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朗读的目的

朗读的目的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朗读的目的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目的是朗读的第一要素和核心。作品的文字语言是有目的的,朗读的有声语言也毫无例外地有其鲜明的目的。但是,朗读作品,由于有文字依据,容易只顾把文字变为声音,而忽视以至丧失其目的。而没有目的的朗读,显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朗读的目的如果不能凭借有声语言加以实现,那就与无目的相同;而只有与朗读内容相结合的目的,才有现实的意义。

第五章 朗读的目的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目的是朗读的第一要素和核心。

我们说的朗读目的,是指我们为什么要朗读这样内容、这样主题的这个作品,因此,它总是从具体作品中开掘出来的,与精细地分析、深刻地感受具体作品密不可分。在这方面切忌公式化和概念化。公式化和概念化是开掘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歧路,虽省力,但却无效,甚至造成刻板和糊涂。

◎明确目的

◎实现目的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当然是服从于、服务于一定目的的。没有目的的语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会使听者如坠云雾中。作品的文字语言是有目的的,朗读的有声语言也毫无例外地有其鲜明的目的。

但是,朗读作品,由于有文字依据,容易只顾把文字变为声音,而忽视以至丧失其目的。而没有目的的朗读,显然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对于目的的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对我们的理解更有帮助,他说:“演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舞台上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他的理想、痛苦和喜悦。我们就把这个目标——这个吸引着一切任务,激发演员——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自我感觉诸元素的创作意向的基本的、主要的、无所不包的目标叫做:作家的作品的最高任务。”[1]他所谓的最高任务,就是我们所说的目的。这比亚里士多德的“在一切事物中,目的是最关重要的”[2]不是更能给我们以启发吗?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目的是朗读的第一要素和核心。

我们说的朗读目的,是指我们为什么要朗读这样内容、这样主题的这个作品,因此,它总是从具体作品中开掘出来的,与精细地分析、深刻地感受具体作品密不可分。在这方面,切忌公式化和概念化。公式化和概念化是开掘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歧路,虽省力,但却无效,甚至造成刻板和糊涂。

目的的本质和力量,只是在于它要求并能够否定自己的主观性,使自身的观念性与客观实在相结合,并立即转为客观实在性。朗读的目的如果不能凭借有声语言加以实现,那就与无目的相同;而只有与朗读内容相结合的目的,才有现实的意义。否则,偏离或背离目的的主观随意性、盲目性就会跑出来作祟。

许多人把朗读看做只是见字出声,顶多是边读边体会的过程,满足于读,忽略读前的分析。囿于自我咀嚼,那不过是文字作品的社会效果,说不上是朗读的社会功能的发挥。

我们特别强调对朗读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必须学会分析作品,学会分析得正确、感受得切当,以便真正为朗读目的服务。

客观世界以其极大的丰富性给人们以取之不尽的营养。作为观念形态的作品,受时代、社会、阶级、个人的局限,历来显得狭小单薄。伟大作家、语言大师的鸿篇巨制,在历史的长河中也不过是九牛一毛。不过,形象大于思想,思想广于形象,一滴水可以反映阳光,一篇好作品也可以反映漫长岁月、广阔寰宇中的一阵风雨、一朵浪花。我们的分析,一定要从字里行间见其形、听其声,进而看到其中显示出来的那个时代,并在我们的脑海里,让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织出历史长卷中多彩的画面。这是多么复杂而独特的再创作啊!那简单的公式和空洞的概念不是应该摒弃吗?

读者不是旁观者,不能冷漠地、客观地注释词语、翻译文章,也不能只是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地训诂。朗读者必须积极地、热忱地分析作品,必须有动于衷地、倾注身心地体味作品。一个字、一个词,在朗读者的心目中,不应该仅仅是白纸黑字、抽象的概念,而应该同时又是有生命的客体,有活力的形象。因此,感受就成为分析作品时的重要契机。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正是摒弃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分析作品的法宝。那种重分析、轻感受,只分析、无感受的方法,都无助于达到朗读的目的。过去的朗读,迟迟不能有所进展,无法有所突破,不能不说是缺乏感受的缘故。

朗读者分析将要朗读的作品,应该包括两大步骤。这两大步骤虽然是起码的要求,但至关重要。坚实地走好这两步,是朗读好作品的基础,是再创作的依据,表面看来好像简单,实际上,并不是很容易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