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寸之舌比喻能言善辩

三寸之舌比喻能言善辩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习惯用“三寸之舌”来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也常说“三寸不烂之舌”。此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样,联合抗秦的任务圆满完成了。从那以后,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此故事是说毛遂以自己出众的口才完成了使命,用“三寸之舌”形容他能言善辩的口才。

人们习惯用“三寸之舌”来比喻能言善辩的口才,也常说“三寸不烂之舌”。此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时期,在赵国公子平原君赵胜门下有个门客名叫毛遂。此人整日无大事可做,没有什么名声。

公元前257年,秦军围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企图吞并赵国。赵国君主急忙派平原君为使臣去楚国求援,要求与楚国签订“合纵”盟约联合抗秦,以救赵国之危。毛遂自愿前往,到了楚国后,他与同行的十九个人谈论起天下大事,头头是道,大家对他的学问和辩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与楚王会谈那天,两人从早晨一直谈到中午,还未谈出结果。毛遂按着剑从容不迫地走上了台阶,楚王根本没有把毛遂放在眼里,非常傲慢地要他退下去。毛遂却紧握剑柄,走到楚王跟前,以武力威胁楚王。接着,毛遂根据形势义正词严地分析了楚、赵两国的关系,说明赵国派使臣来缔约联合抗秦,乃是为了帮助楚国,而不只是为了赵国自己。楚王想了一下,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与平原君一起举行了缔约仪式。这样,联合抗秦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平原君带着一行人回到赵国后,谈起毛遂的功劳,感慨万分地说:“毛遂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像九鼎那样的国宝一样尊贵。毛遂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了百万雄师!”从那以后,毛遂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为上宾。

此故事是说毛遂以自己出众的口才完成了使命,用“三寸之舌”形容他能言善辩的口才。由这个故事还引申出另一个成语“毛遂自荐”,指自告奋勇或自我推荐去做某事。

趣味链接

舌头的“功夫”

舌战”指语言攻坚激辩;“舌耕”是以往对教师的另一种形容方式,意即老师以舌头为耕作工具;“唇枪舌剑”比喻语言像枪一般锋利,像剑一样尖锐;“结舌”以舌头不能灵活转动比喻无语;“张口结舌”形容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