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连词的发展

连词的发展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连词的发展连词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甚至还可以连接句群和段落。而近古汉语中“以”的部分连词职能已经消失,如表示转折关系等。“或”的连词意义,虽然在上古汉语中已经萌芽,但真正被确认,还是汉代的事了。在连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复合连词,二是连词的搭配形式。古汉语常见的复合虚词,以副词和连词居多。

四、连词的发展

连词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甚至还可以连接句群和段落。很多连词由副词、介词发展而来,因此,它比副词、介词更虚,在句中只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作用,也不充当句子成分。

连词的意义虽然比介词更虚,但它的起源并不比介词晚。上古汉语中,经常介、连兼用。

还是从“以”说起。“以”的确是一个语法功能很广泛的词,它除了作动词、介词外,其连词的作用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以”在上古汉语中,就已经形成了连词的多种职能。

表示并列关系:

①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礼记)

②使民敬忠心劝,如之何?(论语·为政)

表示顺承关系:

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

②明法以绳天下。(盐铁论)

表示转折关系:

①君信蛮夷之诉以绝兄弟之国。(左传·昭公十三年)

②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

“以”在上古汉语中有诸多连词职能,在中古汉语逐渐弱化。而近古汉语中“以”的部分连词职能已经消失,如表示转折关系等。总体上“以”作为连词已不那么频繁。现代汉语中“以”已发展成为专用介词,介连兼类已经分化。“以”被偶尔用来作为连词,也只是古代汉语用法的残迹,例如“以待时机”、“城高以厚”、“地广以深”、“乐以忘忧”等。

“于”是古今汉语中的典型介词,但在上古汉语中“于”也兼作连词:

①告汝德之说与罚之行。(尚书)

意即告诉你施与恩惠的说法和实行惩罚的道理。

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尚书)

②意即不能谨慎与和洽,那可不要怨恨我。

不难看出,“于”作为连词的出现,不晚于介词职能,只是“于”的连词用法远远不及其介词用法那样广泛,而且在语言的演化中,它的连词用法完全消失了。

“与”是一个在上古汉语中就是介连兼用的词,它由动词虚化为介词、连词后,介连兼用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①晋苟急请以屈产之乖与重棘之壁假道于虞以伐虎。(左传·僖公三年)(连词)

②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战国策·秦策)(介词)

例①连词“与”前面没有任何附加成分;例②介词“与”后“知之者”、“不知者”是其宾语。

①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尚书)(连词)

②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连词“与”前面不带副词,如例①。介词“与”前面可以带上副词,如例②。

①今我战,又胜荆与郑。(国语·晋语)

②故之人与民偕乐。(孟子·梁惠王上)

连接的对象形成并列短语,介词引出对象形成介宾短语。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里。现代汉语里“与”同样介连兼用。

①与困难作斗争。(介词)

②一定要战胜困难与挫折。(连词)

①要能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连词)

②我曾与他商量过这件事。(介词)

①工业与农业都不可轻视。(连词)

②这样干无异于与虎谋皮。(介词)

古今汉语中,“与”无论作为连词还是介词,其意义近似于“和”,现代汉语中,“与”的连词职能大多被“和”替代,“与”多用于书面语中。

有一部分连词,是动词、副词和介词转化来的,它们的连词用法出现的比较晚。

“和”是现代汉语中使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连词,它就是由动词虚化为介词后,再虚化为连词的。动词“和”的最初意义是“伴和”,后由“拌和”引申出“连词”、“连带”义。例如:

①家人矜其小,以肉汁和饭饲之,恬不肯食。(南史·孝义列传)

句中的“和”为实义动词,义为“拌和”。

②蚁在其中,和窠而卖。(刘徇·岭表录异)

这句话中的“和”已经引申为“连同”、“连带”意义了。这是“和”虚化为介词的前提。“和”作为连词,就是在这种意义的基础上虚化而来的。“和”作为连词,在唐代已经出现,宋元时已广泛运用。

①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白居易诗)

②引水忽惊冰满涧,向田空见石和去。(卢纶诗)

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词)

④岂辨个是和非,不分个皂与白。(董解元西厢记)

“和”已经成为表示并列关系的主要连词。除了“和”之外,连词“同、共”都是由介词转化来的。

“或”是由副词转化来的连词。作为副词它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或交替发生,相当于“又、有时、有的时候”。如:

①既立之监,或佐之史。(诗经·小雅)

意即已经确立了监酒官,又以史官佐辅。

“或”的连词意义,虽然在上古汉语中已经萌芽,但真正被确认,还是汉代的事了。

①其神或岁不至,或岁数来。(史记·禅神记)

②其先知也,任术用数,或善商而巧意。(王充·论衡)

“或”作为选择连词,一直被沿袭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选择连词。

在连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复合连词,二是连词的搭配形式。

古汉语常见的复合虚词,以副词和连词居多。上古时期,开始形成的连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连词,比较集中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复音连词上古时也有,但不多,到近代汉语中多起来,并形成了复音连词多样化趋势。

常见的复音连词主要以下几种类型:

1.表示假设关系的复音连词:

①如或一言可采,此亦百荛狂夫之议也。(汉书)

此外,还有“假令”、“假设”、“假之”、“假如”、“借令”、“借使”、“借第令”、“如其”、“若苟”、“若令”、“设”、“使”、“向使”、“向令”等。

2.表示转折关系的复音连词

①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②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史记·三代世家)

例①表示反转,例②表示他转,同类的还有“乃若”、“乃至”、“乃如”、“若夫”等。

3.表示递进关系的复音连词

①养禽兽者,必去豺狼,又况活人乎?(淮南子)

②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孙丑上)

例①中“又况”用于下一个分句表示递进关系,同类的还有“而况”、“况乎”、“况于”、“何况”等。例②“非徒”用于前一个分句句首。同类的还有“非惟”、“非独”、“匪独”、“不惟”、“非但”等。

4.表示因果关系的复音连词

①左,乃陷大泽乡,以故汉迫及之。(史记·项羽本纪)

②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常见的同类连词还有“是故”、“以故”、“由是”、“以此”、“所以”、“因此”、“用是”、“是以”等。

除了上面所举复音连词外,古汉语中复音连词还有不少,如“然后”、“而后”、“于是”等。

连词在它发展过程中,往往相对集中地在一个时期涌现出成批的同义连词,复音连词在上古汉语中已经使用,但大量出现于中古汉语后期和近古汉语时期,形成了一定时期复音连词的同义群,这个同义群,又不断分化演变最后趋于定型,复音连词的发展趋势是词形和用法的单一化,从而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用法。

现代汉语中复音连词没有古汉语中那样一类多型,一义多类,单一化、口语化,常见的复音连词主要有:“因为,因此,即使、纵使、如果、因此、并且、而且、然而、但是、或者”等。这些复音连词在使用中,往往以搭配组合的形式出现,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只有……才能……”,“一边……一边……”等等。这种组合形式,在古汉语中就已出现,如“且……且……”,“宁……不……”,“与其……宁其……”,“与其……孰若……”,“尚……况……”,“不唯……抑……”等。但古汉语中相互搭配缺乏稳定性和规范性,往往连词和副词交织在一起。因为部分连词由介词和副词虚化而来,就造成了某些连词和介词、连词和副词的界限不清。连词有时很容易和一些介词混淆,如用在动词前边的“跟、同、和”等,有时是连词,有时是介词。如:

A组:

①他跟我都看过这个电影。

②厂长和书记哪去了。

③小张同小李俩人干的。

B组

①他老跟我借东西。

②他心情不好再别和他打岔。

③小张同小王开了个玩笑。

A组的“跟、和、同”是连词,B组的“跟、和、同”是介词。连词和介词有两点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连词连接的对象可以互相调换位置,句义不变;介词的介引对象不能换位,如果调换了位置,会影响句义。如上面所举A组中的“他跟我都看过这个电影”换成这“我跟他都看过这个电影”意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在语气上有所变化,如果把B组中“他老跟我借东西”变成“我老跟他借东西”就意义全变了。

二是连词前可以用“不、没、别”等否定词,连词前面则不行,如B组中介词“跟、和、同”前面可以加否定词变成“不跟我”、“别和他”、“没同小王”等,句子照样符合语法规范。A组中连词前如果加上否定词,就面目全非了。如A组中变成“他不跟我都看过这个电影”,“厂长没和书记哪去了”,“小张没同小李俩人干的”等就显得十分别扭。

这是区分连词和介词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既适应现代汉语中,也适应古代汉语中。关于古汉语中连词和介词的区别,在前边分析“与”的连介兼类现象时已作了分析。

连词和介词的区分,只通过上面两条标准区分还是有困难的,因为介连兼用,有时会产生句子的歧义。比如光看这句“我和他谈了几句话”,“和”可以理解为介词,那就是“我”一个人谈;也可以理解为连词,那就是“我”和“他”两个人谈。又如“我和他去公园”也可以形成歧义,即“我和他去公园”或“我要和他去公园”。消除这类同介连兼类而造成的歧义就是借助语境的帮助,一旦这种句子进入具体语境或上下文,歧义就消失了,词性也就明朗了。如:

①“昨天你跟谁谈话?”

“我和他谈了几句话。”

②小李和小王去车站,小刘和小张去商店,我和他去公园。

在具体的主言环境中不难看出,例①中“和”是介词,例②中的“和”是连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介连兼类现象出现了分化,特别在书面语中有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和”、“与”等专作连词,“跟”、“同”等专作介词。如:

①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就要把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独立负责地进行工作。

副词有修饰作用,有的副词还同时有关联作用,如“不”、“又”等副词可以把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组合在一起,它们常常自己前后重复或者两个配对儿用在句子里,产生关联作用。还有副词跟连词配合,互相呼应,产生关联作用,常见的有“虽然……也……”,“即使……也……”,“如果……就……”等。

本来副词和连词的界限是清楚的,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区别比较明显;连词专门起关联作用,连接两个词或者比较大的单位,而没有修饰作用,副词专门起修饰作用。但是在这些关联词中,硬要分清连词和副词来,反倒会使副词和连词界限不清,还不如把它们看作连词的范畴,因为它们在句子中主要起关联作用,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符合连词的一般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