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严密防守,固若金汤

严密防守,固若金汤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严密防守,固若金汤防守,是指论辩的任何一方积极地、严密地阐述本方的论题或者对对方的驳难进行辩护和解答。其目的在于强化阵势,巩固防线,并创造反攻的条件。答是为了守,问是为了反攻。吴国派使者张温访问蜀国,他很傲慢,秦宓因此在酒席宴上教训他。

二、严密防守,固若金汤

防守,是指论辩的任何一方积极地、严密地阐述本方的论题或者对对方的驳难进行辩护和解答。其目的在于强化阵势,巩固防线,并创造反攻的条件。

辩护就是防守。从立论之初就应该为自己辩护做好准备。当对方对自己的观点或者证据提出一些枝节质疑的时候,可以不予回答,但当对方对自己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时,则必须简明扼要地回复,并进行辩护。只有澄清自己的基本观点,才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和时间攻击对方,如果不进行必要的辩护,进攻就会显得强词夺理,理屈词穷。

(一)先答后问

先答后问是最重要的防守技巧。答是为了守,问是为了反攻。能否有效地守住阵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辩手怎样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对对方提出的问题要坚持有问必答的原则,但在回答中也要把握时机反守为攻,顺势提出问题向对方反击。对方提问总是认为能造成我方的矛盾,或与客观事实矛盾,而我方答问则要让这种矛盾不存在,问题回答得好,阵地就守得牢,随后提出反问是为了避免总处于守势。回答对方提问并反问有以下技巧:

1.引申转化。即不引用新材料,借用对方提出的材料与问题,转化成与其基本观点相反的结论,用以反攻对方。

正方:我倒要请教对方同学,30年前我们看到索马里儿童挨饿,为什么在30年后的今天,更多的索马里儿童还在挨饿?请正面回答。

反方:索马里的治贫效果确实不理想,但是治愚的效果很不错,并没有改变贫困状况啊!索马里的识字率由70年代的5%,上升到80年代的60%,可是它还是那么穷。

正方本想证明索马里没解决儿童挨饿问题,是因为它没有治愚。殊不知反方比他更熟悉索马里,反方敏捷地引申出具体事实,说明其对治愚有一定成效,但这并没改变索马里恶劣的现实,逼得对方只能另起炉灶,才能提出新的问题。

2.巧妙回避。有时候对方问题提得确实很尖锐,不好作正面回答,我方可有意识地躲闪其问题的实质,或对其轻描淡写,尽快转移到其他问题上。

反方:原来对方同学今天告诉我们,发达国家有了信息高速公路,就会白送给发展中国家,这个立论成立吗?请问对方同学。

正方:我要提醒对方,这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信息科技就没有这次辩论会的成功。对方怎能“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反方本意在问“发达国家会白送信息高速公路给发展中国家吗”,而正方则没有直接应答这个问题,而是说发展中国家有信息科技,能有助辩论会的成功,可他并没有说发展中国家的信息科技是怎么取得的。问题回避得很巧妙,后面的反问更是将回避掩饰得毫无痕迹。

3.反攻为守。论辩中要抓住机会向对方发难,使论辩的剑锋转向对方,这是一种摆脱对方发问的防守技巧。

正方:贫,就是指生活资源的缺乏吗?一个国家缺乏生产资源就是一个穷国吗?

反方:我们的“贫”,是根据联合国的定义,不知您的定义是哪里来的?

正方本在挑剔反方对“贫”的定义,反方回答是先指定义的来源,但没有停留在问题的浅层回答上,而是借此机会再反问对方定义有何依据。短短的一句话里蕴涵着攻与守的快速转换。其实联合国的定义并非每个都圆满得无以推敲,只是在论辩上对方在短时间里无法做全面反对,利用外界情势妙答,防守策略经济

论辩里没有单纯的进攻,更没有单纯的防守,论辩的进程是攻与守的不断演变,论辩双方都有进攻的权利,不可能哪方始终在进攻,双方旗鼓相当的论辩总是能攻善守,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攻与守。

(二)其他辩护方法

辩护有直接辩护和间接辩护之分。

直接辩护是正面证明自己的论点、论据、论证的正确性。

间接辩护则不急于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而是通过迂回的途径,最后达到维护自己观点的目的。

辩护的技巧很多,如例证法、归纳法、类比法、以牙还牙法、反证法、淘汰法等。

(三)论辩中的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也叫直觉思维、顿悟思维,它是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外界因素刺激的诱导下,精神高度集中产生的形象、概念、思维快速撞击,从而产生的认识突变。

《三国志·秦宓传》中有一段问答:

张温:天有头乎?

秦宓:有头。

张温:头在何方?

秦宓: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由此推之,头在西方。

张温:天有耳乎?

秦宓:天处高而听卑。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无耳何能听?

张温:天有足乎?

秦宓:有足,诗云:“天步为艰。”无足何能步?

张温:天有姓乎?

秦宓:岂能无姓?

张温:何姓?

秦宓:姓刘。

张温:何以知之?

秦宓:天子姓刘,以故知之。

吴国派使者张温访问蜀国,他很傲慢,秦宓因此在酒席宴上教训他。这里问得奇怪,答得更怪,但一答一问尽在情理之中。

在一次关于《城市交通问题是设施问题还是管理问题》的训练赛中,一位同学说:“东京的地铁站已经形成地下5层的结构,而中国还没有几个城市能开通地铁,交通问题正是设施不足带来的弊端啊。”另一位同学答道:“仅发展设施就够了吗?随着人口的增加,地铁越挖越深,将来发展到30层40层,是不是那时的东京爱情故事,都要变成鼹鼠的故事了呢?”

这一巧妙的答辩,既形象、生动、贴切地说明了人不可能无限制地利用空间,又从侧面体现了管理的重要性。

在一场关于“知难行易”的比赛中有一段辩词:

“如果知难行易,为什么孙行者要叫行者,不叫孙知者?”

“你知不知道,孙行者的大名叫什么?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在论辩中,一方用孙行者的名字来强调行的重要性,反方却紧贴着对方的问题,引出了孙悟空的大名,正好借对方的论据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如果不是对各种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又怎能回答得如此巧妙?灵感思维需要长时间的慢慢培养,因为渊博的知识底蕴是它的必要条件。

广博的知识只是灵感产生的基础,临场思维的敏捷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在论辩中的快速而激烈的问答中,很有可能抛出一些奇怪而难以回答的问题,灵感思维则是转危为安的法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