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意违反逻辑能提高公关语言艺术的审美效果

有意违反逻辑能提高公关语言艺术的审美效果

时间:2022-04-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有意违反逻辑能提高公关语言艺术的审美效果逻辑学教科书讲授了许许多多的逻辑规则,在交际中,一般不能摆脱这些约束而各行其是,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公关实务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因此,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变异、充满创新的过程。

第六节 有意违反逻辑能提高公关语言艺术的审美效果

逻辑学教科书讲授了许许多多的逻辑规则,在交际中,一般不能摆脱这些约束而各行其是,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公关实务也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状态,因此,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就是一个充满变异、充满创新的过程。十九世纪德国语言学家威尔欣姆·冯·洪堡德说,语言是“有限手段的无限运用。”因此,人们的言语行为既要注意逻辑的规范性,也要注意逻辑规则在运用中的变异性,强调二者的统一。

在公关实务中,由于有一定语境的制约,交际者有意违反某些规则,运用得好的话,能够达到超语言指代功能的审美表达作用,使公关语言充满神奇的魅力。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

一、望文生义

一个词表达什么概念,这是固定的,约定俗成的,如果从一个词的表面形式来解释它的意义,是违反同一律的。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公关人员或为了讥笑嘲弄,或为了戏谑揶揄,或为了诙谐幽默,往往从字面形式解释出与本义相悖的意义来,故意让词与表达的概念不一致,以此达到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效果。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你们走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周恩来总理回答:“因为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就叫马路。”

“马路,”就是公路。周恩来总理采取望文生义的方法巧妙而深刻地表明了中国的信仰。真是发挥自如,妙合神奇。

二、拆词注义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概念。在公关活动中,交际者有意将一个词拆开,让语素独立成词,然后再注入新的意义。这种方法,就叫做拆词注义。

1938年春,新四军北上抗日,在浙江开化县华埠镇休整。在欢迎大会上,大会司仪高喊:“请陈毅将军讲话!”陈毅走上讲台,用宏亮的声音说:“我叫陈毅,耳东陈,毅力的毅。刚才司仪先生称我为将军,并要我讲话.实在不敢当。我现在还不是将军,当然叫我将军也可以。我是受全国老百姓的委托,去‘将’日本鬼子的‘军’,这一'将,,要直到把他'将,死为止!叫他知道中国人民不是好欺侮的!”

“将军”一词,表达的概念本是一种军衔,陈毅巧妙地将它拆开做两个词,用来表达两个概念,这种在听众不知不觉中巧换概念的作法,表明了陈毅的诙谐幽默。由于这种转换,有意违反词与概念之间的结合关系,使语言表达出一种新的意境。

三、移花接木

一个词表达哪个概念,一个句子表达哪个判断内容,是确定好了的,但在一定的交际场合,可以采取移花接木的手段,将其拈过来,去表达另外的概念或判断。例如:

①威尔逊首相有次对公众发表演说,刚开始不久,一个捣蛋者跳出来大声呼叫“狗屎!垃圾!”面对这突然发生的情况,威尔逊十分镇定,并报以宽厚的微笑,举起双手表示赞同:这位先生说得好!我马上就要讲到脏乱问题了。”捣乱分子顿时哑然无语,听众们则报以热烈的掌声。

②夏天,同二哥一起去卖西瓜。个大、皮薄、瓤甜的西瓜吸引了许多过路行人,其中一人羡慕地说:“一棵秧上两三个,一个西瓜两三元,一亩地就能值七八千,一定发财了吧?”

“我们种的是新品种,一棵秧上只能结一个。”二哥这句话是向过路人表明瓜的质量,但二哥嗓门大,讲话的那位听了以为他是在反驳自己,顿时火了:

“要能结两个怎么办?”

“这种品种只能结一个!

“要能结两个怎么办?”

“就能结一个!”

两人较上了劲。

唇枪舌剑愈战愈烈,凑热闹的人也越来越多,眼看满车的西瓜卖不下去了,我急忙跳上车,大声说:“这种瓜是郑杂三号,新品种,每棵秧上只结一个,才能保证个大、皮薄、瓤甜。要是结两个嘛,”说到这儿,看着众人想知道下文的急切目光,我故意卖个关子,“现在‘计划生育’抓得这么紧,生两个要罚款呢!”

例①捣乱分子叫的“狗屎、垃圾”,用意很清楚,是骂威尔逊首相的,但威尔逊不失大家风范,将对方的话题赶快接过来,加以发挥,表达出新的含义。可谓机敏过人!例②“生两个要罚款”,这是计划生育的内容,交际者巧妙地将它用在新品种的西瓜上。真是巧妙极了。

四、实问虚答

实问,就是问得比较具体,要求或希望对方作出确定的回答,但对方不能或不愿意做到这一点,所以,就做出了宽泛的回答。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的时候,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周总理说道:“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他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了连连点头赞叹,答得妙极了。

此例中,尼克松是实问,他问的这个问题,很难作出确切的回答,所以,周恩来总理将它的数字虚化,答成工、农、商、学、兵五种行业的人。既不失礼貌,又奇巧诙谐。

1928年,夏明翰因叛徒出卖被捕,在刑堂上,敌人满脸杀气,问:“多少岁?”

共产党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夏明翰越说越激昂,“我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红旗一定插遍全球!”

敌人慌了,想急忙收场。问道:“有无宗教信仰?”

“我们共产党人不信神,不信鬼。不像你们一手捧《圣经》,一手举屠刀。”

“你究竟知不知道你们的人?”

·20R。

“知道。”

“在哪里?”

“都在我心里。”

敌人想从夏明翰口中了解到实情,但夏明翰却是虚答,以此与敌人周旋,使敌人无计可施。既表现了夏明翰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又显示了他高超的斗争技巧。

有时,为了摆脱对方的纠缠,也采取虚答的形式。一男青年死死追求一女青年,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

男:“你姓什么?”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你父亲姓什么?”

“我父亲姓我祖父的姓。”

“你家有几口人?”

“有多少自行车就有多少人?”

“有几辆自行车呢?”

“一人一辆。”

女青年对男青年的提问,表面上一一加以回答了,但实际上什么具体内容都没有,答得很虚。实问虚答是拒绝的一种好方法。

五、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与实问虚答不同,实问虚答,就是说,答得尽管很虚,很宽泛,但还是就提的问题在答,而答非所问,是在答的过程中将对方问的问题巧妙转移了,问的是一回事,答的是另外一回事。例如:

1974年,周总理在医院里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当他们道别时,克立总理说: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立含笑注视着他,确切说,是注视着他的前胸。

“这次访问贵国。”克立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

“这是你的问题?”

“不,”克立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文化革命开始时,人们都戴毛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纪念章,即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都不戴像章了,为什么您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周总理说:“克立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你想要我这枚像章,送你了。”

周恩来总理最后的答话显然是答非所问。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周总理对对方所提出的这一尖锐问题是不能作出明确回答的,所以,他巧妙地转移了论题。正如欧阳修所说的“因难见巧,愈险愈奇。”

六、轻率概括

轻率概括是归纳推理中常见的逻辑错误。这种错误表现在在前提中只根据少数的粗略的事实,就得出了一般性结论。但在交际时,交际者故意犯这种错误,却能收到理想的表达效果。

肖三从苏联回国时,毛泽东请他吃晚饭。肖三爱吃辣椒,毛泽东开玩笑说:“现在可以开个辣椒同乡会。”又说:“凡是革命的都吃辣椒。季米特洛夫是保加利亚人,吃辣椒。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当然也吃辣椒,可见,吃辣椒的都革命。”

很明显,毛泽东在讲话中有意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因为人们可以随便举出一大串不吃辣椒也革命的例子来推翻他的论题,但完全没有必要。一则这是一个很随和的场合,故意违反逻辑倒增添了不少欢乐的气氛;二则体现了毛泽东讲话的风格:风趣诙谐。

七、机械类比

所谓机械类比,是指那种只看到两个或两类事物表面上的某点相同,就推知它们在另一本质上也相同的一种错误推理。例如,“一叶障目”这一成语,说的是古代一个书生读了《淮南子》后,知道了螳螂藏于一叶之后,竟成功地捕到了一只秋蝉,于是他也用一片叶子遮住了自己的眼睛,去闹市行窃,结果一伸手就被抓住了。螳螂捕蝉与书生行窃这两件事,只有“一叶障目”这一表面现象相同,其他本质属性完全不同,而书生将其强行类比,结果成了千古笑料。在交际中,故意犯机械类比的错误,却能达到某种喜剧效果。例如:

甲:我今天打了六只苍蝇,三个公的,三只母的。

乙:你怎么知道公母的呢?

甲:三只公的是在酒杯上打到的,三只母的是在镜子上打到的。

在这则笑话里,甲很明显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因为他将人与苍蝇这两类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在日常生活中,男的贪杯,女的讲究打扮一些,所以,它认为苍蝇也这样。但是这种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只有当它作为一则故事、一个笑话的构成手段时,才能达到幽默效果。

有意违反逻辑规则来提高语言的审美效果,要注意有意和无意违反的区别。有意违反是在对逻辑规则了如指掌的情况下出现的,无意违反是在对逻辑规则不了解的情况下出现的;有意违反逻辑规则达到的效果是积极的,无意违反达到的效果是消极的。总之,有意违反逻辑规则要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心领神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