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字典的修订

字典的修订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订问题是字典的后续工作。大型字典在编纂完成以后都应该考虑它的修订工作。《中华大字典》、《同音字典》编出之后,没有组织力量修订。对比之下,《新华字典》经过了多次修订,精益求精,销路之广,影响之大,为各字典之冠。如果《同音字典》当时也有人修订,它也会更广泛地流传。字典也不例外,先后有一批新编的字典问世。应该根据各种字典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修订的方案和办法。

修订问题是字典的后续工作。大型字典在编纂完成以后都应该考虑它的修订工作。修订工作可使字典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内容,以更臻完善。这也就是有些字典有生命力的原因。因此有些字典编纂单位在字典编纂完成以后不急于解散编纂队伍,而是从其中选择一部分人继续留下来从事字典的修订工作,这是有眼力的考虑。

一部字典初编问世,不可能作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无误,缺漏之处,在所难免。经过十几年的使用,字典满足不了社会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这样,字典的修订工作就将提上议事日程。

一个忠于职守的字典编纂者在开始编纂工作的时候,总希望自己编纂的字典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在制定编写体例和细则的时候,在制定审稿定稿条例的时候,总千方百计把条款定得周密一些,尽可能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力求不要出差错。但是,书一出版,投放到市场上,再一检查,仍然会发现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有人说“没有无错误的字典”,也有人说“没有哪一部字典没有错误”。编纂字典的人决不能够拿这些话来自我安慰,替字典的错误找辩护的借口。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一部字典,特别是一部大型的字典,它的初编问世,很难保证没有错误。有些字典的“前言”中总有“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一类的话,这并不完全是谦逊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情况。

康熙字典·序》里面列举了《说文》以下历代的字典后说:“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

康熙皇帝在下诏编纂字典的时候,也要求儒臣们“增《字汇》之缺遗,删《正字通》之繁冗”,在前代字典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书成之后,在《序》里面也自诩“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无一音之不备矣”。而事实上,这部字典的错讹也不在少数。《康熙字典·序》里面所批评前代字典的错失,《康熙字典》本身也都存在,前人对此,多有评骘。

清朝嘉庆年间,王引之奉敕撰《字典考证》,单是引例错误就纠正了二千五百多条,其实《康熙字典》的错讹远不止这些。

日本人渡部温有《标注订正康熙字典》,共考异一千九百三十余条,订误四千余条。比王引之的发现多了不少,但是根据初步查核《康熙字典》的情况来看,他发现的错讹也还不到全书的四分之一。

近人高树藩先生有《新修康熙字典》。这部书考虑到《康熙字典》的编排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今天的需要,于是将全书进行新的编排,采用分项排列的办法,在注音方面添加了注音符号和国语罗马字。这是一种改编工作。从形式上看,它接近了现代字典的格局,但是全书校正的讹误并不多。

这些“标注”、“新修”工作并不是对字典内容的全面修订,和今天所谈的字典修订工作不完全相同,但是从这些书里面也可以发现某些对今天字典修订有用的东西。

20世纪初出版了《中华大字典》,50年代出版了《新华字典》和《同音字典》,这些字典都各具特色,但并不是没有可议之处。《中华大字典》、《同音字典》编出之后,没有组织力量修订。《中华大字典》还重印过,而《同音字典》在60年代后就没有再见出版,现在一些大图书馆的工具书架上还可以看到它的踪迹,新建的图书馆里面已经看不到它了。对比之下,《新华字典》经过了多次修订,精益求精,销路之广,影响之大,为各字典之冠。如果《同音字典》当时也有人修订,它也会更广泛地流传。

70年代后期,我国的辞书编写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出版了不少新的辞书。字典也不例外,先后有一批新编的字典问世。但是,就总体看,新编的多,修订的少。有些字典编出以后,编写的机构也就解散,至于修订,更无从说起。这种状况值得引起重视。一部字典要能够很好地流传,不对它进行修订是不可能的。

字典的修订,不可能找到一个对于各种类型都适用的办法或方案。因为不同的字典有不同的编写情况,编纂者的水平并不都一样,字典的分量大小也不同,书的性质和任务也有区别,存在的问题更是形形色色。应该根据各种字典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修订的方案和办法。但是各种字典的修订也可以有某些共同的东西。

修订可以是全面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可以在保持原编写体例的情况下改正错讹,也可以对原来的编写体例作某些更动调整,甚至可以重新制订。这一切都要看社会文化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来决定。一般地说,在保持原书面貌的情况下改正错讹是常见的修订方法。

修订工作首先应该作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一部字典的出版,社会上不会没有反映,必定会有读者从不同的方面提出意见。这些意见是供字典修订时候参考的极为宝贵的资料,值得引起重视。编辑人员在工作中反复查阅和编制附录的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原稿的疏漏。此外,组织专人通卷逐项地检查,发现的问题会更多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将发现的问题集中起来,分类归纳,找出字典的薄弱环节、问题所在,制定出修订方案,就能够作到有的放矢。

字典本身是一个体系,它的各个方面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相关照应往往是一个不容易处理好的问题。特别是大型字典,参加编纂的人员众多,更容易出现照应上的毛病。有的时候会发现同一页相距不远的地方就有照应不周的地方。要使字典编写得前后如出一人之手,作到前后连贯,首尾一致,难度很大。必须分批列出专项,反复检查。如各类成套条目,在终审定稿、编辑发排的时候已经作了规定,列出了细目,但是在工作的进程中还会发现原先的设想并不完备,又作了补充,最后成书了,一进行检查,还会发现有照应不周的地方。这就要靠修订来弥补了。

如果就字典编纂的缺漏而言,它可能表现在字典的各个方面。不妨就这些方面拟出一些项目。

以收字而论,字典有没有应该收而失收的字?有没有不应该收而收了的字?有没有重收的字?

解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它不仅应该注意利用《说文》的成果,而且应该注意吸收近年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字典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音项的建立是否恰当?注音是否合乎规范?又读的收列宽严是否合适?

在释义方面,义项是否具有概括性?释义使用的文字是否准确?释义和用例是否一致?

又如异体字。字典中经常会发现甲字是乙字的异体,乙字是丙字的异体,丙字又是甲字的异体。如此循环,到底谁是主体字?读者就茫然了。

再如通假义项,字典说甲通乙,是某义,而在乙字下面却又没有相应的义项,或者所建立的通假义项根本就靠不住。

插图可以帮助释义,补充释义文字的不足。插图的选用,大有学问。哪些地方用总图,哪些地方用分图,都要有通盘的考虑。

所有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一定每部字典都存在,但是,就大多数字典来说,检查一下这些方面还是必要的。

如果就字典的总体方面说,或者是字典在某个方面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在字典里面增加某些内容。这就有可能要突破原来设计和制订的体例规定,作新的改编。这样,字典的修订任务将会加重。比方有一部字典建立义项偏细,失去了义项的概括性,在修订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对它作深入的探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制定出细则,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如果字典在用例方面显得单薄,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字的这个义项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里面的使用情况,那就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补充收集资料,确定充实用例的细则。

总之,修订工作要从字典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好调查研究,有目的地进行。

字典的修订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工作,它包括了复杂的内容,就目前的情况看,应该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是队伍。如果说字典编纂要求有一支能够胜任工作的队伍,那么字典的修订更应该有专门从事此项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的人数不像编写阶段那样多,但是也要保证一定的数量。特别是曾经参加过这部字典编纂工作的人员更不能少。

一部大型字典从开始编写到全书完成,所需的时间是十几年、几十年。最初参加编写工作时四十来岁的人到全书编成的时候,不少已经是年逾花甲了,有人形容是“红颜变白发”,情况确实是这样。这些同志在长期的编纂实践中培养了对字典的感情,愿意为字典的修订贡献力量。他们有经验,懂得其间甘苦,再从事这项工作,应该说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此外,还应该逐步补充一批中青年,做到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合理。这些新同志虽然对工作并不熟悉,也许在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差错,但是在熟悉工作的同志的带领下,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会成为熟练的修订工作人员。但是千万不要为了照顾关系,或者其他的原因把不符合条件的人安置到修订队伍中来。

抓队伍,自然应该抓队伍的数量,没有足够数量的队伍,修订工作将是一句空话。但是,队伍的素质更为重要。特别是队伍的思想素质更值得引起重视。编纂大型字典要作长期打算,这段时间,工作繁重,生活清苦,默默无闻,成天和资料打交道,这是参加过字典编纂工作的人都深有体会的。修订工作要十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又要十年!”有人不免发怵,望而却步。为此,在挑选人员的时候应该注意,要把那些愿意为文化积累作贡献,愿意为字典编写出力,不汲汲于名利,不为当前五光十色的外部现象所迷惑,有责任心的人吸收到修订队伍中来。

作为领导,要注意队伍的建设,关心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在物质生活上给以保证,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

其次是抓好机构。建立健全字典的修订机构,是保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一环。

字典编成出版了,原来分散在各地各单位的编写队伍势必解散,大多数的编写人员将转而从事其他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人愿意留下来从事字典的修订。修订工作任务繁难,不相对集中人员是无法进行工作的。为此,建立健全机构非常重要。

强化原有的编纂处,由编纂处来完成修订任务是比较理想的。字典编纂处是常设机构,它有双重任务。字典编纂阶段,它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工作,搞好编辑发排;字典编成之后,它承担修订任务。一定要防止字典一出版,编纂处就名存实亡,甚至散伙。建立起一个编纂处很不容易,如果轻易撤销,将会给字典的修订工作带来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同时也必须看到,字典的修订工作,单靠编纂处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可以就近聘请一些曾经参加过字典编纂,又年富力强、愿意从事此项工作的骨干来参加。编纂处要充分发挥这些力量的积极性,做好周密的组织工作。

再有就是经费的筹措。修订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可以搞协作平调,哪个单位来参加编字典,哪个单位就给本单位参加编写的人员发工资、发奖金。现在情况不同了,这个办法行不通了,靠这个办法过日子不行了。修订工作所耗的资金,如修订人员的劳务报酬、奖金,卡片的印制费用,置备必要的办公用品等都要预先考虑。

在国外,一些大型辞书的主持者往往为资金的筹措而苦恼。修订辞书要筹措资金会更困难。有些辞书修订不久就宣告暂停,原因是资金不足。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情况会好一些,大型辞书项目可望得到政府资助,拨给专款,主编们不一定为资金的筹措动脑筋,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考虑修订的业务工作中去。

在申请经费的时候,应该对所需经费作非常仔细的估计,同时要考虑某些特殊情况,留有充分余地。为了保证经费都能够用到修订工作中去,不被人挪作它用,必须健全财务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定期进行检查。

最后,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规划。修订工作的规划要建立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首先是调查研究,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修订重点,定出修订时间。如果说初编的时候资料核对有比较多的疏漏,修订的时候就应该把全面复核资料放在重要的地位。如果资料还比较欠缺,在正式修订前应该划出一段时间进行资料补充。

制定规划要为修订的最后通读留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各项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扎实,通读的时间可能会短一些,不然,通读的时间就要适当延长。此外,印刷出版的时间也应该考虑在规划之中。

末了,有一点也要强调。一部字典使用了十几年或者更长一点时间,就应该出修订本。但是修订工作不能够等到某一个时间由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单位下达一个指示才开始进行。字典的修订工作,好比公路的养护工程,公路通车,养护工作马上开始。字典也一样,字典编成,就应该组织力量收集各方面的反映,从事修订的准备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