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奏的概念

节奏的概念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节奏的概念对于节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这无疑是表达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节奏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单调节奏的朗读,像老和尚念经,会使听者厌倦。怎样表述节奏的概念才会更确切些呢?

第一节 节奏的概念

对于节奏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们打算首先澄清对节奏的认识,然后再进一步讨论什么是节奏的问题。

有人说,节奏就是速度。所谓速度,在有声语言中属于音长的问题,也有停顿数目多少和停顿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无疑是表达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形成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以速度代替节奏,甚至等同于节奏,却是片面的。因为节奏还会有其他重要内容,不只是速度。有人举例说,读“大象”时就慢,读“猴子”时就快,这两个词的节奏就有了区别。我们认为这个说法不够确切。很明显,在朗读这两个词时,那区别还表现在声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上,而且是属于语气的范畴。把语气说成节奏,不但看窄了节奏本身,也抹杀了语气的存在意义。既然如此,只说“句子的节奏”、“文章的节奏”就可以了,这样简化术语、统一概念,不是更好吗?为什么还要有“语气”、“语调”、“语势”等多种概念的区分和使用呢?何况,“大象”和“猴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达,在句子中会有不同位置,还要受具体思想感情支配呢!在理论上,概念的模糊、术语的乱用,只能导致实践上的无所适从,不知所终。

有人说,节奏就是抑扬。所谓抑扬,在有声语言中属于音高的问题,同速度一样,也只是节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以部分代整体。

有人说,节奏是一连串的声音,具有一定的高低和时间的间歇。这个说法,涉及了音高、音长、停顿,用“一定的”加以限制,好像是全面了。我们觉得,这个说法仍嫌不足,还是没有解决节奏构成的实质问题。

那么,节奏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必须对它做一全面的探索。

第一,节奏的成因,在于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没有运动着的思想感情,不可能产生有声语言的节奏。“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1]“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道出了节奏的重要根据。《文心雕龙》中有关的论述还有很值得我们重视的。“气由感动,声随气发,盈亏消长,莫知其极。形既有万品之繁,斯感有万端之异。感有万端之异,斯音有万态之殊。”[2]更明确地指出了“万品之繁”、“万端之异”同“万态之殊”的联系。节奏失去了这个根本,形同槁木,虽有曲折,却无生命。我们不认为那种单纯追求声音大起大伏而没有感情的朗读叫做“有节奏变化”,就是这个原因。

第二,节奏的声音形式:“音有万态之殊”,只说明了声音形式的多样性,没有解决节奏的质的规定性。曹丕《典论·论文》里“节奏同检”的意思,指音调缓急的度数为节,更端为奏,法度为检,也不是十分准确,不过可借以发挥,纳入朗读的轨道。郭沫若论节奏的文章中涉及节奏声音形式的有好几处,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例如,他把音响的节奏分为两大类,即沉静的节奏和鼓舞的节奏。他指出:“……先扬后抑的节奏,便沉静我们。先抑后扬的节奏便鼓舞我们。这是一定的公例。”[3]他以钟声和涛声、泰戈尔的诗和惠特曼的诗为例加以说明。

那么,怎样的声音形式才会造成节奏,并给人以节奏感呢?

火车在铁轨上行进,发出了连续的“咣img41、咣img42”的声音;瀑布从山顶上倾泻,发出了连续的“哗啦、哗啦”的声音……这是单调的节奏。单调节奏的朗读,像老和尚念经,会使听者厌倦。歌曲、器乐、戏剧……声音不但悦耳,而且动人,这是优美的节奏。优美的节奏在朗读中运用,给人以美感享受,这正是我们应该努力达到的最佳境界。

优美的节奏在朗读中的具体表现到底包含着哪些基本方面呢?怎样表述节奏的概念才会更确切些呢?

一是,节奏必须包含抑扬顿挫。不仅有高低变化,还要有停连、转换的变化。

二是,节奏必须包含轻重缓急。不仅有声音的力度,还要有声音的速度,更要有力度、速度的承续、主从、分合与对比。

三是,节奏必须包含声音行进、语言流动中的回环往复的特点。这恰是节奏的核心,体现了节奏的质的规定性。节奏犹如群山的绵延起伏,江河的浪涌波翻,没有峰谷的循环、交替,没有前后的序列、呼应,就谈不到节奏。单调的节奏也是这样,火车的一声“咣img43”,瀑布的一声“哗啦”,形不成节奏。有时听其一声,便能判断,那是被经验、联想补足了之后才形成的。朗读的节奏,是作品的多语句、多层次的推进形成的。

在朗读中,如何表现出回环往复呢?简单说,是作品语句、小层次、段落、层次、部分在语流中呈现的相似语势、相似语气和相似转换造成了回环往复的形态。相似语势、相似语气,是指语势类别、语气色彩和语气分量的相近似,不是句句相似,而是重点句的相似,非重点句可以不同甚至相反。相似转换,是指语句之间、小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层次之间或部分之间,有某些大体差不多的转换,像扬转抑、抑转扬、快转慢、慢转快等,像明转暗、暗转明、实转虚、虚转实等,像突转、渐转、大转、小转等。这也不是说处处相似,也要根据具体文势,但总会有相似转换的回环往复。这样,既保证了朗读中时时处处有变化,又会有某种相似态势的回环往复的呈现。

第三,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是节奏的基本要求。只有局部的节奏感,就会失于零乱、限于枝枝节节。节奏首先注意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因此,节奏是整体性、全局性的表现,被目的、主题所统率,被愿望、基调所制约。只有立足于全篇,朗读中那高低、强弱、快慢、顿挫、转换等,才能够处于相互映照、前后对比的整体配置中,不致南辕北辙或散落流失。哪一处(层、段、小层次)要扬,是稍扬还是更扬,哪一处要抑,是稍抑还是再抑,诸如此类,不可不思,不可不辨。于是,无动于衷的平板,心猿意马的紊乱,情不自禁的僵持,随心所欲的做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并被整体配置引渡到神与貌合的和谐运动中去。

第四,全篇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要求峰谷相间、前后呼应,不论全篇作品有多少层,多少段,至少要有一波峰、一波谷,多则不限。波峰波谷虽然是由一个个语势承续而成,却远比语势的峰谷来得宏观。所谓“起伏跌宕”、“纵横捭阖”、“气势磅礴”、“一气呵成”等,就包括着整体节奏感。至于峰谷数量、结构样式,因作品的起承转合不同和文势不同而显出差异。这个问题,正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朗读中节奏的概念呢:由一定的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朗读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就是节奏。

在节奏的概念上,有的主张分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认为“动于衷”的起伏是内部节奏,“形于外”的节奏变化是外部节奏。之所以这样区分,是为了明确内外节奏统一与不统一两种情况。从朗读的角度看,没有必要进行这种区分。因为,任何时候、任何作品中,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和有声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都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应该有背离的情况。就说内心紧张而故作镇静的朗读吧,如果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中只表现出镇静,不能流露出控制着的紧张,使听者感觉不到是故作镇静,那么,这种朗读是不高明的。因此,所谓内外部节奏的不统一,恰恰应该是回环往复声音形式的和谐统一的表现,而不应该是表里不一、情声相悖。我们在朗读中,只应着意把握贴切和谐,不必注重内部节奏、外部节奏的区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