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形声字产生于添加提示符号用来提示声音或者提示意义

形声字产生于添加提示符号用来提示声音或者提示意义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向先生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形声字产生于增益形符与增益声符,如果把向先生的说法纳入到我的文字学体系中来,我们可以说形声字产生于添加提示符号用来提示声音或者提示意义。在卜辞中用作人牲,表示屈服的人。因为禾本为谷子,用为谷类作物泛称之后,为了使之与作为专名之禾有所区别,遂于禾上加指示符号,表示其为结实之粟,用以表示作为“谷子”的专称。

前面,向先生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形声字产生于增益形符与增益声符,如果把向先生的说法纳入到我的文字学体系中来,我们可以说形声字产生于添加提示符号用来提示声音或者提示意义。我再举几个例子。

服,甲骨文作alt,用“人被按住屈服之形”表示“屈服”的概念。在卜辞中用作人牲,表示屈服的人。

《合集》22047:“癸未卜,御余于祖庚羊、豕、alt。”

后来为了提示字音,加提示符号“凡”作alt,这就是“服”的古体。服,分析为从alt、凡声的形声字是可以的。

疑,金文作alt(康侯簋)、alt(疑觯),alt字很显然是在alt字基础上添加alt以提示行走的动作。与“疑惑”没有义类上的关联,所以,alt还是会意字。alt则是在alt的基础上添加“牛”声的形声字,古音牛、疑均“语其切”。战国时期的大良造鞅方量作alt,从alt从止从子,这是“疑”字的今体所本。于省吾先生考“子”为“牟”之讹。“牟”与“牛”通。〔15〕

这些都是为了提示字的读音使会意字发展成为形声字。

前面,我们说过,甲骨文御表示“迎候”之义,迎迓鬼神的祭祀也叫御:

《合集》22047:“癸未卜,alt余于祖庚羊、豕、alt。”

后为专门表示迎迓鬼神的祭祀之“御”,加了提示字义的符号“示”作:

《鄴》三·三七·八:“其alt妣辛。”

古代也用舞进行祭祀求雨:

《合集》14207正:“贞:舞岳,有雨。”

《合集》12831正:“贞:呼舞,有从雨。”

《合集》30029:“弜呼alt,亡大雨。”

加“雨”的舞则是用舞进行祭祀求雨的专字。

再如,alt本义为开门,引申为“开”,所以,云开雾散也叫alt

《合集》13449:“辛丑卜,alt,翌壬寅alt?壬寅雾。”

《合集》13112:“贞:翌辛巳有alt。”

后来为了专门表示云开雾散开太阳的alt,加日作alt

《合集》30190:“今日辛大alt。”

这些都是为了提示字的意义使会意字发展成为形声字。

以上种种情况说明,我们过去认为的形声字有的应该分析为形声字,有的则不能分析为形声字。很多人都认为甲骨文阶段,汉字中的形声字已经有20%了。〔16〕我没有仔细地做过统计,但是我估计20%可能太多了。有许多都是属于上述一、二类情况的字被当成了形声字。还有一部分会意字在考释的时候就被误认为是形声字,象著名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就把一些会意字考释成了形声字。如:alt应该是会意字,但就被误认为是形声字。

alt,甲骨文仅二见,其辞为:

《合集》14517:“庚戌卜,贞:有alt秋惟帝令alt。”

《合集》14518:“庚戌卜,贞:有alt秋告……丁四月。”

于省吾先生曰:“卜辞alt字系由庶字所孳乳的从众庶声的形声字,也就是典籍中众庶的本字。”〔17〕今谓于先生说字义是,而说字形非。alt并非从众庶声的形声字,甲骨文众作altalt,不作alt,此其一;二,甲骨文庶(煮之本字)作altalt,象火烧石之形,于先生考为煮之本字〔18〕,可从。但alt字所从alt当为山丘字,并非火(alt)字,故alt非“庶”字。因此,alt不从庶声。alt当为会意字,alt示岩穴,alt为提示符号,示alt为大山中的岩穴,以别于alt(石),甲骨文中alt可表岩、石,但单作alt则义不明,故加提示alt所处环境为山丘之中。人类本居于岩穴之中,后来有权力有财力者别造宫室,而穷困者无力营造宫室,当仍聚居于岩穴之中。alt字用在岩穴中聚居的人表示“庶(奴隶)”之概念。

“廷”,甲骨文作alt,于省吾先生认为alt字是从宀alt声的形声字〔19〕alt,即古听字。按:alt不同于其他的房屋,它是古代君臣朝会处理政务之所,所以造字就从宀从alt会意,意思是“听政的房屋”。所以,alt应该是会意字中的合意字。

甲骨文有altalt二字。alt,《说文》训为“慕欲口液”,是也。这是个绘形加提示符号的象形字,即今字“涎”的古体。alt则在alt的基础上加提示环境的符号“皿”。这个字不能理解成人站在器皿里面口液外流。我们前面说过,甲骨文中,上下关系往往表示前后位置关系。所以,这个字应该理解成一个人站在器皿面前口液外流。所以,alt字仍然应该是会意字。但是,于省吾先生认为此字从皿alt〔20〕,就错了。

再如:

粟,甲骨文作alt,《甲骨文编》释为“粟”。于省吾释为穧,即“谷子”。于氏的根据是粟字所从之alt是古文字齐字。〔21〕温少峰、袁庭栋先生认为粟字所从之alt与古文字齐(alt)相去甚远,故alt不是alt。卜辞中以alt为“谷子”之专名。因为禾本为谷子,用为谷类作物泛称之后,为了使之与作为专名之禾有所区别,遂于禾上加指示符号alt,表示其为结实之粟,用以表示作为“谷子”的专称。〔22〕从卜辞中看,此植物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库》1029:“受alt年?三月。”这是问“alt”是否会丰收。

《摭续》106:“王弗alt?”

    “王其alt?”这是问王要不要种“alt”。

《粹》166:“甲午登alt高祖乙?”这是问要不要向高祖乙献“alt”。

凡谷类结实皆有谷穗。禾,为单穗,故字形作alt,象根、茎、叶及下垂的谷穗形。黍往往有多个散穗,故字形作alt,象根、茎、多个散穗形。alt象在植物的枝上到处都结满果实之形,故其物不可能是谷类。粟长的是长长的单穗,其植株不可能象alt形。那么,alt到底是什么农作物呢?我们认为它就是菽,字象豆类作物的植株之形。所以,alt是象形字,于省吾作形声处理,不确。

这些往往都是因为不注意分析汉字的表意方法造成的错误。于先生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加容易判断错误了。

按照向光忠、黄德宽先生的方法重新研究字的孳乳情况,将有许多字的结构会被重新认识。这项工作,二位先生开了个头,大量的工作还有待我们去深入研究。等这些问题做完之后,形声字的形旁、声旁的功能等问题,也将有必要重新做总结。

注 释

〔1〕 以上材料详见向光忠《考文字之孳乳 溯形声之滥觞》。本文是向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论证“形声缘起增益形符示义”新说,原题为“‘形声’溯源”。1985年夏出席中国语言学会第三届年会昆明)曾宣读并散发,而后也在一些高等院校与学术场合讲述。《第一届国际先秦汉语语法研讨会论文集》(岳麓书社)辑入改为此题,例证略有削减。《文字学论丛》第一辑(吉林文史出版社)载入全文。

〔2〕 辑入《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3〕 辑入《汉字汉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 辑入《纪念王力先生九十诞辰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 《汉字理论丛稿·古汉字形声结构的动态分析》110页,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下面引黄先生各文,均见于《汉字理论丛稿》。

〔6〕 《汉字理论丛稿·古汉字形声结构的动态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 《古汉字形声结构的动态分析》。

〔8〕 《形声起源之探索》。

〔9〕 《形声结构的类型》。

〔10〕 《论形符》。

〔11〕 《古汉字形声结构声符初探》。

〔12〕 《论形声结构的组合关系、特点和性质》。

〔13〕 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14〕 御表示“迎候”,逆表示“迎接”,御是静态的,逆是动态的,此二者之别。1986年,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战国时期一漆奁,奁身绘有反映贵族礼制活动的《聘礼行迎图》,图中第三段为使者到达出使国近郊,出使国派人迎候的场景,这一段使者(居左)、御者(居中)、车右三人均站在轼前行扶轼礼,迎候的人则跪在道路旁边迎候客人。

〔15〕 于省吾《释“alt”和“亚alt”》,《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1期。

〔16〕 殷寄明同志认为在一千余已识的甲骨文中,形声字448个,占20%左右(见殷寄明《论形声字的一种重要构成方式》,《南京师大学报》,1992年2期),而台湾学者李孝定在《汉字史话》中的统计结果为27.24%(见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 于省吾、陈世辉《释庶》,《考古》1959年10期。

〔18〕 于省吾、陈世辉《释庶》。

〔19〕 《甲骨文字释林·释altalt》,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 《甲骨文字释林·释altalt》。

〔21〕 《甲骨文字释林·释穧、alt》。

〔22〕 《殷墟甲骨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168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