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模式初探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国家概况》应该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谈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正符合交际法的教学理念。

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英语国家概况》教学模式初探

慎丹丹

作者简介:慎丹丹,助教,上海商学院外语学院

     通讯地址:上海奉浦大道123号200234

     TEL:13764399520

     E-mail:dannydandan630@yahoo.com.cn

(上海商学院 200234 中国上海)

摘 要:本文借阐述《英语国家概况》作为语言文化课程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开设选修课的必要性,主要结合实例探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与传统模式比较,它以交际法原则为基础,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文化素养。

关键词:文化背景,多媒体技术,交际法

一、课程设置必要性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要求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在了解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文化意识。正如朱永涛先生所说:“英语教学必须实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紧密相结合的原则。”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果脱离了文化背景,那就成了学习“dead language”,而这样的学习结果通常是高成本、高耗能、低效率。即使靠题海战术赢得四六级考试,然而语言的应用能力却往往差强人意。

《英语国家概况》应该作为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课。1989的教学大纲就明确指出“必须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打好文化基础”。学好文化背景、提高文化素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然而恰恰这一点被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忽略了。在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有背景知识介绍,可由于有限的时间和庞杂的学习内容,学生往往对此不予重视,导致大学英语的学习停滞在扩充单词、复习语法的层面上。而2004年试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已经明确指出“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1)要想突破“纯语言”教与学,就必须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及其文化素养。笔者认为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一门《英语国家概况》选修课非常必要,而对这些国家的地理情况、历史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向外语学习对象作大概的介绍,从而使学生体验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关系,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自觉性。

认识该文化背景课程的重要性之后,最关键也最棘手的便是,面对语言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如何传递如此庞大的信息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历谈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的教学模式。

二、多媒体技术与交际法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还提到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该门课程内容多、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简化一般,将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授课方式转变为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模式。通过电脑不仅可以将网上搜索到的补充资料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还可以图文并茂、视听兼备的生动画面展示给他们,这样教学效果肯定明显。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正符合交际法的教学理念。

所谓的交际法教学是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为心理学基础的。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传统语言教学相比,交际法比较强调语言的应用,倡导变更学生被动吸收知识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而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文化背景课,为适应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的较高和更高要求提供了平台。因此该文化背景课的教学应以一个具备良好语言基础的学生群体为起点(故以选修为宜),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可以进行类似“realia teaching”的实观教学活动,在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为其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和文化知识,从而多方面、多途径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质。

多媒体技术中,除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音像制品外,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可以参照教材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结构,使其适应不同群体的学习需要。

比如,针对财经类学生可以将英语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当代经济现象给予重点介绍,面向法政类学生就要突出英美国家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内容,将议会与中国人大进行比较,多党或两党轮流执政的利弊等等。至于有些让中国学生较难理解的宗教冲突,也可以避开书本的繁杂术语而选择一篇有关中东战争或恐怖袭击的时事新闻来读一读,以此为基点来介绍其发生的国际时事背景。

三、基于多媒体教学实例

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数项实例,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地史与故事

《英语国家概况》很大部分涉及国家的地理和历史,然而书本上详细的地理介绍,纷繁的年代、人物及事迹很容易混淆,且孤立地记忆数字、人名让人觉得乏味。何不将这些重要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事件转述成生动的故事?这就需要教师寻找资料把看似独立的事件联系到一起,互相发生因果关系。在谈及古代英国受侵略史的同时可以介绍当时欧洲国家如古罗马、法国、北欧各国与英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历史上的亚瑟王、圆桌和他的武士们;从查尔斯一世、二世到詹姆斯二世及他的女婿与英国议会之间的故事;“勇敢的心”之主角华莱士带领苏格兰人民抗击英军的传说等等;至于宗教纷争更可以谈谈耶路撒冷“圣地”为何由三大教派争夺。在讲授的同时可以用PPT课件将主线展现给学生,辅以图片和阅读材料,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2.政治与漫画

谈到政治,很少有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与自己很远。但有关核心的内容例如选举制度,立法、司法、执法职能有必要介绍以外还要比较君主立宪和总统制的区别等等。为了使学生产生兴趣何不尝试一下媒体常利用的讽刺手段,让他们笑后有所感有所思?

img18

比如提及美国的总统选举,两党相争,下面这副漫画可谓惟妙惟肖。

通过它,学生立刻明白什么是“驴象之争”了。还有教师也可以自制一些简单的漫画幻灯片便会更形象地展示政治的真相。

3.文学与影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而文学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语言始终与文化背景相辅相成。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文学史和文学作品,在文字层面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欣赏能力,在应用层面可以熟悉异国文化、思维模式。教师借助PPT制作课件将文学发展史和流派以及国内外的文论研究现状根据需要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英美文学的最新走向。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真实生动地展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也开阔视野,可以结合英语俱乐部的活动,观看根据经典文学作品翻拍的原版电影。比如在介绍英国文学时沙翁作品可以由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或《哈姆雷特》等来直接展示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魅力;《雾都孤儿》恰如其分地体现了19世纪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主题。而在美国文学作品里,电影《飘》为了解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提供了里程碑式的意义;至于美国的黑人种族歧视问题,《汤姆叔叔的小屋》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在组织观看影片的活动中可以结合课前介绍、课后讨论两大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然后将其感性的学习升华到理性的思考中去。

4.教育与大学

在介绍英语国家的教育体制过程中可以强调中外的差异,以促使学生自主思考。通过比较公立学校与私人办学,学术性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未来办学的走向。除了讲述从pre-primary schooling到university的教育流程,笔者认为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在校大学生,有必要重点介绍一下外国几所著名的大学。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注入了较为先进的学习理念。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等。从它们的历史、校训及培养的人才的介绍可以带给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耶鲁大学的校训“Light and Truth”体现出法律的功用和教育的意义;MIT的“Mind and Hand”鲜活地刻画了著名理工大学的培育模式。

教育和文化相辅相成,通过探讨教育模式和理念可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针对国际化进程如何教育学生成为“国际公民”?中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其教育模式和理念自然较大地受到传统的约束,如何发展才可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些热点话题可以布置小组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参与思考和发言。

正因为大学的教育与学生紧密联系,因此在上好这一章节时,如能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大学的视听材料,了解英语国家的教育情况,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的。

5.文化与节日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大都与“洋节日”有关。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持续高热不退。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特点,在其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加以引导,从节日和活动出发,介绍节日的来源、活动、服装、装饰象征的意义,进而学习不同的宗教文化和习俗。何为莎士比亚笔下的“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圣诞树有何意义?Valentine's Day为什么翻译成情人节?有多少节日与西方的宗教信仰有联系?带着这些通俗的问题去解读西方节日、学习英美文化,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布置小组任务,让他们利用网络资源,组织材料,当众发言。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展示小组成果。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交际合作能力,也锻炼了英语应用能力。

四、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文化学习环境。传统的板书和纸制资料无法替代多媒体课件集图片和音像为一体的功能。在互动的教与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重略,而学生也能自主地参与知识的建构。但是由于文化背景课对于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且非英语专业学生构成的选修班级成员相对比较松散,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因素造成交际法教学一定程度的阻碍,如小组任务分工不明确,成果单一;语言表达不到位,信息量不足;视听活动造成消极的被动学习等等。这些现象不仅需要该课程设计的发展和改善,在大学英语其他课程的建设中也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其明确学习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使学生们在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争取全面跨越大学英语学习的“一般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曦颖,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模式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61—65

[2]刘乃美,张舍茹,对交际教学法的重新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32—33

[3]王秋琴,英美概况课程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5—97

[4]吴玉宁,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作用[J],大众科技,2005(3):55,59

[5]张慧荣,英美文学多维度文化导入教学范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44—47

[6]朱永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E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Davies,P&E.Pears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Kramsch,C.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注释】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