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只“耳朵”不一样

两只“耳朵”不一样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只“耳朵”不一样在现代汉字的偏旁中,有两个“阝”形的偏旁,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耳朵”,放在字左边的称“左耳朵”,放在字右边的称“右耳朵”。因此,从“阜”的字意大都与险峻的山势有关。“邑”字的演变过程如下: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汉字的“左耳朵”和“右耳朵”原来是字形和意义都不一样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使它变得形状相同了。

两只“耳朵”不一样

现代汉字的偏旁中,有两个“阝”形的偏旁,人们形象地称它们为“耳朵”,放在字左边的称“左耳朵”,放在字右边的称“右耳朵”。其实,从来源上看,不仅两个“耳朵”都与耳朵无关,就是它们之间,也没什么关系。

img752

山 崖

“左耳朵”是“阜”(fù)字,甲骨文作“img753”,像有多重崖石的陡崖,是险峻的山崖的意思。因此,从“阜”的字意大都与险峻的山势有关。比如,“坠”字甲骨文写作“img754”,像一个孩子头朝下从山崖上坠落下去,周代金文作“img755”,陡崖还在,只是原来坠落的人换成了声符“img756”。篆文作“img757”,楷书作“隊”,而且另造了一个分化字“墜”,简化字作“队”,“坠落”的意思写作“坠”。再比如,“降”字的本义是从山上下来,甲骨文作“img758”,像两只脚从山上走下来。而“陟”的本义是上山,甲骨文作“img759”,像两只脚一步步登上山去。此外,像“山陵”的“陵”,“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隅”(山角)等字意义都是与高山有关的。“阜”的字形变化过程如下:

img760

“右耳朵”是“邑”(yì)字,甲骨文作“img761”,上部的“img762”像城邑的俯视形状,下部像一个跪坐的人形,表示城邑是居住人的地方。城邑是古代聚集住人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城市,不过古代的城邑都是有城墙的。正因如此,从“邑”的字有些是国名或邑名,比如“鄧”、“鄭”、“邢”、“邶”、“鄘”、“邲”、“邯郸”等,有些则是行政区域的名称,比如“邦”、“都”、“郊”、“郡”、“鄰”(五家)、“鄙”(五百家)等。战国时期,人们喜欢在国名、地名用字上加上个“邑”,构成专门表示国家、地名的字。有些从“邑”的字,虽然我们今天已经用做别的意义了,但它们最初是用来表示国名或地名的。比如“扈”、“邵”、“郤”、“郎”、“邪”、“郭”等。“邑”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img763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汉字的“左耳朵”和“右耳朵”原来是字形和意义都不一样的字,由于字形的演变,使它变得形状相同了。“阜”和“邑”这两个字作为偏旁构成字的时候,放在字的左边和右边是自由的,但是在汉代的隶书里,当它们的形状变得一样,难以区别时,人们就把它们在字中的位置固定了下来:“阜”字变成的“耳朵”只出现在左边,而“邑”字变成的“耳朵”则只出现在右边。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中“左耳朵”和“右耳朵”的来源。

img764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