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议论的方法

议论的方法

时间:2022-04-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议论的方法议论的具体方法有许多,其实质在于把握并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演绎法演绎法是以人们公认的原理作为依据来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论点的论证方法。从驳论的角度来看,要驳倒对方论点,关键在于揭示对方论点的虚假。

第二节 议论的方法

议论的具体方法有许多,其实质在于把握并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

立论,就是运用确凿的事实或充分的事理从正面来证明观点的正确性。驳论,是论证对方论点的荒谬性,从反面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一、立论的方法

(一)归纳法

归纳法是通过分析、综合若干事实材料,概括它们的共同属性,从而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结论的论证方法。归纳法的逻辑推理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它反映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即由许多个别性判断,经过综合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例如:18世纪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关于热和冷的原因之探索》中推导出“运动产生热”的结论,就是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他提出了三个“个别”的事实现象:一是磨擦冻僵的手,手就会暖和;二是敲打石块,石块就产生热和光;三是锤打铁块,铁块也同样发热。由这三个特殊性的前提,罗蒙诺索夫推出了“运动产生热”这一普遍性的规律。

(二)演绎法

演绎法是以人们公认的原理作为依据来论证个别事物,从而推导出论点的论证方法。从逻辑推理形式上说,演绎法用的是由一般到个别,这和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恰恰相反,但它同样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同样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常采用下面的推理形式:

img2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这段论证就用了演绎法。大前提是“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提出一般原理;小前提是“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指出个别对象;推演出“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一论点。

(三)因果

因果法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原因推导出结果,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是由结果追溯到原因,即以结果为论据证明原因;三是由一种结果推导出另一种结果。不论哪种,都要阐述清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邵燕祥《主义与精神》:

以为空洞的精神说教能化为精神凝聚力或者其他精神力量,也是一厢情愿;因为所谓“精神变物质”,不但要有一定的条件,且要看那是什么精神,那精神有没有物质基础,是否来自过去的社会实践并经得起当年实践的检验。光是喊这“精神”那“精神”,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终于好精神即正气不见发扬,坏精神即邪气占了上风,此中消息,倒是该反省一下的。

上文“所谓‘精神变物质’,不但要有一定的条件,且要看那是什么精神,那精神有没有物质基础,是否来自过去的社会实践并经得起当年实践的检验”是因,是论据。“以为空洞的精神说教能化为精神凝聚力或者其他精神力量,也是一厢情愿”是果,是论点,即空洞的精神说教因为没有一定条件及物质基础,所以不能化为精神凝聚力或其他精神力量。这是用因证果。

(四)类比法

类比法是用已知的事物或事理推导出另一类似的事物或事理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形式,其论证过程就是用含意明确的已知事物与相似的未知事物进行比较,从而推出新的结论。

类比法的运用,始终伴随着具体事物,具有形象具体、内容生动的特点,易于论点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

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不过我并非要大家不看批评,不过说看了之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

鲁迅通过人们熟知的一个印度的故事,和中国的批评文字进行类比论证,从而告诉大家读书应该独立思考,要有主见,不能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五)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两种事物或者两种情况加以对照、比较,突出它们的差异点,从中引出结论的一种论证方法。例如,鲁迅的《华盖集·战士和苍蝇》: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它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通过有缺点的战士和完美的苍蝇的对比。表达了“战士终竟是战士”的观点,以突出战士才是真正的英雄。

对比法可以纵向对比,也可以横向对比;可以整体对比,也可以局部对比。通过对比可把事物的性质区别得十分明显,一目了然,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驳论的方法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的观点和主张,证明其不能成立,从而证明自己观点和主张正确的反驳方法。它以破为主,立在其中,在驳倒对方的同时还必须确立自己的论点,只是不像立论那样对论点做正面阐述和论证。从驳论的角度来看,要驳倒对方论点,关键在于揭示对方论点的虚假。驳论总的来说是驳倒对方论点,但具体反驳时除直接反驳论点外,还可以反驳论据或论证。

(一)反驳论点

就是用事实和道理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在驳论过程中,论点被驳倒后,整个立论就站不住脚了。反驳论点有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两种形式。

直接反驳就是直截了当地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间接反驳就是从侧面或反面来驳斥对方,从而确定对方论点的错误。具体又分为反证法和归谬法两种。

1.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通过证明论点的矛盾判断(即反论点)的假,从而确认论点的真,即从反面证明与自己论点相反的论点的荒谬,从而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反证法的证明过程是:

(1)求证:p

(2)设:非p

(3)证:如果非p,则q

(4)非q

(5)所以,并非(非p)

(6)所以,p。

例如证明“语言的声音和它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一论点,可以这样论证:“声音和词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并非某一个声音必然表示某一个对象。声音和事物的结合假如有什么必然联系,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表示同一事物的词的声音就应当是相同的。既然世界上表示同一事物的词的声音各有不同,可见语言的声音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

这一段论述的反证过程分析如下:

论点:语言的声音和所表示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开头提出,最后又做归结)。

反论点:声音和事物的结合有必然联系。假设反论点为真,然后进行推导:“声音和事物的结合假如有什么必然联系,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表示同一事物的词的声音就应当是相同的”,显然不能成立;“世界上表示同一事物的词的声音各有不同”,从而证明反论点“声音和事物的结合有必然联系”是假的,故原论点是真的。需要注意的是,反证法是通过先论证反论点假,然后由假推真,确定原论点真。因此,反论点与原论点必须是矛盾关系,不能是反对关系。

反证法使用得当,可使论证活泼机智、幽默风趣。相反,如果运用不当,使反证离开了事实,导致推理循环,结论则不可靠。

2.归谬法

归谬法先假定对方论点正确,然后对其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从而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谬误的一种推理方法。这是一种“设假为真”,以结论驳倒前提的方法。好处是行文幽默,泼辣犀利,具有嘲讽的效果和令人神往的逻辑力量,能机智地使对方自相矛盾,束手就擒。这种反驳的过程是:

(1)反驳:p

(2)设:p真

(3)证:如果p真,则q

(4)非q

(5)所以:并非p真

(6)所以,p假。

做医生的有秘方,做厨子的有秘方,开点心铺子的有秘方……但是,作文却好像偏偏并无秘诀,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

为了反驳“作文有秘诀”的论点,鲁迅反驳:“假使有,每个作家一定是传给子孙的了,然而祖传的作家很少见。”这就是运用了归谬法的反驳方法。使用归谬法,要注意“引申”合乎逻辑,“归谬”符合事理,而且引申出来的结论,既要极端荒谬,又能击中对方的论点。

(二)反驳论据

反驳论据是通过论证某种论据的虚假来达到反驳其论点的目的,也叫“釜底抽薪法”。论据是支撑论点的基础,如果论据不成立,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1917年3月,在袁世凯提出祭孔的时候,康有为致电黎元洪、段祺瑞,提出祭孔要行跪拜礼,“立饬各省祀孔子仍行跪拜礼,以免大教随人反复同于儿戏,中国幸甚”。理由是“万国礼教主无不跪。中国民不拜天,又不拜孔子,留此膝何为?”针对康老先生的奇谈怪论,鲁迅先生于1925年发表了杂文《忽然想到》:

康圣人主张跪拜,认为“否则要此膝何用”。走时腿的动作,固然不易看得分明,但忘记了坐在椅上时候的膝的曲直,则不可谓非圣人之疏于格物也。身中间脖颈最细,古人则于此斫之,臀肉最肥,人则于此打之,其格物都比康圣人精到,后人之爱不忍拜,实非无因。所以僻县尚打小板可,去年北京戒严时亦尝恢复杀头,虽延国粹于一脉乎,而亦不可谓非天下之奇事之三也。

鲁迅在这段话里用事实驳斥了康有为的论据,指出人的膝盖是为方便坐和行的,并不是为下跪用的。

当然,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只能说明对方所提出的论据缺乏根据,得不到事实的证明,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对方的论点一定是错的。如果要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性,在驳倒对方的论据后,还应再提出新的论据,直接把对方的论点驳倒。

(三)反驳论证

反驳论证,通过揭示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关系上的矛盾来证明其论点的不能成立,也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论证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如果论证出了问题,不论论据多么典型充分,也起不到支持论点的作用。如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胖子的这种论证,即循环论证,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反驳论证有多种形式:可以证明对方论据和论点的不统一;可以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前后矛盾;还可以揭穿对方在论证过程中偷换论点或概念。

【思考与练习】

一、广告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对少年儿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请你就广告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能运用立论或驳论的某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二、许地山的《面具》以对照的手法写出人的不断变化的面具。请你仍以《面具》为题,更换角度,写一篇杂文。

面 具

人面原不如那纸制的面具哟!你看那红的、黑的、白的、青的、嬉笑的、悲哀的、目眦怒得欲裂的面容,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嫌弃,它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的,白的还是白的,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的。

人面呢?颜色比那纸制的小玩意儿好且活动,带着生气。可是,你褒奖他的时候,他虽是高兴,脸上却装出很不愿意的样子;你指责他的时候,他虽是懊恼,脸上偏要显出勇于纳言的颜色。

人面到底靠不住呀!我们学面具,但不要戴,因为面具后头应当让它空着才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