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诗歌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2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与“篡”的时代。晋室南渡,至东晋末年,在玄言诗潮流中,陶渊明异军突起,他以古来未有的田园诗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晋宋之际,田园诗外,兴起山水之作,逐渐取代玄言诗。有《鲍参军集》传世,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一般表示原是某地的乐曲,其曲调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第2节 魏晋南北朝诗歌

【导读】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乱”与“篡”的时代。曹操父子聚集一批文人,有王粲等“七子”和女诗人蔡琰,形成邺下文人集团,以刚健清新的语言,抒写慷慨悲凉的情怀,史称“建安文学”。曹操之作,气韵沉雄而又悲天悯人,帝王诗中,罕有其比。《短歌行》、《苦寒行》、《观沧海》等,是他脍炙人口的名篇。紧承建安文学的,有嵇康和阮籍。他们生活在曹魏末年,面对曹氏的腐败、司马氏的虚伪与凶残,他们极感苦闷。嵇康公开地不合作,招致横死;阮籍佯狂实怒,借酒避世,以隐晦曲折的诗篇,忧生伤时、愤世嫉俗,《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代表作。入晋,诗风渐变:潘岳、陆机只重辞采;左思则以音情顿挫的笔触抒发沉沦下僚、壮志难酬的抑郁不平,《咏史》八首是他的代表作;刘琨有建安遗风,豪情满怀,激昂慷慨。晋室南渡,至东晋末年,在玄言诗潮流中,陶渊明异军突起,他以古来未有的田园诗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晋宋之际,田园诗外,兴起山水之作,逐渐取代玄言诗。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他描绘山水,力求精工与形似,情调明朗,给人清新之感,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以诗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有些作品描写边塞战争和征人生活,是唐代边塞诗的先导。鲍照五言诗以清新俊逸著称,七言诗则具散文和辞赋之长;《拟行路难》十八首是他最具独创性的作品。齐梁年间,谢緿以音韵铿锵之作,进一步发展了山水诗,诗风清新明快,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期间也出现后世指责纷纷的轻艳诗风——宫体诗。从汉至隋八百余年历史行将结束,在对这一时期诗歌的批判和继承中,迎来了唐诗的辉煌。

【选文一】

代出自蓟北门行

鲍 照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470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人。出身贫寒,少有文才,元嘉十六年(439年),以诗谒见临川王刘义庆,任为临川国侍郎,后任中书舍人、秣陵令、临海王刘子顼参军等职,世称为鲍参军。

鲍照的诗多为乐府诗,以七言诗为主。《拟行路难》十八首为其代表作,抒写了他有志难伸、怀才不遇的悲愤;《代出自蓟北门行》、《代东武吟》等诗篇描写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抒发了壮士的报国之志,对唐代的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鲍参军集》传世,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羽檄起边亭[1]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2],分兵救朔方[3]。严秋筋竿劲[4],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5]。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6]。箫鼓流汉思[7],旌甲披胡霜。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8]。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9]

【注释】

[1]边亭:边境上的亭堠,驻兵防守敌寇的建筑。[2]广武:县名,今山西省代县西。[3]朔方: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一带。[4]筋竿:即弓箭。[5]遥相望:指路上侍者不绝,遥遥相望。[6]这两句写队伍在途中前进。飞梁:高架的桥梁像凌空飞起。[7]此句言军乐流露出思念汉朝的情绪。[8]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9]国殇:为国战死的人。

【评析】

本篇属《杂曲歌辞》,写壮士誓死卫国的壮志和朔方边塞的风物。全诗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边塞战事突起,朝廷紧急御敌;第二层写边塞的苦寒,战斗的艰苦;第三层写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全诗表现了高昂激烈的爱国感情。

【阅读与鉴赏练习】

《代出自蓟北门行》这首诗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例如开头两句:“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起”、“入”二字点出军情紧急,再如“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风沙迅猛,气候寒冷,连战马也蜷缩起身子,马毛竖起来像刺猬一样,角弓也冻得僵硬而张不开,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中将士们英勇抗敌的气概。全诗音节紧促,气势凌厉,笔力刚健,充分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内心情感,对唐代边塞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文二】

燕歌行

曹 丕

【作者简介】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卒,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十月,以“禅让”方式代汉自立,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明代张溥辑有《魏文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1]。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2],君何淹留寄他方[3]?贱妾茕茕守空房[4],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5],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6]。牵牛织女摇踵望[7],尔独何辜限河梁[8]?

【注释】

[1]残,零落。[2]空虚之感。[3]淹留:久留。寄:羁旅,客居。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4]贱妾:古代妇女谦称自己。茕茕:孤单的样子。[5]援:取。清商:乐调名,其特点是音节短促,声音凄凉,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6]星汉:银河。西流:向西流转。未央:未半,指深夜。[7]牵牛、织女:指牵牛星和织女星。[8]尔:指牵牛织女。辜:通故,原因。河梁:河上的桥。相传牵牛织女平日为银河分隔,每年七月初七由喜鹊搭桥才能相会。限河梁,是说平日天河上没有桥梁,受此限制,不能相会。

【解题】

《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一般表示原是某地的乐曲,其曲调往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燕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是北方边地,连年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评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语言清丽,音节和谐流畅,感情缠绵。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巧妙交融。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造成一种寂寞凄清的气氛,引出思妇的怀人之情及其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两隔来表现思妇的哀伤,凄婉动人。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王夫之在《船山古诗评选》卷一中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

【阅读与鉴赏练习】

1.这首诗写女子在秋夜里怀念远方作客的丈夫,详尽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极尽曲折之妙。先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再转写自己“思君不敢忘”,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最后感慨牵牛织女不能相会,以表达自己与丈夫不能团聚的哀伤。仔细品读,体会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

2.将这首诗与曹操诗作比较,分析曹操、曹丕父子在诗风上的不同。

【选文三】

咏荆轲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或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也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最杰出的诗人。其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父亲都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但到陶渊明时,家世已日渐衰落。他从29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最后在41岁那年决计弃官归隐,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有《陶渊明集》存世。

燕丹善养士[1],志在报强嬴[2]。招集百夫良[3],岁暮得荆卿[4]。君子死知己[5],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6],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7],猛气冲长缨[8]。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9],宋意唱高声[10]。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11],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12]。凌厉越万里[13],逶迤过千城[14]。图穷事自至[15],豪主正怔营[16]。惜哉剑术疏[17],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注释】

[1]燕丹:战国时燕王喜的太子,名丹。[2]强嬴:指秦国。嬴,秦王的姓。燕太子丹曾在秦国作过人质,因不满嬴政苛待而逃归燕国,于是招募勇士,图谋刺杀秦王。[3]百夫良:意思是百里挑一的杰出勇士。[4]荆卿:即荆轲,燕人称他为荆卿。[5]死知己:为知己而死。[6]素骥:白马。《史记》载荆轲从燕国出发时,太子丹及宾客都穿着白色衣服(素服,以示死别)送别到易水边上。诗人据此推想马也是白的。广陌:大路。[7]指:撑起。危冠:高冠。[8]缨:系冠的带子。[9]渐离:高渐离,燕国人,荆轲好友,擅长击筑。筑:古代的一种乐器。[10]宋意:太子丹所养门客。《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目裂眦,发植穿冠。”[11]商音、羽奏:指商声和羽声。古代乐调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商声凄凉,羽声激越。[12]盖:车盖,代指车。[13]凌厉:气势迅猛,通往直前。[14]逶迤:路途遥远,曲折前进。[15]“图穷”句:《史记》载,荆轲带着燕国督亢地图进献秦王,并在图中藏匕首行刺,秦王展开地图,匕首自然露了出来,荆轲取匕首刺秦王,未中,后被秦王及左右所杀。[16]豪主:指秦王嬴政。怔营:惊恐失神的样子。[17]疏:生疏,不精。

【解题】

本诗描写荆轲刺秦王的事件,歌颂了他不畏强暴的侠肝义胆,对他的失败表示惋惜。荆轲,战国时卫人,为燕太子丹刺杀秦王嬴政,不成被杀,本事详见《史记·刺客列传》。

【评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首四句写燕太子丹谋得荆轲,其次写荆轲出燕京,易水饯别的慷慨场面,接着写入秦行刺、义无反顾的心情,最后抒发诗人对荆轲奇功不成的痛惜,以及对侠义精神的仰慕。

这首诗的主要篇幅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并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了荆轲疾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渲染出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鲁迅在《咏荆轲》这类诗作中,看出了陶渊明不但有“静穆”、“悠然”的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另一面。这两面,其实就是儒家恪守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的两面映现。

【阅读与鉴赏练习】

1.清代大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一百二十九)》中云:“陶潜诗喜说荆轲。”其实,现存的《陶渊明集》中,咏荆轲的诗只有这一首。这首诗在怎样体现荆轲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侠义精神的?

2.陶渊明以田园诗著称,其诗恬淡自然、淳厚隽永,直写习见常闻的事物,不假雕琢,不尚辞采,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而这首《咏荆轲》诗与其冲淡静穆的“田园诗”在风格上颇不相同,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的创作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