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时记忆的问题

长时记忆的问题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长时记忆的问题不论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还是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构,二者都涉及长时记忆的问题,因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仅仅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记忆结构,而且是记忆活动的三个不同的连续阶段。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存储可能是情景性的,也可能是语义性的。

三、长时记忆的问题

不论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还是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构,二者都涉及长时记忆的问题,因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都离不开记忆的参与。长时记忆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构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它把人的心理活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联成一个整体,使人的心理发展、知识积累和人格形成得以实现。人通过知觉从外界获得信息,并在记忆中储存下来。但是在记忆结构的问题上,自从19世纪末叶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开创记忆研究以来,一直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多存储理论和加工水平理论。

多存储理论或两种记忆理论认为,记忆是由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几个结构组成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其工作原理是这样的:(1)外界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引起感觉象的产生。在刺激的作用停止之后,感觉象可以维持极短的片刻,出现感觉滞留的心理现象,即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保持的信息是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的,也就是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储存的。尽管它的作用时间十分短暂,但它可以储存丰富的信息,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提供了材料和时间,是整个记忆系统不可缺少的起始阶段。(2)感觉记忆的一些信息瞬间消失,而另一些信息可能以编码的形式进入短时记忆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作为一个工作系统,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充当感觉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二是充当感觉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加工器。(3)这样,感觉记忆的信息得到短时记忆的保持,并借助复述的作用而进入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一个可以容纳大量材料的信息库,所储存的信息具有相对的永久性,但可能因为消退、干扰或强度减少而不能提取。

与多存储理论的观点不同,加工水平理论主张人的记忆系统是一个单一结构。这个单一记忆有不同的加工水平和与之相应的不同加工效果。作用于人的外界刺激信息经历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加工处理,包括从表浅的、直接的感觉分析,到较深的、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在人的记忆系统里得到不同效果的记忆。受到深层的加工、参与精细的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会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可持续较长时间的记忆;只受到表浅加工的信息则产生比较弱的记忆痕迹,保持比较短的记忆时间。刺激信息的加工深度依赖于诸如刺激的性质、加工的时间、加工的任务等因素。一般说来,言语性质的刺激要比其他感觉刺激更易得到深层的加工,长时间的加工可使刺激的加工程度更深,语义的任务要比语音的任务容易使得信息加工达到更深的水平。信息加工的程度越深,就包含越多的认知加工和语义加工。一个词得到识别之后,可以与其他词建立联想,与有关的表象和事件建立联系。

加工水平理论不认为简单的复述能够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或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他们从加工深度出发,把复述分为简单的保持性复述和精细的深层复述,认为后者是对信息的深层加工处理,才能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现在多数心理学家也认为,信息不是靠机械地默默复诵识记项目这样简单的复述转入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要经过材料的分析组织,与其他信息的联系,在更深的层次上得到加工才能转入长时记忆。另外,加工水平理论认为,记忆的效果不仅依赖项目本身的加工处理,而且依赖项目上下文的加工。他们把项目与上下文的加工一致性引入记忆研究。上下文越丰富,项目加工也越精细,越不容易与其他项目混淆。没有上下文,即使涉及项目的意义,记忆效果也不会提高。

加工水平理论以信息加工深度概念为核心,从信息加工处理的操作角度来分析记忆,用不同的加工水平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与多存储理论不同的观点。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多存储理论的记忆结构,就会发现三个记忆结构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信息加工程度的差异。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不仅仅是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记忆结构,而且是记忆活动的三个不同的连续阶段。每两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信息加工程度的差异。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感觉记忆的信息只有被个体“注意”才能进入短时记忆,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短时记忆的信息一般要经过“复述”的强化作用才能进入长时记忆,而得到长久的存储。谁能否认“注意”对信息的加工程度要比“感觉”的加工程度深?谁又能否认“复述”过程就是对刺激信息的强化?从感觉记忆到短时记忆,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信息难道不是依次得到更深程度的加工处理?所以,不论是根据加工水平理论,还是根据多存储理论,我们都可以得出结论:人的记忆活动是一个有着不同阶段,不同加工深度的信息组织与存储的心理过程。

不仅记忆的整个过程存在信息加工深度的差异,而且长时记忆本身也存在信息加工深度的差异。长时记忆的一部分信息可能作为个体知识结构的构成部分被保持在意识层面的记忆之中,而另一部分信息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内化,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成为个体人格的结构成分。如果长时记忆内部没有信息加工深度的差异,也就无法解释人格结构的一些成分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环境刺激这一人格理论的观点。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定义,长时记忆指的是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甚至终身的记忆。它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信息库,其中的信息是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与经验的系统。这一知识与经验的系统为个体的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它使人能够对新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便更好地识记和存储,也使人能够迅速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外界事物作为刺激信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进入了记忆系统,再经过短时记忆的复述加工(尤其是精细的深层复述)而存入长时记忆。信息在长时记忆得到两种编码系统的处理——语义编码系统和表象编码系统。语义编码系统专门处理语言性的信息;而表象编码系统专门处理非语言性的客体和事件的知觉信息。语义编码系统主要通过语义代码来对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而表象编码系统则通过表象代码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存储可能是情景性的,也可能是语义性的。认知心理学把前者叫做情景记忆,把后者叫做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存储的是个体在特定时间所经历的情景或事件,它包含与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相关联的个人经验。与情景记忆不同,语义记忆是对语词的意义、语法规则、物理定律、数学公式以及各种科学概念等抽象事物的记忆。它按照客观事物的类别或属性,概括地对信息进行编码组织,所涉及的是个体对于世界的一般知识。因此,语义记忆存储的信息不依赖个体所处的某一特定时间或特定地点。

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存储不仅可能是情景性的或语义性的,也可能是陈述性的或程序性的。陈述性记忆涉及的信息是关于“什么”的知识。它是对有关事实或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和言语传授来实现。程序性记忆涉及的信息是关于事实怎样发生、事情如何做的知识。它主要包括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记忆,通常不能运用语言给予清晰的描述,需要经过多次尝试或练习才能逐渐获得。另外,陈述性记忆存储的知识是灵活的,能够比较容易地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运用于新的信息或新的场合;而程序性记忆存储的知识则比较固定,依赖于个体原来的学习或经验情景。

长时记忆的发生可能是个体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个体无意识的。个体有意识的长时记忆与外显学习模式有关,它产生于个体有意识地完成学习任务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个体无意识的长时记忆与内隐学习模式有关,它发生于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客观外界信息的刺激,并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把有意识的长时记忆叫做外显记忆,把无意识的长时记忆叫做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之间不仅在信息的输入和存储方面存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就是在信息的回忆,即对信息的检索与提取方面也存在着有意识与无意识的区别。外显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有意识进行的。个体主动地运用记忆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自己记忆活动的过程。内隐记忆对信息的检索和提取是无意识进行的。个体对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受到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影响,而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知识或经验,也没有对它们进行有意识的检索和提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隐记忆的内容会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影响其心理活动和社会行为。

长时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长时记忆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质和量两个方面。在质的方面,由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不同,加工处理知识经验的方式也不同,每个人存储的信息就会与他人不同。在量的方面,存储信息的数量可能随着时间而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然而由于记忆主体的经历增加和主观努力,存储信息的数量也可能逐渐上升。另外,长时记忆的动态性还表现在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需要不断地重整与建构。随着新信息的不断输入,原有的记忆系统得到重整,新的记忆系统得以建构。可以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长时记忆系统不断重整与建构的过程。正是长时记忆的动态性给予了个体人格发展和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力量源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