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释山第十一

释山第十一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山》解释古代的山名,先举五座大山,再释山的多种形体的不同专名,终以五岳殿后。尖而高的山称为峤。[6]冈:山岭,山脊。[8]崒(zú):山顶。山峰高峻称为厜。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称为鲜。[21]泰山:一称岱山、岱宗。而邢疏则认为指衡山:“本衡山,一名~~。

【题解】

《释山》解释古代的山名,先举五座大山,再释山的多种形体的不同专名,终以五岳殿后。

11.001 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

【译文】

黄河以南有华山,黄河以西有岳山(吴岳),黄河以东有泰山,黄河以北有恒山,长江以南有衡山。

11.002 山三袭,陟;再成,英;一成,坯。

【译文】

山三重的称为陟(zhì);两重的称为英;一重的称为坯(pī)。

11.003 山大而高,崧[1]。山小而高,岑[2]。锐而高,峤[3]

【注释】

[1]崧(sōng):同“嵩”。山高大的样子。《诗·大雅·崧高》:“~高维岳,骏极于天。”毛传:“~,高貌。”

[2]岑(cén):小而高的山。《说文》:“~,山小而高。”

[3]峤(jiào):尖而高的山。邢疏:“言山形equa峻而高者名~。”ft

【译文】

大而高的山称为崧。小而高的山称为岑。尖而高的山称为峤。

11.004 卑而大,扈。

【译文】

低而大的山称为扈。

11.005 小而众,岿。

【译文】

众多的小山称为岿(kuī)。

11.006 小山岌大山[4],峘[5]

【注释】

[4]岌(jí):山高。郭注:“~谓高过。”

[5]峘(huán):邢疏:“言小山与大山相并,而小山高过于大山者。”ft

【译文】

小山高过大山的称为峘。

11.007 属者,峄。独者,蜀。

【译文】

相互连接的山称为峄(yì)。单独的山称为蜀。

11.008 上正,章。

【译文】

山顶平正的山称为章。

11.009 宛中,隆。

【译文】

山四周比中间高的称为隆。

11.010 山脊,冈[6]。未及上,翠微[7]

【注释】

[6]冈:山岭,山脊。邢疏:“孙炎云:‘长山之脊也。’言高山之长脊名~。”《诗·周南·卷耳》:“陟彼高~,我马玄黄。”

[7]未及上:未到山顶,在旁坡之处。指旁坡之处的青葱的山气。 翠微:山色轻淡青葱。ft

【译文】

山脊称为冈。山顶旁坡处的青葱山气叫翠微。

11.011 山顶,冢。崒者[8],厜equa[9]

【注释】

[8]崒(zú):山顶。郭注:“谓山峰头巉岩。”

[9]厜equa(zuī wéi):山峰高峻。即“崔嵬”。ft

【译文】

山顶称为冢。山峰高峻称为厜equa

11.012 山如堂者[10],密;如防者,盛。

【注释】

[10]堂:坛,人工筑成的方形土台。《礼记·檀弓上》:“吾见封之若~者矣。”郑注:“~,形四方而高。”ft

【译文】

像土坛那样四方而高的山称为密;像堤防似的狭长而平的山称为盛。

11.013 峦山,堕。

【译文】

形状狭长的山称为堕。

11.014 重甗[11],隒。

【注释】

[11]重甗(yǎn):“甗”通“equa(yǎn)”。山峰。意指山峰重叠。ft

【译文】

山峰重叠称为隒(yǎn)。

11.015 左右有岸,厒[12]

【注释】

[12]厒(kè):郝疏:“~,《广韵》作equa(kè)。”《广韵·合韵》:“equa,山左右有岸。”ft

【译文】

山左右两边有岸的称为厒。

11.016 大山宫小山[13],霍。小山别大山,鲜[14]

【注释】

[13]宫:围绕。郭注:“~,谓围绕之。”邢疏:“谓小山在中,大山在外围绕之,山形若此者名霍。”

[14]鲜(xiǎn):通“equa(yǎn)”。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ft

【译文】

大山围绕小山的山形称为霍。与大山不相连的小山称为鲜。

11.017 山绝,陉。

【译文】

山脉中断的地方称为陉(xíng)。

11.018 多小石,磝。多大石,equa

【译文】

山多小石头称为磝(áo)。山多大石块称为equa(què)。

11.019 多草木,岵[15]。无草木,峐[16]

【注释】

[15]岵(hù):一说,没有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兮,瞻望父兮。”毛传:“山无草木曰~。”一说:有草木的山。《说文》:“~,山有草木也。”《释名》:“山有草木曰~。~,怙也,人所怙取以为事用也。”与《尔雅》同。

[16]峐(gāi):阮校作“屺(qǐ)”。一说,有草木的山。《诗·魏风·陟岵》:“陟彼屺矣,瞻望母兮。”毛传:“山有草木曰屺。”一说:没有草木的山。《说文》:“屺,山无草木也。”《释名》:“(山)无草木曰屺。屺,圮也,无所出生也。”与《尔雅》同。ft

【译文】

山上有草木称为岵,山上没有草木称为屺。一说:山上没有草木称为岵,山上有草木称为屺。

11.020 山上有水,埒。夏有水,冬无水,泶。

【译文】

山上有水流称为埒(liè)。夏季有水而冬季无水的山称为泶(xué)。

11.021 山equa无所通[17],谿[18]

【注释】

[17]equa(dú):同“渎”。小水沟。

[18]谿(xī):同“溪”。山间的小水流。ft

【译文】

山间不与外界沟通的沟渠也叫做谿(溪)。

11.022 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谓之砠[19]

【注释】

[19]“石戴土”二句:阮校:“《毛诗·(周南)卷耳》传:‘崔嵬,土山之戴石者。’‘石山戴土曰砠。’……按,《说文·山部》云:‘岨,石戴土也。’(引者按,蛆同“砠”。)《释名》:‘石戴上曰岨。岨,胪然也。土戴石曰崔嵬,因形名之也。’皆与毛传同。”徐注:“当作‘土戴石谓之崔嵬,石戴土为砠。’”译文从阮、徐之说。ft

【译文】

土山上有石头称为崔嵬,石山上有土称为砠(jū)。

11.023 山夹水,涧。陵夹水,澞。

【译文】

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称为涧。夹在两座丘陵之间的水沟称为澞(yú)。

11.024 山有穴为岫。

【译文】

山上有洞穴称为岫(xiù)。

11.025 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20]

【注释】

[20]夕阳、朝(zhāo)阳:指山的西面、山的东面。《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孔疏引李巡曰:“山西暮乃见日,故曰夕阳。山东朝乃见日,故云朝阳。”《释名》:“山东曰朝阳,山西曰夕阳,随日所照而名也。”ft

【译文】

山的西面以夕阳来指称,山的东面以朝阳来指称。

11.026 泰山为东岳[21],华山为西岳[22],霍山为南岳[23],恒山为北岳[24],嵩高为中岳[25]

【注释】

[21]泰山:一称岱山、岱宗。在山东中部。古称“东岳”。

[22]华(huà)山:在陕西东部。古称“西岳”。

[23]霍山:《太平寰宇记》:“~~,一名衡山,一名天柱山。”郭注以~~指天柱山(在安徽西部)。而邢疏则认为指衡山(在湖南东部):“本衡山,一名~~。汉武帝移岳神于天柱,又名天柱亦为霍。故汉以来,衡、霍别耳。”习称衡山为“南岳”。

[24]恒山:在河北曲阳西北。古称“北岳”。

[25]嵩高:即嵩山,在河南登封。古称“中岳”。ft

【译文】

泰山称东岳,华山称西岳,衡山(一名霍山)称南岳,恒山称北岳,嵩山称中岳。

11.027 梁山[26],晋望也[27]

【注释】

[26]梁山:在今陕西韩城、合阳二县界。《公羊传·成公五年》:“~~者何?河上之山也。”

[27]望:古代祭祀山川的专名。望而祭之,故称~。“晋~”,郭注:“晋国所~祭者。”ft

【译文】

梁山是晋国望祭的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