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语表达的技法与类型

口语表达的技法与类型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表达技法概述口语表达技法的含义与特征口语表达技法是在交谈、讲述、论辩等口语表达实践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合乎规范是运用口语表达技法最起码的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口语表达技法,使表达者谈吐得体,挥洒自如。口语交际的道理与此相似,要想取得圆满的表达效果,就应该在贴切内容的基础上,超常规地运用有效的口语表达技法。

口语表达技法概述

口语表达技法的含义与特征

口语表达技法是在交谈、讲述、论辩等口语表达实践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技巧和方法。它源于口语实践,在经过规律性的认识和概括之后,反过来对口语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一般来说,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模式性

所谓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以让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口语表达技法就具有这种模式性。口语表达技法来自口语交流实践,具有独特的口语内容的组织、构造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有效的表现技巧、方式和手段。这种技巧和方法可以脱离具体的交际语境、交际内容进行抽象的分析,总结出其组织形式和特点。由于言语交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因而表现技法也就多种多样,有语义组合模式、语形结构模式、语料安排模式和语境构成模式(如即景引申[1])等等。这些模式是从具体的频繁的口语交流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反复运用,延伸运用,乃至不断地发展创新

(二)功能性

所谓功能,是指口语表达技法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口语表达技法与交流内容的有机契合,就能完美生动地展示表达内容,因此,表达技法也就成为有生命力的、不可替代的表现形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者的风格个性,相同的技法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而相同的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正因为表达技法具有种种适情应景的表现功能,所以古今中外的能言善辩之士,优秀的演说家,无不注意将特定的表现技法与具体的表达内容创造性地整合为一体,从而获取口语内容所需要的现场表现力度并形成语言艺术的美感。

口语表达技法的功能性,还促使许许多多的口才大师把握技法的精髓,结合自己的言语风格,饶有新意地加以运用和发挥,从而使口语表达技法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例如同样是处于最后一个上台演讲而时间所剩无几的情况下,幽默大师林语堂在台北某大学所说的一句话是“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士的裙子,越短越好”。这句话比喻奇特、新颖,令人忍俊不禁,充分体现了幽默大师诙谐的调侃才能。无独有偶,处于同样情况下的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校长时的艾森豪威尔则对听众说道:“每一篇演讲不管它写成书面的或其它形式,都应该有标点符号,今天晚上,我就是标点符号中的句号。”一样是比喻,后者则质朴率真,谦逊可人,也不失谐趣。所以说,口语表达技法是在不断的求新求异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并形成其独特的美感效应的。

(三)效力性

口语表达技法在具体的口语表达过程中,可以凝结、组织和调整表达者心理内部言语信息,实现最优的信息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语表达技法是增强信息传播效力的关键性因素。所谓信息传播效率,可以从质量、数量、关系、方式和要求、反应等方面来理解:质量是指口语传播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适宜度;数量是指口语传播信息的节奏、速度和内容含量;关系是指信息的关联和连续性;方式是指口语传播信息的种种表达手段;要求与反应则是指听众对象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对信息传播效应度的评价。其中,处于内核的是“质量”,处于外围的是“方式”,而反应则是一种评价机制[2]。人类社会交际中有这样一个准则,就是以最简便最佳的方式,传递最充分最多的信息量。因此,研究和掌握口语表达特定的方式、技巧和手段,有助于增强信息传播的效度,加强表达的效果。

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说话(即口语表达)包括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优秀的口才除了表现出丰富、深厚、切实有力的内容之外,还表现为娴熟而巧妙地运用口语表达技法。内容与方法,内容是根本,是口语表达成败的决定因素;方法从属于内容,是为表现内容效力的。没有方法,口语表达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没有内容,或者内容浅陋,再巧妙的方法也是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因此,当我们探讨口语表达技巧时,千万不可“舍本逐末”,认为只要掌握了一定的说话方式和技巧,就能够把话说得娓娓动听、使人信服。在具体的口语表达过程中,充实的内容和精妙的技巧总是能水乳交融、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渐形成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需要的说话艺术。

口语表达技法的运用原则

口语表达技法的运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乎规范

这里的规范,是指一个民族所共同遵守的语言规范、逻辑规范和表达形象规范。所谓语言规范,是指国际国内公认或法定的语言及其具体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标准。我国政府采用汉民族共同语为国家通用语言,推行“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因此口语表达就应当以普通话作为语言规范。符合普通话的要求,就是要严格遵守现代汉语的语音运用规则和各种选词造句组段成篇的规则。只有这样,口语表达才有可能被听众理解和接受。逻辑规范具有全人类性,它对口语表达技法的构成和运用具有指导意义。合乎逻辑的技法与合乎逻辑地运用技法才有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形象规范是指表达者的仪容、服饰、神情、举止应符合本行业、本地区、本民族和该时代的审美要求,符合特定场合、特定内容和特定听众的审美要求。

合乎规范是运用口语表达技法最起码的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做到创造性地运用口语表达技法,使表达者谈吐得体,挥洒自如。

(二)贴切内容

口语表达技法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因而一定要与内容相切近。内容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表现技法的多种多样;而具体的内容,必定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技法。也就是说,表现技法与具体内容的结合,是具有必然性的。需要加以阐述的内容,就只能用阐述的方法,并且是从阐述的方法中选取最能表现内容的一种。岳飞关于阵战法的思考也可作进一步的借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作战应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不一定要先布阵后出战,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就是高妙的战法。口语交际的道理与此相似,要想取得圆满的表达效果,就应该在贴切内容的基础上,超常规地运用有效的口语表达技法。口语表达最忌老生常谈,而任何技巧,如果被滥用,那么无论它如何适应内容、个性、场合和听众,都会因给人落入俗套之感而影响口语表达的整体效果。因此,口语表达者应自觉发挥创造性,研究表达技法与内容的最佳结合形式,运用新颖的言语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技法,运用新颖的声调、节奏,新颖的体态语,使言谈气势恢弘、深入人心,征服听众的情感和理智。

(三)体现本色

所谓本色,是指表达者选择运用的口语表达技法表现出的语言个性。这种个性语言是由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独特气质、风格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其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一定的社会经历、阅历所决定的。所谓体现本色,就是选择运用的表达技法要与自己的个性语言特征相协调、相谐和,从而有助于表达形象的被认可与被接受,并且以此加强表达效果。

本色有抽象本色与具体本色之分。抽象本色是指人们对一类对象比较笼统且较固定的看法,如“工人一般直率、热情、不拘小节,农民则勤劳、谨慎、坚韧不拔;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致精明”。这是从职业和地域上概括出来的共性特征。还可以从性别、年龄、文化修养、阅历、道德水准等方面归纳出其共性特征,如男性多阳刚之气,因而理中含情、理达言明;女性多温柔之美,因而情中含理,情真意切。表达过程中,这种抽象本色往往会支配听众的情绪和评价态度。具体本色是指同一类对象的不同个体实际上拥有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气质,它们影响并决定语言个性的形成。如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憨实沉稳,谨言慎行;陈毅则机敏过人,幽默风趣。因此,口语表达时,表达者既要注意自己作为某种社会群体一员的“类特征”,又要注意自身形象的独特性,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使表现技法的运用充分体现自我本色,以增强口语表达的协调性与可信性。

基本交往模式的口语技法

人际交往中,除了“诘~辩”、“论~驳’’等基本模式外,出现得较频繁的是“问~答”这种言语交谈模式。而“诘~辩”“论~驳”可以看作是“问~答”的特殊或极端形式。所以,下面介绍“问~答”的基本技法。

发问的技法

(一)发问概述

发问就是口头提出问题,是以解疑为主要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不论是记者来访、医生问诊、教师授课,也不论是夫妇交谈、情人恋爱、朋友闲聊,还是做思想工作、商贸洽谈、外交斡旋等,都要运用发问这一交谈方式。发问,按发问者自身的情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不知而问,即对某类事物、某种情况不熟悉、不了解,通过提问来解除疑惑,获取有关信息。不知而问从交际角度看还可以起到调控话题方向的作用,即结束所谈内容,提出新的话题来交谈,从而控制交谈话语的展开方向。二是已知而问,即在讲说时为了表达特殊的感情,强调特定的语意或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而故意发问。这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为展开话语内容而“明知故问”,以激起对方思考,引导对方紧随讲说者的思路聆听,进而掌握中心内容;另一种是为交际的需要而故意发问,目的是联络感情。

(二)发问的原则

发问,在言语交际中可以起主导作用,它往往是交谈的起点,是把话题引向深入的动因,因此,会不会问,怎样问,问什么,直接决定着交际的效果。惟有精妙的提问,才可以顺利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对方的实际需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同时还会使交际双方心情舒畅,交际氛围宽松融洽。在这个意义上讲,发问必须讲究艺术性、科学性和得体性。

交谈之前,最好能了解对方的有关背景情况,这样可以避免提出尴尬的问题,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不满。这是发问应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除此之外,发问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理性原则

发问的合理性,是指所问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和逻辑性,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符合社会公德。如果提问的内容不合事理或情理,就会使人无法应答。发问的合理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对方能够、愿意或容易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发问者要注意场合,注意对方的年龄、身分、民族、文化素养、性格和心理等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地而异。譬如在众人面前,就不宜提出对方不愿让大家知道的问题。一般来说,应询问对方知道尤其是擅长或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对方才容易回答;在不能确定对方应答水平时,应不问或少问,让对方自我表白,以便逐步了解,相机提出问题,以利于交谈的继续。

(2)提出与交谈进程相适应的问题。交谈进程如果顺利,就应提出逐步深入的问题;交谈如果不顺利,甚至对方有抵触情绪,就应暂时岔开,提出对方愿意解答的其它问题,以缓和气氛;或者说明发问的原因和希望对方予以配合的理由,促使交谈能够顺利进行。

(3)提问要避开对方的忌讳。忌讳是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积久成习所形成的禁忌,如西方人忌“13”,香港人忌“4”等。犯忌,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引起对方的反感,发问时应严加注意。

(4)提问应符合社会公德。一般情况下,发问应做到谦虚礼貌。如果出言不逊,问话无礼,就不会获取有关信息,使交谈无法进行下去,有时甚至会自取其辱,出现像楚王戏问晏婴“齐人固善盗乎?”所带来的那样的结果。

2.确定性原则

发问的确定性,主要表现在能抓住要害,问得明确、具体、肯定,这样才能启发对方的思路,获得满意的答案。人际交往中,要想把问题提得明确而具体,就要善于抓住复杂事件中的关键情节、错综关系中的关键焦点、繁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来提问。关键之处往往不是大问题,而是细枝末节,因而问得具体、精细,就会取得最佳效果。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言,“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记者甚至只问一个精炼的具体问题,就可以满载而归了。”

3.诱发性原则

所谓诱发,是指引导启发。提问的诱发性原则,要求提问者能够善于迎合对方的心理,抓住对方的情绪、行为特征,激发对方回答的欲望。之所以要求发问具有诱发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打开交谈对象的心灵之窗,在融洽谐和的气氛中获取有关信息,一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所提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这后一个意义上讲,诱发性提问可以产生扣人心弦、诱“敌”入彀、以柔克刚的交际效果。发问的诱发性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选择对方可以接受最好是感兴趣的话题来发问,这样才能保证信道的畅通;第二,所选话题能够水到渠成地导入体现自己交际意图的内容,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三)发问的基本技法

发问,根据是否直接关涉内容,可分为直接发问和迂回发问两种基本形式。所谓直接发问,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问的目的在于获取明确的圆满的答案。这是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最常见的一种发问方式。它常常运用是非问、特指问、选释问和正反问等句式来表达。直接发问应做到言简意赅,语意显豁,以期得到迅速的发馈。所谓迂回发问,就是对某些敏感或对方有所顾忌的问题,因不便直接发问而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先提出相关的问题询问,然后回到正题上的一种策略方式。提出相关的问题,是为了引出正确的结论或确认具体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再正面发问,便可取得预期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便是典型的范例。

直接发问和迂回发问结合其它手段可以产生许多变式,例如步步追问、暗示发问、比喻发问、比较发问、紧逼反问等。

(四)发问的逻辑技法

从逻辑角度看,发问者可以采取这样一种手段:先隐蔽自己的动机,提出与此动机相关联的问题,让对方接受或说出某种事实或事理,然后以此为前提,推衍出足以驳倒对方观点的结论。这种具有逻辑技巧的发问方式可以产生强大的征服力量,迫使对方信服或就范。这种发问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

1.直言逼问

即用一组包含直言判断的问句连连发问,迫使对方将问语中涉及的情况、事实一一作出回答,然后指出对方回答中所说明的事实、事理与对方论点之间的矛盾。这样,对方可能的退路已被堵死,也就无法再狡辩,只得承认事实了。运用直言逼问应注意两点:第一,采取连续提问来迫使对方在仓促应答中无暇思考,从而露出破绽;第二,在抓住对方言辞漏洞时用问语将对方可能的退路一一堵死,迫使对方无法辩解。

2.假言套问

即以对方的某种论点作为假设的条件,合乎逻辑规则地推导出某种结果,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形:一种是结果明显虚假;另一种是对方对这一结果明确否定。无论哪一种情形,都会导致直接否定对方的论点。运用假言套问,要善于由表及里,抓住对方不合理的言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

3.选言诱问

即用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性的选言判断问语设问,诱使对方在所限定的范围内作出回答,对方选择的答案又往往容易暴露其言辞的矛盾或虚假。言谈交际中,选言诱问多以复杂问语(即判断中隐含某种假定的前提)进行的,所以往往会使对方进入“圈套”而陷入被动。在证据不足或缺乏的情况下,运用选言诱问的方式可当场获取反驳对方的论据。运用选言诱问的方式表述,一定要神情自然,语调平和,不能让对方窥破或觉察你的用心,否则将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4.两难限问

即用蕴含一个“二难推理”的问语,陷对方于进退维谷的境地,迫使对方放弃自已的观点。这种巧妙的提问方式有时可以为一些棘手的问题打开缺口,起到排难解纷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庸芮在劝说秦宣后打消要魏丑夫殉葬的念头时就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的。他提出了“为什么要活着时所爱的人给无知的尸骨殉葬呢?”和人死后若有知觉你“又怎么能私幸魏丑夫呢?”两问,揭示了秦宣后的想法既不合理,又不切实际,从而救了魏丑夫一命。运用二难限问的方式,目的在于通过问语作中介,让对方接受其间包含的二难推理,因此,要抓住关键问题设问,以理服人。

5.类比反问

即在言语交际时,先避开所争辩的问题,应时应景提出一个容易判明是非真假的其它问题,让对方在回答中承认并接受某种事理,然后将这一事理类推到所争辩的问题上去,由此指出对方观点的不合理性。这种发问方式能够深入浅出,化繁杂为简明,是一种常用的有效方式。30年代中期,罗文锦律师为香港茂隆皮箱行的所谓“诈骗案”辩护时,用伦敦出产的金怀表是不是金表为题发问,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继续问道:“这块金表除表壳镀金之外,内部的机件都是金制的吗?”听众当然予以否认。在这个基础上,罗文锦一针见血地指出:“由此可见,茂隆行的皮箱案,不过是原告无理取闹,存心敲诈而已。”一锤定音,辩护成功。这里,罗文锦就是用金表类比发问,论证了皮箱不是全部由皮革制成,就像金表不是全部由金子制成的道理一样,不仅机智,而且很有说眼力。运用类比反问,问语中选择进行类比的事物与原问题涉及的事物应具有适当和恰切的相类程度。两者相距过远,容易产生类比不当的问题;相距太近,又容易被对方察觉用意,使发问得不到相应的回答而影响表达效果。

(五)发问时遣词造句的技巧

发问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注意词语、语序、句式和同义表达形式的选择运用。

1.选择恰当的词语

问句中恰当的词语,必须能够突出信息重点。例如在商场里营业员招呼顾客,有这么三种问语:①“先生(小姐),您要什么?”强词夺理的顾客会反问道:“我要的东西多呢,你给吗?”②“先生(小姐),您想买什么?”喜欢调侃的顾客则反唇相讥:“不买,还不能看吗?”③“先生(小姐),您想看点什么?”这三种问语,第一种信息重点在“要”,而“要”既有歧义又有居高临下的意味;第二种信息重点在“买”,“买”有迫人购物之嫌;第三种信息重点在“看”,“看”,既表达对顾客的尊重,又暗示着顾客有欣赏和自由选购商品的权利。可见发问时选择恰当的词语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2.选择恰当的语序

汉语中,语序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法手段,语序不同,表达的含义往往不一样和侧重点就会不同。在言语交际的语流过程中,利用接引规律(即下句话紧承上句话而来)选择恰当的语序,就会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发问时更应注意这一点。日本战后许多商店因人手不足而设法减少送货任务。有的商店就将选择疑问句“是您自己带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的语序改为“是给您送回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由于语流接引规律的作用,顾客一般都顺着问语的后一个选言肢作肯定的回答,结果要求送货的大大减少。这说明,发问时选择恰当的语序可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3.选择恰当的句式

疑问句按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语意侧重点划分,可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正反问、反诘问,猜度问等不同类型。要想加强发问效果,就应选择能够体现和强化交际意图的方式。例如,小甄的父亲有一段时间觉得身体不适,食欲不振,脸上气色不太好。小甄夫妇很是担忧,几次问老人:“要不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老人总是执拗地回答:“不去。”因为他怕一查就查出个什么大病来。过了几天,小甄冷不丁地劈头问老人:“爹,今天我休息,要带您去查查身体;您说是去人民医院好呢,还是去工人医院好?”紧接着他补充说:“都说工人医院设备好,门诊又都是老大夫,对病人态度很和气。您老人家说,咱们去哪家医院呢?”

“这么说,咱们就去工人医院吧。”讳疾忌医的老人竟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了儿子,作出了去医院的决定。小甄之所以能让其父听从劝告,去医院检查身体,关键是避开了“要不要去医院”这个老人很敏感的问题,用选择疑问句让老人考虑“去哪家医院”,结果大获成功。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句式要能够产生显著的表达效果。

4.选择恰当的同义表达形式

同义表达形式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修辞功能具有细微差别的不同句式。它的含义比一般的句式要宽泛一些,包括情景意义相同而语义组合方式不同的表达形式。同义表达方式的选择运用受言语环境、交际心理和任务等的制约,因此,应注意做到适情切境得体。例如,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有一次去精神病医院采访一位女患者,编辑给他的采访提纲中原拟就的问题是:“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赵忠祥感到这话对患者刺激性较强,就改为“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有哪些不舒服?”同样是询问患病时间有多长的问题,“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就显得生硬,且犯忌讳;而赵忠祥的问语则显得婉转含蓄,和蔼可亲,起到了缩短交际双方情感距离的作用。于是,那位女患者十分自然恳切地回答了所提的问题,而赵忠祥也就十分顺利地完成了采访任务。因此说,选择恰当的同义表达形式,可以促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取得令人满意的交际效果。

应答的技法

(一)应答概述

应答是对发问的反馈,是一种具有特定语义指向的以解释为主要目的的口语表达形式。在人际交往中,应答不可或缺,其主要功能是:发出信息,传递思想;阐明道理,消除疑惑;澄清观点,表明立场;联络感情,密切关系;维护尊严,回击挑衅。这就的确需要表达者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对情况的全面掌握、灵活的应对技巧和高超的言语表达能力。

(二)应答的基本要求

应答既要分析发问者提出问题的目的、动机和需求之所在,又要选择好回答的方式和角度,大致构思好应答的轮廓和层次,因而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言语表达艺术。其基本要求如下:

1.沉着冷静听清问题

应答首先必须听清对方所提的问题,并准确地理解其含义,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回答。如果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2.周密考虑恰当反馈

周密考虑、恰当反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出符合提问者心理、情景或气氛的反馈;一是根据交际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应答者自己的交际目的、任务和意图的需要,灵活机动巧妙应对。因此,有时要问什么答什么,明确无误,不模棱两可;有时要条分缕析,晓之以理,驳之以据,澄清事实和说明道理;还有的时候要揣摩对方心理,作出合乎情感需要或逻辑推论的机敏反应。

3.敏捷迅速对答如流

应答具有很强的时间性限制,它要求在以秒计算的短时间内,对所提问题作出相应的恰当的回答。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精通唯物辩证法,这样才能对所提问题理解透彻,分析精辟;其次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清晰的条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足够的应答实践,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有问必答,要言不烦。

(三)应答的基本方式

1.直接回答

即根据对方的提问,用简明扼要、详略得当的话语回答,明确表示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见,或者直接陈述需要解答的内容。简言之,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这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应答方式。直接回答首先应注意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有针对性有重点地作出反馈;其次,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交待事实的全貌和真相,又客观辩证地加以分析阐述,这样才能令人信服,相互沟通,达到解决思想问题或取得共识的目的。

2.婉转回答

即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而用含蓄委婉的答话来表达自己的本意。婉转回答的言外之意才是应答者的意图所在。在既不愿因直接表白本意而得罪对方,或因直来直去的批评而使对方难以接受,又要使对方理解自己的真实意图时表达者才来用这种方式。《古今谭概》载:张凤翼刻文选纂注,有一士大夫提出诘问:“既然叫《文选》,为什么又有诗?”张答:“这是昭明太子的著作,与我何干?”问:“昭明太子何在?”答:“已死。”“既然死了,就不追究他了。”张说:“就是没死,也难以追究。”问:“为什么?”答:“他读的书多。”最后一答言外之意是“你读的书少,太浅薄无知了。”含蓄的批评、委婉的讽刺,巧妙地表达了本意。

直接回答和婉转回答结合其它手法产生了一些变化的应答方式,如反问应答、设喻应答、抒情应答等,这里不一一细述了。

(四)应答的智巧方式

1.设定条件

有的问题,直接或婉转都无法解答,这往往是因为发问者故意刁难答问者。对这类问题,可采取突破其问题的控制、假设一定的条件并给出相应的结论的方式作答。这样,不仅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反过来控制对方,而且可以表现出答问者的机敏。例如:

有一个外国旅游团举行答谢宴会。团长在致祝酒辞之后向国旅北京分社欧洲导游吴泽恩说道:“请问,如果向您提出一些不客气的问题,您愿意回答吗?”愿意不愿意似乎都不妥,谁知道团长会提出些什么怪问题呢?吴泽恩想了一下,回答说:“我们是把您当作朋友看待的,如果您的问题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我将不介意。”

上例中,吴泽恩的回答,实际上是给外国旅游团团长的问题设定了一个条件:必须有助于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友谊。这个答话作为诚挚的朋友来说,不卑不亢,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2.否定预设

即针对对方问语本身中含有预设的前提这种情况,以否定问语本身的方式作答,从而打破发问者的圈套,变被动为主动。例如: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名不怀好意的外国记者问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国政府对在印度政治避难的达赖回到他自己的国家——西藏持何态度?”我外交部发言人义正辞严地答道:“首先,我国政府从未对达赖实行过政治迫害,不存在什么政治避难问题,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始终欢迎达赖回到祖国来,他愿意的话,也可以在西藏自治区工作。”

上例中,我外交部发言人的回答是对这名居心叵测的西方记者提问本身的否定。其问语中预设的前提是:达赖受到政治迫害,“西藏”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果不否定问语本身,便等于承认了它们。这种预设前提的问语实际上是一个圈套,诱使人上当,因此,应敏锐地察觉并直接否定问语本身。

3.反思逆答

即不按照问语暗示的意思顺势作答,而是从话题的逆向去思考,作出出乎意料却意境全新的妙答,这样不仅可以化解紧张气氛,变尴尬为融洽,而且可以表现出应答者思维敏锐、应对迅捷的才华。例如: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前苏联。一次,飞机准备起飞时,突然有一个引擎发动不起来。在场的勃列日涅夫又急又恼,指着民航部长问尼克松:“我应该怎样处分他?”尼克松应声答道:“提升他。因为在地面发生故障总要比在空中好。”

上例中,尼克松没有顺着勃列日涅夫“处分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反过来建议“提升他”,这答话与问语形成对照,妙趣顿生,既表现了大政治家的风度,又为东道主保全了面子。

4.仿话应对

即仿照对方问语的句式、语意作答。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回击发问者的刁难,它按照荒谬或诘难问题的结构如法炮制,再还给对方受用,从而陷发问者于为难的境地。仿话应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而可以充分显示出答问者的机敏、诙谐。例如:

英国某电视台一位40多岁的老练的记者,现场拍摄电视采访作家粱晓声的节目。在谈了一段时间之后,记者问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梁晓声略为一怔,沉思片刻,立即灵机一动地以问代答:“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老练的记者也不由一怔,因无话可答,只得下令停止拍摄。

上例中,记者的问题是如此刁钻,以致于无法用“好”与“坏”来作简单判定。所以,梁晓声仿话应对,既有礼有节,又相映成趣。

仿话应对也可用于赞美。例如: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十分喜爱卓别林主演的电影。一次,他禁不住写信赞美卓别林说:“全世界的人都能理解你的幽默、含蓄,你的确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卓别林回信说:“世界上只有很少人能理解你的‘相对论’,可你仍然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科学家。”

5.模糊应对

即运用伸缩性较大、不很明确的话语作答。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作实质性的回答。例如: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前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这时率一个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下榻的旅馆前被一群美国记者包围,有记者问道:“苏联有多少颗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一个英语单词回答:“足够!”

上例中,“足够”是一个模糊概念:是足够拥有研制原子弹的琵力,还是足够对付原子弹的威胁?莫洛托夫的模糊应对,既可以保守国家机密,又表现出苏联人民的自尊与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6.补正条件

有些事物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量变关系,当双方对某个具体的数量都偏于一端、各执一词且请你当评判人时,你可以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补出双方说法的相关条件,使双方的说法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样既可以化解争执,又能够融洽气氛。例如:

张之洞新任湖北总督时,抚军谭继洵特地在黄鹤楼设宴接风庆贺,并请了鄂东诸县的县官作陪。席间,张、谭二人为长江究竟有多宽争执起来。谭说五里三分,张说七里三分,争得面红耳赤。于是张、谭命江夏知县陈树屏回答。陈略作思考,便朗声答道:“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二位说的都对。”张、谭大笑,赏了陈树屏20锭大银。

上例中,陈树屏无论肯定哪一方,都会得罪另一方,而且会使宴会不欢而散。于是,他补出了“水涨”与“水落”两个条件,变对立为共存,睿智的回答产生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7.俗问俗答

这里的“俗”,是庸俗、粗俗之意。遇到“俗”的问题,可采用“俗问俗答”的方式予以回击。俗问俗答时,最好是在对方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推演、发挥,不宜另起炉灶,否则,就会有失身分,甚至成为泼妇骂街。例如:

1957年,尼克松副总统前往前苏联出席一个由美国举办的展览会开幕式,同赫鲁晓夫作了一次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怒气冲冲地说,美国国会刚通过的那个有关被奴役国家的决议,“臭极了,臭得像刚屙下来的马粪。尼克松先生,还有比马粪更臭的东西吗?”尼克松知道赫鲁晓夫青少年时期当过猪倌,就反唇相讥道:“我想主席先生大概搞错了,比马粪更臭的东西是有的,那就是猪粪。”赫鲁晓夫顿时面红耳赤,赶紧转换了话题。

上例中,赫鲁晓夫在庄重的外交场合,竟提出一个俗不可耐的“还有没有比马粪更臭”的问题,粗鲁无礼,侮辱人格。尼克松则接过“更臭”的话题,直答“猪粪”,以影响射其短,不仅自然有力,而且维护了自己的人格。

8.正本清源

即分析对方问语的依据,以揭穿其混淆视听的荒诞不经之言。在此基础上,再重申相关事情的立场、观点,应答便十分明确有力。例如:

中国驻印度特命全权大使李连庆,是位颇有声望的外交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印度记者突然向他发问:“据说,中国在新疆帮助巴基斯坦试验核武器。对此,大使先生有何感想?”

中、印、巴三国有着相当微妙的关系,李连庆严肃地答道:“‘据说’是一个推测用语,而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使用这样的词语是不够慎重的。据谁而说?证据何在?中国一贯主张销毁核武器的原则立场是众所周知的。她自己制造核武器,也是为了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以致最终销毁核武器,怎么会再去帮助另外一个国家去试制核武器呢?”

上例中,李连庆先指出对方发问用语的不合理与不严肃,并趁势追问“证据何在”,以正视听;然后正面阐明中国一贯坚持的原则立场,言之有理,论之成据,达到了正本清源的目的。

9.自嘲应对

对一些无论怎么回答都会有损自己形象的问题,干脆采取自嘲的方式来取笑自己。这样不仅可以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具有较强的反击力量。例如:

美国前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的傲慢与刚愎是出了名的。一次,在与杜鲁门总统会见时,他竟然不经意似地掏出大烟斗,装满烟丝,叼在嘴上,然后问杜鲁门:“我抽袋烟,您不至于介意吧?”周围的人静下来,都看着杜鲁门。杜鲁门狠狠地盯了麦克阿瑟一眼,却甜蜜地说:“抽吧,将军。别人喷到我脸上的烟雾,要比喷在任何一个美国人脸上的烟雾都多。”

上例中,麦克阿瑟并不是真心实意地征求杜鲁门的意见,他已做好了抽烟的准备,如果总统说自己介意,那就显得太粗鲁太霸道了。于是,杜鲁门采用嘲笑自己的方式,答应麦克阿瑟的请求,既表现了内心的不满,又显示出豁达大度。

10.行为体验

即适情应景地设计一定的动作行为让对方自己体会出所提问题的答案。采用这种方式应答的前提是,答问人必须具有权威性。例如:

1945年,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就此请他谈谈这次连任的感想。罗斯福没有回答,而是很热情地请这位记者吃三明治。记者吃第一块时觉得是享受殊遇,吃第二块时感到情不可却,吃第三块时就很勉强了。哪知罗斯福总统还微笑着端起第四块请他吃。记者一听啼笑皆非,连连摇头,因为他实在吃不下去了。罗斯福笑着对他说道:“现在,你不需要再问我对于第四次连任的感想了吧?因为你自己已感觉到了。”

上例中,罗斯福总统用让对方连吃四块三明治的方式,让对方体会第四次连任的感觉,其情形让人忍俊不禁,但的确是巧妙地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五)应答的拒绝艺术

对于那些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回答、不该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拒绝回答。除了“无可奉告”一语外,常见的拒绝回答的艺术方式有:

1.转移话题

即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岔开对方提出的问题,或者采取说托辞的方式以争取时间进一步考虑或另觅时机解答。如用“我今天太累了,让我早点休息好吗?”来避免当即回答对方的请求,或者用“今天不谈这个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讨论”来避免出现僵局等。既转移了话题,又得以推托延缓,保持了主动地位。

2.推诿他人

即将问题推给他人最好是较为精通或内行的人来回答。这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把你感到为难的问题用“你看呢?”顺势推给他人;另一种是用抬举或激将的办法,把第三者介绍给问话人。如“他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他的回答更有权威性。”“他在这个方面阅历颇深,经验丰富,他的回答更具有说服力。”

3.无效回答

即用没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的方式作非实质性的回答,因而貌似一本正经的回答却等于没有回答。这种方式常常为成熟老练的外交官所采用。如陈毅在回答记者“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的问题时说:“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很有礼貌却没有提供任何有效信息,是典型的无效回答。

4.诱导否定

即在回答问题之前用必要的话语诱导对方说出自己所需的条件,然后理所当然地拒绝回答,并且迫使对方自我否定或自动放弃所咨询的问题。如曾在海军任要职的罗斯福回答一个朋友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时,先轻声问道:“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脱口而出:“能。”罗斯福接过话头说:“你能我也能。”因被诱出了“能保密”的条件,则否定了自己的问题,罗斯福的朋友无法再追问了。

5.装聋作哑

即对发问者提出的问题或问题的某个要点,装作没有听见,自然就可以不作答复了。这种方式常常适用于辩论中或外交场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对此深得三昧,直言不讳地说:“为了在某些关键问题上能占上风,有时还不得不装聋作哑。”

此外,还可以采取模棱两可、照录并用、选词引申等方式拒绝回答。拒绝回答在言语交往中是一种逆向接引,很容易使对方产生失望或不快的心理。因此,熟练掌握和巧妙运用应答的拒绝艺术,既能使自己解除无法回答或不便回答的困境,又能把对方的这种失望或不快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口语表达风格的基本类型

所谓口语表达风格,就是适应特定对象和特定环境的讲话内容和言语技法等因素在口语表达中综合体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讲话风范和言语格调。换句话说,口语表达风格是讲话者素质、修养、阅历、情趣、习惯等内在因素,调音、选词、择句等语言运用因素和言语内容完美结合的集中反映。对口语表达对象来说,这种风格不仅体现在口语表达的全过程,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得到客观的评价。

人际交往中,口语表达总是具有个性特点的。例如,列宁的激越,斯大林的沉稳,毛泽东的宏博,周恩来的典雅,邓小平的朴实,陈毅的豪爽,闻一多的炽热,曲啸的热忱,李燕杰的真切,都是他们内在个性特征、精神特质的外显。由此可见,凡是能言善辩、口才超群者,都会在口语表达中鲜明地展示自己的独特精神、个性。“言为心声”、“言如其人”,正像美国演讲学专家戴尔。卡耐基所言:“我们天天都由我们所讲的话所判定。我们所说的字句表示出我们的修养程度。它使有鉴别能力的听者晓得我们与何种人为伍,它是我们的教育文化程度的标尺。”[3]可见口语表达风范与格调,正是一定的世界观、理论素养、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审美心理结构等个性特征因素的综合反映。

口语表达风格是语言运用中系列言语特点综合形成的。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口语表达的风格可以分为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这里主要以表现手法的不同和产生效果的差异为依据,从表叙的繁简,色调的华朴,气势的豪婉,境界的大小,表达的隐显,风味和情趣的雅俗,气氛和感情色彩的庄谐等方面探讨口语表现风格的基本类型。

简洁精炼

简洁精炼就是以经济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言简意赅,干净利落,扼要精致是其最主要的风格特征。我国古代文论家从文章学的角度极力推崇简洁精炼。陆机说:“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文赋》)清刘大槐则认为:“文贵简。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贵则简,神远而含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论文偶记》)由此可见,简洁是语言艺术的一种高水平、高格调。契诃夫曾赞赏道:“简洁是天才的姐妹,是智慧的灵魂。”口语表达不仅与写文章的道理相同,而且应该比书面表达更注意做到简洁精炼。

口语表达的简洁精炼,关键在于内容简明,集中概括;线索清晰,主干突出;句式精约,节奏明快。1863年11月19日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举行落成典礼,林肯因总统身分,被邀请于埃佛雷特之后“随便讲几句适当的话”。埃佛雷特是著名的政治家、教授、演说家,尤其擅长在纪念仪式上演讲。就在这个仪式上,他的长达两小时的演讲,华丽优美,情深意长,十分精彩,非常动人。要想在埃佛雷特之后演讲取得成功,的确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林肯决定,以简洁取胜,结果大获成功。他的演讲只有十句话,从上台到下台只有两分多钟,但掌声却持续了十分钟。当时的报纸作了充分肯定的评价:“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感情深厚,思想集中,措词精炼,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行文完美无疵,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埃佛雷特本人第二天也写信给林肯说:“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了您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您只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林肯的这次演讲,成为简洁精炼风格的典范。

简洁精炼的口语表达,要求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从思维上讲,立意要集中、明晰,抓住关键的东西去阐发真知灼见;组织的话语应安排好结构,做到语意连贯,层次分明。这样就“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应该说的话和采取什么行动”。(拿破仑语)1796年,拿破仑被任命为意大利方面军的总司令,在整顿这支从装备到纪律都一塌糊涂的部队时,曾与比他高出一头的下属奥热罗将军发生两次争执。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拿破仑仰头看着奥热罗说道:“将军,你的个子整高出我一头;但假如你不听指挥的话,我就会马上消除这个差别。”很简洁的一句话立即平息了激烈的争吵。这句话表达了拿破仑要下属绝对服从命令听指挥的思想,中心非常明确,语言精炼有力。由此可见,表达简洁是思维精细、独到的结果,是善于抓住关键、抓住要领、表述思维精品的结果,是善于处理思维的具体性和表述的简明性这两者关系的结果。

其次,从语言上讲,词语要精炼,语句要简洁。词语要精炼,就是要能精心辨别、筛选出最准确、最精辟反映事物本质,最能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的词语。例如,刘吉在回答青年关于择偶的一个现象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择偶追求外貌美,看着舒服,有什么不好?

答:你要是想看着舒服,我劝你贴一张美人画就行了。(笑,鼓掌)

在这段对话中,提问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青年择偶只求外貌美的倾向,刘吉没有长篇大论地批评这种倾向,而是选用“看着舒服”、“贴张美人画”、“行”等几个语词,很简洁明晰地说清了择偶不能只图看着舒服的道理。

语句要简洁,就是要力求运用简明的短句来表情达意,去掉毫无意义的口头禅和言不及义的冗词赘语。表达要抓住中心,紧扣话题,避免节外生枝,主干不清;不说空话套话,避免重复罗嗦。请再看刘吉的一段答问:

问:你对青年的缺点最能原谅的是什么?

答:轻信出错。

问:你对青年的缺点最不能原谅的是什么?

答:一错再错。

问:你对后进青年的希望?

答:不甘落后。

问:你对中间状态的青年的希望?

答:立志未晚。

问:你对先进青年的希望?

答:永不满足。

问:你对失足青年的希望?

答:莫叹息,莫徘徊,勇敢地站起来,过去永远属于死神,未来一定属于自己。

问:你对自己的希望?

答:努力成为青年们信得过的朋友。(热烈鼓掌)

这段对话的话题是对各种人的希望,共七问七答,前五答全用四字格式的短句,干脆快捷,后两答虽适当加长,但却是化长为短,如第六个答句,用的是整齐的对偶句式,变长为短,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个回答,简洁精炼,节奏感强。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4]此论高度评价了简洁精炼的表达作用。

简洁不等于苟简,不能为简而简。一味求简,会使语意的表达不明确,不圆满,甚至造成歧义和误解。旧小说《绿野仙踪》里就讲了一位冬烘先生的苟简故事。他写了一首自诩为简洁的咏花诗,当众吟道:“媳钗俏矣儿废书,哥罐闻焉嫂棒伤。”结果听者百思不得其意而面面相觑。经他反复解释才明白:原来,儿媳妇折了花做钗插在头上,虽然俏丽,但恐怕儿子因此而耽误了读书;他哥哥折了花来,没有花瓶就插在瓦罐里闻香味,他嫂子怕哥哥联想到坏事上去,就用棒子连花带罐一起打碎了。这虽然是小说中吟诗简而不明、晦涩难懂的例子,但的确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决不能为简而简。

简洁的话语是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因而比起长篇大论的表达来,要困难得多。据说有人问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你准备一份10分钟的讲稿,得花多少时间?”“两星期。”

“准备一份一小时的讲稿呢?”

“一星期。”

“两小时的讲稿呢?”

“马上就可以。”

从要准备两个星期的“10分钟的讲稿”到不用准备马上开讲的“2小时的讲稿”的对比,生动地说明简短的话语是深思熟虑的成果,同时也说明简洁精炼风格的难能可贵。

繁丰铺排

繁丰铺排,就是表现出一种词句铺排,辞彩多姿,纵横叙说,细致描述,酣畅淋漓,形象生动的表达风格。一般情况下,口头表达以简洁为好,但有时为了强调某些思想内容,或为了详尽细致、形象地描绘事物,或为了全面、深刻地说明问题,剖析事理,或为了充分畅快地抒发情感,就会呈现出繁丰的格调和风貌,因为在这些情况下,非“繁丰”难以传神达意和曲尽其妙。

口语表达中,为了把事情说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就常常用繁丰的语言来讲述。1912年秋毛泽东离开湖南省立一中后,就在湖南图书馆开始了他的自学生涯。他在向友人叙述这段难忘的时光时说:

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也不知道。及至走进湖南图书馆,发现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应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多读一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味,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5]

毛泽东的这段话,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在湖南图书馆读书时的心情与想法。用比喻生动地描述了刻苦自学的情形。他把自己的学习热情比作“正像牛闯入了人家的菜园”,一个“闯”字。使人联想到是头“饿牛”。“饿牛”之喻,可以想见青年毛泽东在书的海洋中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如果很简单地说“我读书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的基础;而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就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就不会产生这么强烈的效果了。

口语表达中,为了细致深入地描述和说明事物的道理,也需要用繁丰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崔俊华在讲到护士的理想时说:

理想在哪里?军人的理想,在为报效祖国的拼杀中升腾;钢铁工人的理想,在耀眼的钢花中奔涌;农民的理想,在碧绿的责任田里招手;科学家的理想,在攻关的实验室,在那彻夜不眠的灯光中闪耀……而作为护士的理想,不在于美妙的“白衣天使”的称谓,不在于看去是优雅闲适的工作环境,而在于救死扶伤的鏖战中,在于将耻辱的“东亚病夫”永远甩到太平洋里;护士的理想,就在为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而奋斗的汗水中闪光……

这段话,运用排比、拟人、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了理想的伟大与意境的广阔,从对各类人物的理想的铺叙中,衬托出护士的理想的高尚与远大。

为了把一些深奥的事理说清楚,常常也需要用繁丰的言语来表达。例如:

学生:我拿50元钱,干50元钱的活,行不行?

朱伯儒:一个人假如24岁参加工作,他的工作时间是36年,假如他活到70岁,就有34年不工作。这不工作的34年中需入托、上学、结婚、生孩子、养老,这一切不需要钱吗?此外,国家要积累,要发展,你还得为后代留点什么,这些也都离不开钱,照此算,如果在工作期间拿多少钱就干多少活是不行的。人存在的价值不仅要创造自己所需要的,更主要的还要有所贡献。

朱伯儒对于学生提出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个涉及到人生价值的问题,没有简单地说“不行”,而是把人的一生能工作与不能工作的时间和费用很具体地算了几笔帐,运用细致深入的语言,阐明了道理,说得学生点头称是。

从特定的交际目的出发,有时也需要运用详尽细致、生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尤其是在交谈过程中,为了抒发某种思想感情以引起对方的精神共鸣,往往需要用繁丰的语言来叙述。某导游员在接待一外国老年旅游团期间,态度热情、服务周到,颇受外国老人的赞扬。在临别宴会上,一位老先生代表旅游团全体成员向这位导游员表示感谢说:“我们这些人年老事多,让你年轻人受累了!”这位青年没有简单地说:“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之类的客套话,而是说:“你们能玩好,我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能常和你们高寿人在一起,说不定我也可以增寿!”导游的这番话,与套话比起来,要“繁”一些,但正是这个“繁”,切合老年旅游团的特点,迎合了老人的心理,所以话一出口,反响强烈:旅游团全体举杯起立,为这位青年朋友“祝寿”!

平实质朴

平实质朴是指用语通俗,一听就懂;语义通俗,深入浅出。语句质朴,语气自然,表述明白,情感真切是其主要的风格特征。不加雕饰,不事渲染,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和夸张等描绘类的修辞方式,就会形成自然亲切、朴实无华的平实表达风格。例如:

马玉祥是一位志愿军战士,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描写的冒火抢救朝鲜儿童的战士就是他。他转业回地方默默无闻地工作了30年。有一次,他与大学生进行过这样一段对话:

问:您回地方这些年默默无闻地工作和生活,您从来没有想到过您是英雄吗?

答: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热烈掌声)

问:您是50年代青年,我们是80年代青年,两代青年在气质、品格等方面有许多差别,您喜欢哪一代青年?

答:50年代青年有点“傻”,80年代青年有点“尖”,还是两代掺合掺合好!(笑,鼓掌)

马玉祥在回答大学生的问话时,语气恳切,语意明确,平实质朴,真切感人。“我不是什么英雄”、“我是个兵”,“只要够个‘兵’的分量也就心满意足了”,“‘傻’‘尖’掺合好”,这些话没有丝毫的雕饰和夸张,朴实明快,真挚生动,亲切可信。

平实质朴是一种匠心独运的语言运用技巧,决非单调乏味,浅薄呆板。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没有深厚的语言修养,是很难达到这一境界的。葛应方深得其理,认为:“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绚烂中来,落其纷华,然后可造平淡之境……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6]可见具有平淡朴实风格的语言是“平中见巧,淡而有味”,“落其纷华,返朴归真”。也就是说,平实朴实的话语中蕴含着独具的情趣和文采。正如苏轼所言:“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色彩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平实质朴的语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明快,二是简洁。明快就是有话直说,直截了当,爽快明朗,不拐弯抹角,不故弄玄虚,不装腔作势。因此,应注意运用规范性词语,尽量少用文言词、方言词和生僻词语;应注意运用群众性语言,如谚语、俗语、歇后语等群众口头常用的生动活泼的大众化语言以及一些社会流行的带有生气和活力的新词语,尽量不用某些特殊专业或范畴的非常用语汇。简洁就是言简意赅,决不用多余的词句,尽可能以简约的言语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需要多用短句,少用结构复杂的长句,善用比较方式,通过比较差异变化来简单明了地说明问题。

平实质朴的语言,具有较大的适应性,尤其是在与一般群众打交道时更应注意运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如果故作高深,卖弄文墨,往往会弄巧成拙、自讨无趣。据说某农村中学的一位教师,在家访时恰逢一学生家中宾客盈门,他见自己来的不是时候;’便连忙向学生家长道歉:“请恕冒昧,请恕冒昧!”学生家长顿时征住了。第二天这位家长找到校长告状说:“昨天是我妹妹大喜日子,你校某教师竟跑到我家,死皮赖脸地对我说:‘请许胞妹’,硬要我把妹妹许配给他,真是不要脸——我看他是‘花疯’子。”“请恕冒昧”本来是很文雅的一句客套话,却因这位学生家长不懂而造成误解。如果是说“对不起,打扰了”,就不会出现这种笑话了。

庄重典雅

庄重典雅,就是表现出端庄持重,情趣脱俗,词句稳妥,文明优雅的言语格调。庄重典雅的语言,“适于歌颂伟大、崇高人物、事件;表达重大的事件、问题;论证科学道理、法则等”[7]。其基本特点是气氛肃穆,态度持重,格调高雅,语言文明优美,带有强烈的书卷气。

庄重典雅风格的构成,主要表现为不用或少用俚词俗语,多用正式词语(如书面词语、专用词语)和成语、文言词语以及用全称来称谓事物,因为这些词语表意准确、规范,可形成庄严、郑重、古雅的气氛。例如:

“总理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的我们十分尊贵的客人们:

我们能有机会在贵国作客期间欢迎你和今晚在座的诸位中国客人,感到十分荣幸。

我要代表尼克松夫人和同行的全体正式成员,对你们给予我们的无限盛情的款待,表示深切的感谢。”[8]

尼克松总统的祝酒词中,“尊贵”、“诸位”、“荣幸”、“夫人”、“款待”、“深切”等是正式词语,比“各位”、“光荣”、“太太”、“招待”、“深深”等显得庄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是全称,与使用“中国”、“美国”这些简称相比,则表现出规范严肃,郑重庄严的语言格调。

庄重典雅风格的构成,还主要表现在采取直叙、顺叙的方式讲述,不用或少用疑问句、感叹句,多用陈述句、,判断句;不用或少用变式句,多用常式句;不用或少用短句,多用长句;注意运用同位语、排比成分、排比句、排比段和严整的句群来加重分量,以表明郑重其事,形成稳重的格调。下面以刘少奇同志的一段演讲辞为例予以说明:

“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一样被人扼死。共产党也会被人扼死的哩!党什么也不怕,就怕这一项。美帝国主义,我们是从来不怕的,原子弹,我们也是不怕的。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只有十二个代表,手无寸铁,就说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足怕。我们根据马列主义分析的结果,知道他们要死亡的,无产阶级硬是要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但是我们就是怕脱离群众。因此,我们到处宣传这一点,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完成这一点,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要和群众密切联系,而且不断地巩固扩大这种联系。现在,我们和群众是有联系的,但是还不够;’要说已经联系得够了,工作做好了,那比一万美国军队还可怕,因为不再要求不断巩固扩大同群众的联系了。甚至有人说,老百姓算什么,有点官僚主义算什么!这就比一百万美国军队更可怕。

我们所说的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主要是指和劳动人民的联系,而且我们要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一天也不能中断,叫做时时刻刻保持和群众的联系。

这是讲联系群众的重要性。那么,怎样联系群众呢?怎样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呢?

列宁说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是的,我们党要通过千百条线索和群众联系起来,而你们的工作,你们的事业,就是千百条线索中很重要的一条。报纸每天和群众见面,每天把党的政策告诉群众。军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人民代表大会、合作社等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没有这些桥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就断了,党和人民之间就有了鸿沟,因此,必须有这些桥梁。千座桥,万条线,主要一个就是报纸。”[9]

194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为了改进和加强新闻工作,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集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进行学习。刘少奇同志在这次集会上作了演讲,他站在历史的高度,阐述了党的新闻工作的方针、任务,新闻工作与党与群众的关系,并向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上面节选的这一段主要是阐述党和人民群众必须保持密切联系,尤其是通过报纸加强扩大这种联系的观点。这一段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典雅庄重的语言风格。首先,演讲者用朴实的语言冷静客观地论述了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的必要性,引证列宁的话不仅说明新闻工作是党与群众联系的一条主要渠道,而且加强了庄重的色彩。比喻的运用,如“就会像安泰一样被扼死”,夸张式对比的运用,如“那比一万美国军队还可怕”,“这就比一百万美国军队更可怕”,不仅没有在气氛的渲染上与通篇讲话的沉着稳重风格相左,反而增加了论证的分量,强化了庄重基调。其次,长句的运用,如“我们所说的和人民群众联系,主要是指和劳动人民的联系,而且我们要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一天也不能中断,叫做时时刻刻保持和群众的联系”,增强了表达的严肃性;排比成分和共同成分的运用,如“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足怕”,“不断地巩固和扩大这种联系”等,使表达更加严谨,再加上客观具体的叙述,老成持重的分析,深刻充分的说理,更加突出庄重文雅的风格。

典雅庄重风格的构成,还在于根据场合的需要刻意选用古语词、古诗句、文言句式(如四字格)和礼貌用语等运用这些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在特定的语境中,能使话语创造出文明有礼、谦逊大方、温文尔雅、庄重肃穆的氛围和格调。

激昂雄浑

激昂雄浑就是劲健恢宏,具有阳刚之美。词句遒劲,气势雄伟,感情奔放,内涵丰厚,境界开阔是激昂雄浑风格的主要特征。激昂雄浑的言语,感情炽热而外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促使听众胸襟开阔,精神昂奋。

激昂雄浑的言语主要表现为:(1)运用动作性强的动词,色彩浓重的形容词,概括性强的数量词等分量重、力度强的词语以壮大声势;(2)高频率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3)灵活或综合运用语意贯通的长句,明快跳跃的短句,铿锵奋发的整句,抑扬顿挫的散句来抒发激昂的情怀,表现壮阔的图景;(4)运用排比、夸张、比拟、引用、呼告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动态感、立体感和形象性,扩展意境,增强气氛;(5)构思宏伟,境界壮阔,内涵丰富。1946年8月,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至公堂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作了名垂千古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深切痛恨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黑暗和卑鄙无耻,他视死如归,拍案而起,怒斥凶顽,喊出了人民的吼声,道出了人民的意愿,像一头“雄狮”,展示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很典型地表现出激昂雄浑的口语风格。下面节选一段试作分析: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只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10]

闻先生开头的这段话和通篇演讲的基调一样,感情激愤,语调铿锵。从句式的角度讲,运用长句来说明事实,揭示真相,如“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这句话,既说明了李先生被害的原因,又揭露了反动派惧怕人民讲真话讲实话的丑恶嘴脸;大量运用短句来表达愤激的感情和显示正义的力量,如“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这叱咤风云的怒吼,厉声责问的表情,大义凛然的神威,如响耳畔,如现眼前;从修辞手法来讲,大量运用反问、反复和对比手法,表现了怒不可遏的情感和爱憎分明的立场,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这个反问句揭露了敌人的卑鄙无耻;“无耻啊!无耻啊!”反复手法的运用加强和开拓了揭露的力度和深度;“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强烈的爱憎情感。“无耻”、“光荣”等词语的反复运用,更集中强烈地表现了激昂的情绪,给听众以强烈的感染。

激昂雄浑的言语,往往给人以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因此,带有鼓励性、号召性、呼吁性和论辩性的演说中,常常表现出这种言语风格。

委婉含蓄

委婉含蓄就是不直接表达本意,而是借助各种言语方式婉转曲折地表达思想,使人觉得深沉有味。引而不发,欲说还隐,意在言外,弦外有音是其主要的风格特征。

委婉含蓄的言语风格,历来备受推崇。孟子说:“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司空图对“含蓄”一品的解释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诗品》)(没有一个字要直接说到描写对象,但却能充分显示出描写对象的精神韵味。语句中没有涉及到苦难的情景,却能使读者感到难以忍受的忧虑。)姜夔则说得更明白:“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谨于此。……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白石诗说》)委婉含蓄的言语手段,除了在文学语体中得到深刻充分的展示之外,在口头语体中使用也十分广泛。

口头表达中委婉含蓄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词语中蕴含有超出字面意义的深层意义;(2)运用象征、拟人、双关、比喻等修辞方式来婉转表达本意;(3)通过描景、叙事、论物来婉转表达本意。含蓄委婉的话语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形成“柔软”的缓冲,温和地传递信息,是语言艺术的高级表现。

含蓄委婉的言语往往可以使说理、批评、劝阻“忠言顺耳”。说理、批评、劝阻,如果直言,往往会“忠言逆耳”,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而造成交际效果不佳,但如果运用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观点暗示给对方,由对方领悟而出,水到渠成,就会在维护对方自尊心的基础上实现预定的交际目的。徐州师院历史系副教授李永田在回答学生的提问“有人说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你不认为这是阿Q式的自我安慰吗?”时说:

“太阳底下有许多崇高的职业,没有进行过有关大赛,很难评出‘高尚之最’。但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人,把自己的职业视为最高尚的,也并不为狂。相传古代有个国王,举行了一次最隆重的授奖大会,要把从阿尔卑斯山上采来的一枝并蒂桃花,奖赏给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人。将军、诗人、名医、画家都满怀信心地登上领奖台,却又一个个空手而归。国王最后把这枝桃花别在一位满头银发的教师衣襟上,对他说:‘你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你就没有将军、诗人,也没有名医、画家!”

李永田的这段话,首先抓住“最高尚”三个字作文章,既否定(很难评出“最高尚”)又肯定(视为最高尚的,也并不为狂),从而牢牢把握了主动地位,然后用一个古代传说来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巧妙地回答了学生的问题。

委婉含蓄的言语往往可以使难以启齿或欠雅难言之事得到婉转地表达。有时,表露某种心事、提出某种要求或讲述一个道理,如果直说,往往会自觉羞惭或使对方难堪,运用委婉含蓄的话语,就既能表达本意,又可融洽气氛,显得文明高雅。宋时寇准当了宰相,知益州的张咏听说后对其部下说:“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他是寇准多年至交,便很想找个机会劝老朋友多读些书,因为身为宰相,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学识渊博。恰巧时隔不久,寇准因事来到陕西,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老朋友相会,格外高兴,寇准设宴款待。在郊外送别临分手时寇准问张咏:“何以教准?”张咏对此早有考虑,正想趁机劝寇公多读书,可是一琢磨,寇准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他没学问呢?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当时寇准弄不明白张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可是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言讫而别。回到相府,寇准赶紧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开始仔细阅读,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阁于大理”时,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此张公谓我矣!”张咏过去是寇准的至交,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批评他“不学无术”,不仅可能引起反感,而且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公的形象;然而批评太轻了,又不易引起思想上的触动。因此张咏特别强调“《霍光传》不可不读”,使寇准自悟不能像霍光那样不学无术,不明事理。“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这是委婉言语所特有的一种功效。

委婉含蓄的言语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可传递特殊信息。譬如在涉外活动中,既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因而有时直言不讳,慷慨陈词;有时旁敲侧击,委婉含蓄。在需要讲究礼貌、避免刺激时,或为缓和矛盾打破僵局时,或为避免正面回答时,或顺应对方话语应对时,都常常采用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正如陈原所说:“在政治上和国际社会的交际上广泛使用委婉词语和委婉表现法,是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或者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途径。”[11]有一次,我国的一个贸易代表团与日本某商团在东京进行初次磋商后,日方代表提出:“我们盼望不久后,在东京机场再次欢迎贵方代表,在春姑娘的陪伴下重返东京。”我方代表回答道:“东京的空气固然是温暖而友好的,但我国南方名城广州的三月似乎更富有南国的春天气息,尤其是在珠江碧水之畔跃跃欲飞的白天鹅宾馆纵目远眺,会更使诸位流连忘返。”此例中关于下一次谈判地点的提议,双方都是用饱含诗意的婉转含蓄的语言加以暗示,既显得文明友好,又避免了强加于人之嫌。尤其是中方代表团的答语,通过描述的方式给对方创设了一个环境优雅、飘然欲仙的胜景,充满了委婉言语的魅力。

需要指出的是,委婉含蓄决不同于含混,也不同于绕弯子、模棱两可。含蓄的话语虽然没有将本意明白说出,但听者经过思考可以理解和顿悟;含混则是其意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而绕着弯子的话语则更加令人生厌。美国加里福尼亚的一个制造商说:“我认识的最圆滑的人,就是当初将我从我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辞退的人。那天,他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小伙子,我真难以设想,如果我们公司没有你,我们的日子将怎么过。但是从下星期一开始,我想试试看。再见!”,[12]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很“委婉”,但实际上,却是在嘲弄听话者。有了嘲弄和伤害,就不是委婉的说法了。

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是一种寓庄于谐、轻松愉快的言语风格。情趣高尚,机智诙谐,意味深长是其主要风格特点。幽默风趣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除了极其庄重肃穆的场合外,人们总希望在欢乐的轻松气氛中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受到教益。正如思丁赛所言:“笑是从早期的一种本能开始,将伴随着人们的一生日趋完美。当我们的社会广泛地通过一种笑的能力而被熟知,当每一位公民业已被笑所征服,他就置身在一种和睦的气氛中。于是乎,才会真正领悟到幽默的内在含义。笑,往往有助于人们的理性认识和道德评价,它是知、意、情的复合,也是真、善、美的统一。讥讽的笑,是通过对丑的否定来间接地肯定美,而赞美的笑,是以愉快、欢悦的感情,用这种体验来肯定美。”[13]可见幽默风趣的言语,能够让听众在笑声中咀嚼、回味、接受乃至认同,并且获得语言艺术的审美享受。

口语表达中幽默风趣风格的产生,需要表达者具有宽阔的胸襟、豁达的情怀、开朗的性格、较强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应变能力。据说里根有一次到加拿大访问,演说时经常被反美示威群众所打断,陪同他的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感到十分尴尬,忐忑不安。里根却幽默地说:“这种情况在美国也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几句话使得特鲁多一扫不安阴云,霎时变得眉开眼笑了。试想想,里根如果感到丢面子、失体统,如果不是站在俯视一切的高度,如果没有自嘲的勇气,从为对方开脱的立足点上来娴熟地运用以退为进,反客为主的幽默技巧,那么他还能够缓解这种令人如坐针毡的气氛甚至悠闲地处在这种情境之中吗?

口语表达中幽默语言的运用,除了调节矛盾,缓解紧张气氛,融洽关系,解除窘困局面之外,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够让对方愉快地接受所传播的信息,赞成所讲述的观点,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刘吉在回答当代大学生提问时有这样一段对话。

问:我看到周围人都自私自利,你认为这是不是事实?

答:认为人人正直,那是愚蠢;认为周围根本没有正直的人,那就尤其愚蠢。(笑)

提问人的看法比较片面,甚至有些偏激,如果直接否定,说“这不是事实”,就会使人觉得没有说清楚;如果正言厉色批评对方“片面、愚蠢”,就会使对方难堪,甚至恶化交谈气氛,影响对话的进行。刘吉在基本肯定对方所说事实的基础上,剔出“都”字作一分为二的分析,并运用前后比较,同词反复(如“愚蠢”)和对照等手段,幽默地批评对方“更愚蠢”,让对方在笑声中获取教益。

【注释】

[1]李军华.讲述开头直接切题的技巧.语文建设:1994(10)30

[2]王东,高永华主编.口才艺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06

[3]戴尔·卡耐基.语言的突破.刘沅编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7,17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王漫宇.毛泽东谈话艺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13~114

[6]葛应方.韵语阳秋.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274

[7]宋振华等主编.现代汉语修辞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271

[8]尼克松.在答谢宴会上的祝酒词.人民日报,1972.2.26

[9]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仲金留等编.名人演讲辞精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395

[10]仲金留等编.名人演讲辞精萃.桂林:漓江出版社,1987,368

[11]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5

[12]姚亚平·人际关系语言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185

[13]李志强.徐佩印.交际与口才.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