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起去”结构杂糅与“起去”的消隐

“起去”结构杂糅与“起去”的消隐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V起去”结构杂糅与“起去”的消隐一、趋向补语“起来”配套的“起去”在方言中的消隐总结上文对“起来”“起去”的跨方言考察,我们了解到“起去”作为汉语史上曾经与“起来”相对应的、较活跃的语言形式并未完全消失,在部分方言里仍是存在的。

第三节 “V起去”结构杂糅与“起去”的消隐

一、趋向补语“起来”配套的“起去”在方言中的消隐

总结上文对“起来”“起去”的跨方言考察,我们了解到“起去”作为汉语史上曾经与“起来”相对应的、较活跃的语言形式并未完全消失,在部分方言里(如厦门话、长沙话、忻州话、安福话等)仍是存在的。但多表达“起身(床)而去”的基本义。

这一语义特征在句法结构形式上可以得到一定论证。长沙话、陕西户县话等方言里,“起去”更倾向于后跟动词或动词性结构(VP)形成连动结构“起去+VP”。

严格意义上的与北京话里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相配套的“起去”(即“V起去”结构)在各地方言里发展缓慢或停滞。王灿龙(2004)对历时语料考察发现,“由‘起来’构成的复杂述谓结构的两种语序分别是‘起来+VP’和‘VP+起来’”。他认为“起来+VP”要早于“VP+起来”,而严格意义上的“VP+起去”也是比“起去+VP”要晚。

“起去”语法化进程的滞后性使方言里“起去”更倾向选择连动结构“起去+VP”呈现。“V+起去”则多表达基本趋向意义,对V有一定的语义限制。邢福义(2002)列举的“V起去”中“V”,一般是有[+具体空间位移]语义特征的动作动词,如“爬、飞、带、挂、跳、走、拿”等。且往往会在“V+起去”后再跟VP结构,构成连动结构“VP1+起去+VP2”。从这些结构形式来看,不仅仅普通话、北京话等大部分方言里,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与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相配套的“起去”已遭废弃,恐怕在有“V起去”用法的成都话、湖南话等方言里,相关的“起去”也已消隐,逐渐退出人们的话语系统。

二、“V起去”结构形式的杂糅

“起去”与动词V选择共现时,结构形式杂糅。如前文所述,各地方言里“V+起去”不一定是动词后跟复合趋向补语“起去”。在成都话、长沙话等方言里,它也可能是“V起+去”短语结构或“V+(起)+去”结构。其中“起”充当助词成分或趋向补语标记。而“VP1+起去+VP2”的结构层次也可能会有不同情况。它可能是“[VP1+起去]+VP2”或者“[VP1+起]+去+VP2”。(详见李先耕,2003)

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现代汉语里复合趋向补语“起去”已基本废弃,这不仅是因为它在方言里使用频率不高,更因其义项上保留的多是趋向意义,标志着语法化进度的虚化引申义基本没有。部分方言(长沙话、厦门话)里即便有,也受到句法、语义、音节韵律等限制。

结构形式上,“起去”离散形式的空缺也表明这一点。“起去”的“状态评价”引申义的相对缺省,使之缺乏分离式。现代汉语里意义越虚,语序越固定。动后复合趋向补语“趋1来/去”与宾语共现时,若表达状态义时往往限于“趋1来/去”的离散形式,如“阴下脸来”“做起事来”等。[3]可见,方言里“起去”套用王灿龙(2004)的论述来说,就是“走上了语法化的道路,但这一过程未完成或停滞了”。

各地方言“起去”的存废情况如表一所示:

(表一)

img20

(“+”表示有这用法,“-”表示没有,“〇”表示较少运用或用法有一定限制,空格表示不能确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