检的目的,如下表:

负偏离表

During our time in Yang Shuo,not only did we enjoy the agreeable weather but also we tasted the real Gui Lin style,which the native people are proud of.

However,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not the food,but its beautiful scenery.Each time you went out from the door,you would found that <搭配不当>were surrounding you ,as well as you just forgot all trifles and burdens that you have in your mind.On the other hand,you could go to the karst cave whose temperature was constant to 21℃ and experience what it's like to be a natural refrigerator.It is a winding cave intricate in structure where the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have a dazzling effect on the eye.

Tosumup,I did enjoy this tour,though I was tired.Furthermore, .As far as I can see,,<连词不当>you will be sure to experience numerous new things during the tour.By the way,you do not even need a tour guide if you long for more freedom.Just enjoy yourself by your heart.

在第二次改笔时,我们可以通过正偏离表,提高学生的修辞意识和语言运用艺术,如下表:

正偏离表

My Tour to Yangshuo

Last summer vacation,my friends and I traveled to Guang Xi province for celebrating the graduation.Most of people agree that Gui Lin is the best,but I prefer Yang Shuo,a small town near Gui Lin.

During our time in Yang Shuo,not only did we enjoy the agreeable weather but also we tasted the real Gun Lin style noodle,which the native people are proud of.

However,what impressed me most was not the food,but its beautiful scenery.Each time you,you would found thatwere surrounding you.As if the atmosphere ,as well as you just forgot all trifles and burdens that you have in your mind.On the other hand,you could go to the karst cave whose temperature was constant to 21℃ and experience what it's like to be a natural refrigerator.It is a winding cave intricate in structure where the stalactites and stalagmites have a dazzling effect on the eye.

To sum up,I did enjoy this tour,though . Furthermore,it not only broadens my horizons but also opens my eyes to the world.As far as I can see,, .By the way,you do not even need a tour guide. Just enjoy yourself by your heart.

以上正负偏离表旨在说明,从方法论上,零度可以作为区分正偏离与负偏离的参照标准。负偏离表提醒和强化学习者要培养自我修正的意识,正偏离表提醒学习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和语言材料,调动一切可以想到的表达手段,培养积极的修辞意识。

3.3.3 零度是理想化的追求

如圆圈弧线上的任何一点既可以是起点,也可以是终点。零度既可以是偏离的起点,也可以是偏离的终点。作为方法论“零度是适应理想化的方法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零度的意义不仅在于人们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更在于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对这个零度的追求。真理就是对这个零度的逼近,但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等同于这个零度。

从方法论的角度,零度来自偏离的个体,是从各种具体的偏离表征中抽象出来的共质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与老子对“道”的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所说“万物得一以生”更直接阐释了他对“零度”与“偏离”的认识。该句话意思为:一个个的个别物体现了“一”(或说“道”),才能成其为该个别物,这也就是道生万物。这里的万物(指个别具体事物)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是“偏离”的形式,是为了“道”(即“零”)的概念而出现的。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则是说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所以,老子对“道”的阐述朴素简单、很不确定,给人留下不同解释空间:一说“道”是法则、规律、准则、标准,一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性本质,一说“道”是宇宙存在的最初混沌状态,一说“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即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一说“道”是精神性实体,如此等等;老子的道是无可名状的,似乎什么都是,又似乎什么都不是,如巴氏对“零”的解释:看似一无所有,其实包罗万象。

所以,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讲,零度,就如去掉了内容的“空”位,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又不可缺少。举个例子。一天小伙子问一位姑娘:“小姐,你属什么?”姑娘不愿回答,就说:“我就属‘什么’。”“什么”在这里可以看作是一个零度空位,十二种不同的动物生肖就是这个零度空位的不同的偏离式的表现形式。对语言来讲,具体的表现形式是语言的零度语义与具体语境互动的结果。

比如有的人从口感的角度把巧克力味的燕麦片(chocolate -flavoredcereal)称为fresh -tastingmilk,有的人从心情感受的角度称之为relief -givingliquid,有的人生活质量的角度称之为top -qualitybulbs,语言形式不同,但借助具体的语境,谈话双方能都能明白所指。

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加深,人们抛开事物的复杂性,利用语言符号梳理混杂的世界,并将之简化和范畴化为清晰的有序信息和一定的结构。而范畴化的结果就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理想化的模型这一零度。

而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对这个零度的追求。真理就是对这个零度的逼近,但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等同于这个零度。如佛家对“空”的追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在圆满的智慧的高处往下看,看到的是色、受、想、行、识是以“空”(零度)的形式存在的,五蕴皆空,因而度过一切苦难和灾厄。“空”(零度)即圆满,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对这个零度的追求。真理就是对这个零度的逼近,但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等同于这个零度。如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零度)以“有形(具体的偏离表征)而存在”,有形以“空”(零度)而生发意义。比如下面的例子。

(1)We fixed on the immediate goal.

(2)He is staring into the distance carelessly.

(3)He gazed into her eyes for a while.

(4)What are you gaping at?

(5)Look,over there,it's the president!

(6)I took one minute to skim through the newspaper.

(7)She peered at the tag to read the price.

(8)He browsed through the report during lunch.

(9)He eyed the shark's movements.

(10)He is watching TV.

对“看”的这个零度空位,不同的语境下,可以用“fixed”“staring”“gazed”“gaping”“Look”“skim”“peered”“browsed”“eyed”“watching”等符号进行表征。但具体选择哪一个词汇呢? 这就要看具体的语境了。什么词汇最能达意? 这就是对零度的追求问题了。

当我们把客观世界看作是零度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却永远不可能达到零度的程度。日本开发了一种“零”游戏,零是指说它不存在,却又感觉它就在那,说它在,看不见摸不着。如大家所说的“鬼”。你说世上有没有鬼”呢? 有,拿出来看看,没有,它却是一种“存在”。“零”本身就是对“终极意义”的挑战。实际上,方法论就是以零度与偏离的转化为主线的一连串转化系统。零度与偏离相联结而存在。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也是以某一偏离表征为起点,以对零度的追求为目标,周而复始地使认知不断深化和发展。作为方法论的零度与偏离的二元关系贯穿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