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通发展概述

交通发展概述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 交通发展概述第一节 古代交通我国道路的发展远自上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舟车,开创了我国道路交通新纪元。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建立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隋唐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更成为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约80000公里。

第一章 交通发展概述

第一节 古代交通

我国道路的发展远自上古时代,轩辕黄帝制造舟车,开创了我国道路交通新纪元。到周朝,道路更加发达,“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并且在交通管理和养护上也颇有成就。如《周礼》中规定:“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意思是说雨后整修道路,枯水季节修理桥梁。在交通法规上规定要求“少避长、轻避重、上避下”,即行人走路要礼让,年少的人要让年老的人,轻车要让重车,上坡车辆要让下坡车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和便利商贾,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据《汉书》中记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滨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唐代,国家强盛,疆土辽阔,道路发展规模达到驿道5万里,每30里设一驿站。到元代,驿制盛行。清代,交通运输工具更加完备,主要以畜力为主,清末出现人力车

我国交通发展历史久远。从远古蛮荒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路造船了。经过历代的开拓和扩展,中国的道路逐渐完备,并形成了由陆路、水路和海路组成的交通网络。古代道路多是统治者因政治、经济、游玩和军事的需要而下令修建的,如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道路是为通行战车而修筑的。秦代以后,历代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多以都城为中心修筑通往全国的交通干道。后来,为了方便各地物资的交流,城市之间也开辟了很多宽阔的大路。

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修筑和保养道路的技术。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他们已经懂得夯土筑路和以石灰巩固土壤的技术。在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学者发现了路面之下有特制的排水管道遗迹。秦始皇修筑驰道时要求路基要高出两侧地面,以便利排水。这些技术都远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

周武王时的“周道”和东周各国修筑的栈道,表明了先秦时期的陆上交通已初具规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把过去杂乱的交通路线,加以整修和连接,建立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汉代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罗马、埃及、阿拉伯和印度等国,从此都与我国有了密切的交往。

秦朝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隋唐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更成为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宋元时期,陆路的发展迈向新的阶段,城市撤去坊墙,改为街巷制,交通大为便利。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元明时期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并综合拓展汉唐以来的陆路交通线,道路系统比隋唐时代的更具规模,效率亦更高。

继承元代的基础,明清政府多次整顿道路系统,把驿路分为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三个等级,以应各地官民所需。“官马大路”又分为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公里。

第二节 现代交通

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前(1912—1949年)我国的道路发展可细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公里。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公里。

第二阶段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是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公里。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公里

第四阶段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约80000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道路发展迅速,可细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恢复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 6万公里,有路面里程达5. 5万公里。

第二阶段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 4万公里和12. 1万公里。桥梁达3. 5万座、55. 1万延米。

第三阶段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是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的阶段。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 4万公里,有路面里程达30. 5万公里,桥梁达10. 4万座、156. 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18万公里。

第四阶段是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公路建设仍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公里。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 3万公里,有路面里程达57. 9万公里,桥梁达11. 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25. 4万公里。

第五阶段是经济建设时期(1977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交通事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日益为各方面所认识和所接受,在公路建设方面主要表现在:公路里程增加,公路等级提高;公路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公路养护管理有了新的进展。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45. 70万公里,等级公路里程228. 29万公里,其中二级及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35. 33万公里,有铺装路面和简易铺装路面公路里程152. 51万公里。

自测题

1.中国古代修筑道路的目的和用途是什么?

2.简述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道路修筑的情况。

3.简述新中国建国后道路发展的阶段和建设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