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三立与天津方言

马三立与天津方言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津俏皮话“马三立拜听众为师——会说的不如会听的”。马三立巧妙地使用方言,才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马三立把用天津方言表演,视为对天津人民多年来养育自己的一种回报。马三立爱天津这方热土,更爱天津人民,他毕生致力于把欢笑送到千家万户。马三立已成为代表天津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

天津俏皮话“马三立拜听众为师——会说的不如会听的”。相声大师马三立,1914年生于北京,三岁时随父亲由北京迁居天津,一住就是八十多年。

马三立十六岁正式“下海”说相声。在那个时期的艺人,说的都是传统相声,而且上行下效不能走样,用天津方言表演相声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1947年,马三立和侯一尘先生搭档在小梨园演出《高跷会》,这是他早年创作演出的以天津方言为主体的相声。这段《高跷会》给大家换了口味,不落俗套的内容,独出心裁的表演风格,语言、表情、形体完美结合,使观众耳目一新,场面极为火暴。1949年后,马三立创作、改编、演出了一大批贴近天津民俗民风的新相声,其中用天津方言表演的相声有《就是灵》《砸钉子》《偏方》《燕语莺声》《拔牙》《钓鱼》等。

1963年春节前,马三立和赵佩茹先生合说了相声《迎春曲》。表演中马三立俨然以音乐学院教授自居,可练声时却在咿啊之后突然喊一嗓子“破烂的卖”。接着又说自己是女高音歌唱家,要在新春佳节之际为大家献上一首迎春曲。等吊足了观众胃口,便以他那特有的嗓音,郑重其事地唱出:“有打的灯笼都出来呀,没有打的灯笼抱小孩儿呀。金鱼拐子大花篮儿呀,一大一个灯呀,俩大一……”一段《迎春曲》成了观众在整个春节期间谈笑热议的话题。

1978年马三立重现舞台,他创新改编的新相声中,以天津方言为主体的新段子接连诞生了,如:《追》《找糖块》《汽车喇叭声》《秘方》《老头醉酒》《美容医院》《小学面试》《大会见闻》《练气功》《逗你玩》等。马路上俩人一前一后奋力追逐,是为了“调完级不请客”;老大爷在电影院里摸黑找糖块是因为糖块上粘着假牙;做双眼皮美容手术反成了“肚脐眼儿”;专治皮肤瘙痒的祖传秘方竟然是俩字儿“挠挠”……天津话、天津事儿加上表演,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把天津观众牢牢地吸住了。听了乐,想起来还乐,人们用相声中的“经典语言”“你这半拉多好,没核儿”“挠挠”“崴啦崴啦崴啦”“逗你玩”等互相调侃,使这些话语广为流传。这一切都说明观众喜欢这样的相声,需要这样的作品。马三立巧妙地使用方言,才取得这样良好的效果。可见对于津派相声的发展,天津方言功不可没。

相声也能塑造人物。不管是马大哈、丁文元,还是二他妈妈、万能胶,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他们在观众心目中立起个儿来,得到了普遍认同,这样的作品才能流传下来。马三立塑造的马大善人(《开粥厂》)、马大哈(《买猴》)、马大学问(《西江月》《对春联》)、马喜藻(《卖挂票》)、空想家“老张”(《今儿晚上十点钟》)、本家二大爷(《偏方》)、张二伯(《练气功》)等形象,在广大观众心目中,鲜活逼真,栩栩欲活,有声有色,毫发毕现。

马志明的相声,给人印象最深、最有观众缘的是《纠纷》。天津人在马路上遇到过两人因鸡毛蒜皮而揪把起来,围观者越聚越多,影响了交通。一位大爷看不下去,厉声喝道:“你就是那个丁文元,这点事儿值当的吗?快散了吧!”丁文元已成为一种艺术典型!

《纠纷》是马志明的成名和代表作,显示了他比前辈更具理性的深刻思辨和更富人生意味的洞察力。其成功之处在于艺术手段的炉火纯青:娓娓道来的白描;冷隽而客观的评叙;一波三折的情节安排。喜剧人物王德成和丁文元的形象呼之欲出,如在目前。

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天津方言通俗简练,幽默含蓄,其“哏儿”在于富有生活哲理。马三立把用天津方言表演,视为对天津人民多年来养育自己的一种回报。马三立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对方言的理解和应用体会也很深。他说用天津话给天津观众说相声观众感到亲切,自己也觉得离观众更近了。马三立爱天津这方热土,更爱天津人民,他毕生致力于把欢笑送到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喜欢他、欣赏他、热爱他、尊重他、怀念他。马三立已成为代表天津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