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陆能否承受增速破

大陆能否承受增速破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陆经济增速6年来首度“破7”,且经济下行趋势尚未见底,就业、财政等纷纷告急。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和6.9%。前三季度,内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5.1%。大陆仍持续面临类似1997-2001年通缩风险。正常的破7过去3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中国国家统计局更表示,即使今年增长率低至6.5%,也在目标范围内。
大陆能否承受增速破_杨秀珠案幕后 香港凤凰周刊2015年第31期

大陆经济增速6年来首度“破7”,且经济下行趋势尚未见底,就业、财政等纷纷告急。在此背景下,宏观调控也需及时调整到新的轨道。

记者赵福帅

中国经济增速终于跌落到7以下。

10月19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大陆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显示三季度大陆经济仍继续探底。中国官方承认,由于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

根据官方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大陆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4亿元,同比增长6.9%,为6年来首次“破7”。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速分别为7.0%、7.0%和6.9%。从环比看,三季度GDP增长1.8%。

而且,其他各项主要数据几乎均呈下滑态势。

前三季度,内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更只有5.7%。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9%。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创2000年6月以来新低。前三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仅2.8%,显示内地经济仍未触底。

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7.9%。其中出口下降1.8%,进口下降15.1%。9月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8%,其中进口下降17.7%,显示进出口仍在恶化。

唯一向好的数据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

另外,内地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0%,9月份更同比下降5.9%,已经连续第43个月下跌。大陆仍持续面临类似1997-2001年通缩风险。

法新社的报道评论称,“自中国股市夏季暴跌并且随后人民币在8月意外贬值以来,今天(10月19日)公布的数字是官方首次证实投资者对中国GDP增长的担忧。”

正常的破7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接近10%。但是自2010年后,中国经济增速节节下行。中国政府已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左右。然而过去几个月,中国经济形势似乎在恶化,表现在股市、汇率等方面。这加剧了各界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忧虑。

不过,在近期接受路透社、《华尔街日报》等外媒专访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回应说,“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居世界前列。中国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需要的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中国国家统计局更表示,即使今年增长率低至6.5%,也在目标范围内。

在接受《凤凰周刊》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就表示,增速下行破7是情理之中的。中国以往30年的高增长是因为基数小,产业空间大,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低。“但现在中国作为追赶型国家已进入稳健增长期。中国人要调整心态,不要以为现在不正常,现在恰恰是正常的。”

根据国际经验,追赶型经济体经历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人均GDP超过11000国际元后,经济增速都出现明显回落,日本、韩国等降幅在30%左右。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大陆人均GDP已经达到11000国际元。

“高增长时代早就该结束了。”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对本刊表示,大陆经济之前10年的超高增速严重预支和透支了未来,使得各种矛盾都到了临界点。比如华北雾霾问题若继续下去,社会运行都会紊乱。

“中央也看到和承认这样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代价巨大。所以现在的增速下滑是告别疯狂,回归理性,而不是世界末日。”

至于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局面将持续多久,在9月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中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这一状态可能持续4到5年。由于中国过去依靠政策刺激取得9%到10%的增速,是不可持续的,并导致产能过剩和库存大量增加,必须逐步消化产能和去库存,这可能需要数年时间。

重回强刺激?

中国经济增速下行虽属正常,但宏观调控政策如果应对失当,就会提前引爆长期积累的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运行偏离“新常态”的轨道。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负责人经济形势座谈会并强调,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确保完成全年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10月16日,李克强又主持召开金融企业座谈会,指出要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金融环境。

9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快交通基建项目审批节奏,短短40多天的时间内就批复了39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1.26万亿元。

内地多个省份在这期间召开四季度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大项目冲刺全年稳增长目标。据悉,贵州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额度为1.5万亿元,而1-8月其完成额度仅为5389亿元。9月28日一天,贵州就集中开工了389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80亿元。

由于稳增长与强刺激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一些观察人士担忧目前中国政府的稳增长正滑向“4万亿式”的强刺激。

“政府要有战略定力,破7就破了,刺激经济是放大泡沫,重复原有产业结构,发纸币发得人们都慌了,纸币根本不是财富。每届政府开始都说得很好,但做起来很难,因为任何一届政府都不能眼看着经济增速在自己手里下滑。”李义平说。

刘胜军认为,政府应对30年来从未有过的7%以下增速且仍不断下行,是没有经验的,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继续保7%,害怕企业破产倒闭而去救企业;还是该淘汰就淘汰,该清理就清理,经过痛苦的涅完成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们现在看不出政府到底想干什么。政府有些摇摆,一开始说要坚定面对转型的压力,但是当压力真的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政府有些后退,又回到4万亿的框架中去。”

他指出,近年刺激经济的效果越来越差。政府就只能变本加厉地刺激,拼命投资砸钱,银行拼命放水,结果就是变本加厉的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对经济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们最忧虑的是政府和社会还没找到应对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第一,对高杠杆和高产能一定要面对,不要奢望能逃避开。第二,现在的结构性问题,只有靠大幅改革才有可能解决。改革推不动的话,搞再多的短期措施都无济于事。”  

不过,在经济繁荣时期,多项重大改革尚不容易实行,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改革恐怕更难以推进,因为这可能引发大量破产、失业和经济硬着陆。

李义平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肯定不会让经济硬着陆,因为中国不能接受危机和破产。“但是硬着陆也不是坏事,经济有泡沫和脓包,一下子挤掉,反而就好了。现在之所以反反复复就是四万亿不断刺激的结果。”

他更批评中国始终对市场经济叶公好龙,危机和破产是市场经济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一旦这种市场机制真的要起作用,中国就不能接受了。

“危机不是倒退,而是一场新竞争的开始,没有危机和破产也就没有经济活力。经济在低潮时,才会强制性地淘汰落后、挤出泡沫,并极大地刺激科技的迅猛发展。两次大危机都发生在美国,但是美国经济现在最发达,调整得最好。”

相反在中国,目前过剩产能迟迟退不出来。李义平分析,这是由于地方保护,另外没有兼并重组和社会保障再就业等退出机制。

“因为缺少这些机制,在中国,诸多问题最后都会变成政治问题,结果就无解。这是导致中国经济现在该转型却转不动、一直卡在中间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刘胜军说。

他认为中国经济的困局和挑战才刚开始,并建议,第一,实行大规模减税。第二,人民币应大幅贬值,而且一步到位,让热钱没有溃逃机会,小规模贬值只会引起恐慌,贬值理由是调整汇率机制,从盯住美元转变到盯住一揽子货币。第三,要有大胆的政治突破,比如打破央企垄断这一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财政之困

随着大陆经济节节下行,并延续至“十三五”期间,货币政策无法奏效,财政政策就成为中国稳增长的主要手段。预计财政政策仍将持续加码公共支出与投资,加快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进一步降税清费,推进PPP项目引导民间投资。政策性银行将继续发挥“第二财政”作用。

“财政政策一方面要适应经济下行,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另外防止增速断崖式下降,防范各种风险和危机。”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教授温来成对《凤凰周刊》表示。

不过,市场更为忧虑的是中国财政是否会出现自身难保?更遑论保增长、保民生。

根据中国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1-9月累计,全国、中央、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幅分别为5.4%、5.6%、5.1%,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7个、0.4个和5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收入呈中速偏低增长态势。

另外,1-9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口径下降26.4%。地方同口径下降29.3%,占其大部分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34.7%。

中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则延续猛增势头。1-9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15.1%,为预算的70.4%,比去年同期进度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城乡社区、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等项支出均增长超过20%。

在愈演愈烈的财政收支矛盾下,中国的财政政策还能否保持积极?刚性支出会否下滑?财政还能否正常运转?

温来成认为,中国财政仍有回旋余地。比如压缩三公经费等行政运行成本,解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比如细化投资项目,凡是民营资本愿意投资的,直接交给社会特许经营;收益低的,通过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只全额投资于没有任何收益、纯公益性的项目。比如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委托给专业机构,政府不再插手微观经济,从而减少财政支出,提高资金效率。

不过温来成提醒,财政收入减少,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有可能出现债务违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地方政府总负债已达到30.28万亿元,杠杆率超过42.7%,是中央政府15.1%杠杆率的几乎三倍。

温来成表示,政府今年已经开始做中期财政规划,对各年度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及早安排,通过债务置换、借新还旧等,调整债务结构。

2015年至今,中央政府已经下达6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和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地方政府偿债压力由此得以缓解,稳增长支出大幅回升。

不过,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夏斌在一次论坛的发言显示地方债风险犹在。“当前资金松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地方债务压力和地方平台以及一些大国企的产能过剩吸走了大量资金,现在是八个瓶子七个盖,盖来盖去少一个盖,要打破一个瓶子,该破的要破。对地方平台的不良资产要赶紧剥离重组,最终损失可以先定下来,由中央、地方、银行共同背。”

另外,各界普遍担忧,政府收入吃紧可能阻碍大规模减税的实现和执行效果。“不能因为财政收入下降而缩水减税、推迟税制改革,甚至征收过头税、乱摊派等,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永远走不出复苏。”温来成说。

中金公司近期的研究显示,2014中国政府全部收入占GDP的比重年高达37%。而且政府收入并没有及时返还实体经济,而是以财政存款和机关团体存款等形式大量沉淀为存款储蓄。截至今年7月底,机关团体存款高达20.3万亿元,财政部门国库现金存款接近4.6万亿元。

由于企业与个人税负过高,严重影响了企业投资和技术更新的积极性,也抑制了消费与人力资本积累,甚至危及企业生存与就业。

对于政府担忧减税会降低政府收入,刘胜军回应说,现有税负偏高,如降低税率,短期内会减少财政收入,但随着企业和个人经济状况转好,增税效果很快就会表现出来。

就业承压

10月20日,中国民营玻璃巨头华尔润公司全线停产清算,与全部职工解除劳动合同。总部在江苏张家港的华尔润是中国大型浮法玻璃企业,现有员工8000多人,玻璃产销总量连续13年列国内同行业之首。

另据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报告,第三季度平均一个白领职位收到35.4份简历,较一季度的26.1以及二季度的29.3大幅上升,求职竞争指数上升趋势明显。

该报告分析,中国经济持续放缓,部分行业面临较为严峻的形势,对人才的需求减少;其次,一些外资企业在华开始裁员或缩减业务;此外,随着互联网行业投资热情逐渐冷却,身处其中的白领也开始担心发展前景,谋求更好的平台,从而导致第三季度人才供需竞争指数大幅增加。

对于就业压力,国家统计局在10月19日发布会上回应称,内地前三季度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9月调查失业率在5.2%左右,比前两月略有上升,主要原因是8、9月份正是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旺季。但是25-60岁的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稳定。

刘胜军则认为这些数据未必准确,就业表面上没问题,不等于真的没问题。“有一些企业该倒闭的倒闭不了,政府和银行是在用非正常手段养着这些事实上已经倒闭的企业。”

一旦中央政府态度变化,特别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失去了救助能力,失业率就可能大幅上升。“到那时中国就会比较麻烦,因为中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体系。所以政府现在要做好预案。过程中,不要过度维稳,现在维稳花的钱足够支持企业淘汰和员工再就业了。”

至于一些行业白领出现竞争加剧、失业或降薪,李义平认为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金融衍生品行业的繁荣都是吹上去的泡沫,对经济没多大好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因为金融衍生品。泡沫一破灭,肯定要裁员减薪,这是理所当然的。其他行业也一样,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会有加人加薪,也有裁员减薪。新的行业新的业态也在不断出现,劳动力可以转到这些领域。”

刘胜军分析,即使好企业,面对现在的经济形势,也会保守一些,减少投资,就业数量和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要保就业就必须改变社会的悲观预期。“必须通过大规模减税、真刀真枪的改革措施来扭转大家的悲观预期。”凤凰标志2.tif

□  编辑  王毕强    □ 制图  美编  虎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