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眸美国“大萧条”的神话与现实

回眸美国“大萧条”的神话与现实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当日股指暴跌22%,从此“黑色星期二”被载入史册。在投机高潮期间,美国当时1.2亿人口中,据估计大约有2000万到3000万个家庭和股市有关联,活跃的投机者有100万人。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和美国历史上对经济危害最大的一个法案有莫大关系。10月下旬,美国参议院对该法案进行表决并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一消息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10月24日星期四,这一天以“黑色星期四”载入史册。
回眸美国“大萧条”的神话与现实_留守儿童的困局 香港凤凰周刊 2015年第22期

文/ 阎滨

摩天楼顶上的午餐:当时美国正值大萧条时期,人们为了找工作甚至不考虑安全问题。照片拍摄于1932年9月20日,地点为RCA大楼的69楼。

一战结束后,经过1920年短暂的经济危机,全世界迎来了持续近十年的繁荣。世界经济的领头羊美国,在保持物价稳定的同时,以汽车工业为核心推动经济繁荣,经历了一次高增长。1929年美国的汽车年产量达到顶峰,年产535.8万辆,这个数字直到1952年才再次被超越(570万辆)。世界贸易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在1926-1929年的四年中,全球贸易额增长6.74%,这个成绩在50年代后期才被超过。但这十年的繁荣蕴含着巨大的危机。

每当股市重挫时,总会有人心有余悸地回忆起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当日股指暴跌22%,从此“黑色星期二”被载入史册。

到1933年7月,美国股市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六分之一。直到1954年,股市才再次回到崩盘前的水平。大萧条带来了罗斯福新政,同时它也充满了争议。

“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盘的起点

一战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不受国会立法制度的控制,银行家们可以悄悄操纵货币政策。20年代初美国流通中的货币是36.8亿美元,到1929年大萧条前夕是36.4亿美元,但总的货币供应,尤其信用货币的供应却急剧膨胀,从1921年6月的453亿美元增长到1929年7月的730亿美元。美联储长期刻意保持低利率的宽松政策,认为这样能够刺激经济繁荣。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什么推动,却大大刺激了投机。

当时美国分期付款的信贷消费模式很流行。1924至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至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分期付款出售的,这显示生产过剩和社会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当时最富裕的5%的人拥有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但这些人并不是消费汽车的主力。以汽车工业为核心的经济,一个巨大隐患是,当消费者收入增长放缓时,汽车这种非必需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会大幅下降,这预示着实体经济前景不妙。

自从1920年那次经济危机以来,美国股市都在缓慢增长。到1927年,历经7年牛市以后,股市市值才大约增长到和实体经济相称的程度。1928年底,股市已从1920年最低时45点涨到245点。随后,在美联储新增信用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股市泡沫急剧出现。

此前125年中,美国股市的股息平均收益4.5%,以过去的市场表现来看,每当股息收益跌到2%以下,股市暴跌、市场崩溃也就为期不远了。从1928年开始,股票价格还在猛涨,但股息收益却在不断下降。1927年美国股市的换手次数为5.6亿次,已经打破了历史纪录,到1928年换手9.2亿次。在投机高潮期间,美国当时1.2亿人口中,据估计大约有2000万到3000万个家庭和股市有关联,活跃的投机者有100万人。

1929年6月,实体经济停止了增长,但大众却在疯狂的股市中丧失了自我,清醒者是少数。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的,据说他曾讲过,如果连街上的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待在里面了。

20年代长期牛市真正的终点是1929年9月3日,当天道琼斯指数达到了381.17点的历史最高点。后来一段时间的“增长”,只是股市整体下行中的垂死挣扎。压垮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和美国历史上对经济危害最大的一个法案有莫大关系。

1929年10月,美国国会就《斯姆特-霍利关税法》进行表决,该法案试图大幅提高几乎所有商品的关税,预计这会导致其他国家报复,必需严重损害美国出口产业的利益。而美国工业的龙头,汽车工业受到的将是双重伤害,一方面生产商不得不为进口数百种必需零配件支付高额关税;另一方面,欧洲国家的报复性关税势必使美国汽车出口锐减。股票投资者们对前景充满忧虑。

10月下旬,美国参议院对该法案进行表决并通过了这一法案,这一消息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10月21日星期一,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当时还没有电子显示盘,股票报价行情表靠人工更新,行情表第一次跟不上下跌消息的步伐,恐慌开始迅速蔓延。

10月24日星期四,这一天以“黑色星期四”载入史册。当天股指垂直下降,有11个著名的投机者自杀。据说那天里,在嘈杂、癫狂的人群中,一个不起眼的中年人和其他人一样,坐在华尔街交易大厅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大笔财富化为过眼烟云。他就是温斯顿·丘吉尔。而此前几周,丘吉尔还曾兴高采烈地给妻子写信,说朋友帮他买进美国股票,赚了一大笔钱。那个冬天,丘吉尔夫妇不得不暂时告别自己的庄园,住在短期租来的房间或宾馆里。

“黑色星期四”之后,多位银行家和金融巨头决定出资托市,胡佛总统也出面讲话,力图恢复公众信心。政商联手下,暂时稳住了股票价格。但10月28日周一股市开盘继续狂泻,此后再没人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开市,人人都开始不计价格地抛售,股指从最高点381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从这一天到11月13日,约300亿美元财富(约合现4000亿美元)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费总开支。

整个11月中,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口气,在年初大幅反弹,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暴跌6次,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下跌了89%。

滑向灾难的深渊

通常每次股市暴跌,相当于市场的自我调节,打掉投机导致的泡沫,留下坚实的股票,使股价能反映跟收益相符合的合理行情,即传统上的合理股价,大约为股息红利收益的10倍。美国股市经历过很多次暴跌,并带来短期经济危机,此前1920年股市也曾暴跌到45点,经过1年多经济就摆脱了危机。历史上从未有一次崩盘像“黑色星期四”的后果那样严重。

股市崩盘变成了厄运的发动机,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带来银行危机,进而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形成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接连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加剧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

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美国的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经济增速急剧下滑。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29年的1040.4亿美元,跌落到4年后的585亿美元;工业指数在1929年8月是114,到1933年3月是54。国民人均收入从1929年的681美元下降到1933年的495美元。

大萧条使失业率空前高涨,从1929年的3.2%急升至1933年的24.9%。全美3400万男人、女人、儿童根本没有任何收入可以糊口。严重的失业率带来深刻的社会危机:房东们收不到房租、没钱交税、城市税收崩溃了,社会救济体系也随之崩溃,市政服务跟着瘫痪。在新开盘的纽约帝国大厦,只租出了三分之一的写字间,很多闲置房间无钱装修,还是毛坯房状态。像丽兹饭店和皮埃尔饭店这样的豪华酒店,也不得不降尊纡贵,大幅度降低房价,微利经营。在这一时期,美国还出现了罕见的逆向移民的现象,当苏联外贸机构招聘6000名熟练技术工人时,竟有超过10万名美国人应聘。

大萧条对美国深刻的影响还体现在精神世界里,成为美国知识分子历史上的一大分水岭。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抱怨说:“当人们破产的时候,他们放弃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读书。”作家和知识分子们陷入贫困,这导致他们普遍立场急剧左转。此前,知识分子们认同美国开国元勋们的保守主义主张和个人奋斗的价值观,但从1920年代初开始,知识分子、学术界精英和媒体人开始和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认同渐行渐远,经过大萧条后坚定地分道扬镳。从东海岸历史悠久的大学城到东西海岸和大湖区的大都市,无论学界还是媒体精英们,开始批评和敌视乡村美国那些传统的“红脖”价值观:自由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个人奋斗、进取独立和个人责任

大萧条还深刻改变了美国的政治版图,当危机持续到第4年时,共和党政府仍无力扭转局面,1860年以来共和党的多数党地位就此终结。从美国内战到1932年,民主党只赢得了4届总统选举,克利夫兰和威尔逊各连任两届。当罗斯福以压倒性多数赢得1932年大选后,开始了民主党从1933年到1968年对白宫长达近40年的控制,期间共和党只在艾森豪威尔时代控制过8年白宫。民主党还凭借1932年大选一举拿下参众两院,从此在国会占据统治地位。直到里根时代,这一地位才被终结。

胡佛VS罗斯福:神话与现实

对于“大萧条”,过去的主流解读认为,胡佛信奉传统的放任自由观点,拒绝动用政府资金和国家政策干预经济,因此延长并加深了萧条。当罗斯福上台后,着手修正了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式的“新政”,积极干预经济,使美国最终摆脱了困境。

上述说法源于罗斯福的同僚和他的追随者们发动的新闻式政治宣传,接下来由两代历史学家,诸如两度普利策奖得主阿瑟·施莱辛格这样的人物,把这段经济史构建成了一个坚固的神话。正是媒体的支持、学术界的认可、知识精英的赞助、历史正统话语权的构建,塑造了关于胡佛与罗斯福之间长盛不衰的神话。但实际上,当时美国两党对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并无太大分歧,他们都是干预主义者,都支持对经济实行计划控制。

胡佛不仅本人是一个成功的采矿业工程师,而且坚定地信奉社会工程学说,认为“无私的管理者”应该摒弃掉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追求利润的动机,从大众的利益出发来管理经济。从上任伊始,胡佛就一改前任哈丁和柯立芝总统所信奉的“守夜人政府”理念,开始积极运用政府所有资源来刺激和操纵经济。胡佛写道:“以前没有一位总统认为这是政府的责任。”正是这位工程师总统费尽心思的干预,将股灾带来的衰退搞成了无法挽回的大萧条。

当危机初临时,胡佛要求商界领袖承诺不降低工资,他错误的将高工资看作是经济繁荣的原因,而不是繁荣的表现,认为高工资给了个人购买商品的手段。有人讽刺道:“如果提高工资就能制造繁荣,那消除贫困就太简单了。”工资是企业经营的一项成本,在物价走低时要求高工资,让企业的人力成本大增,必然导致大规模失业的出现。这导致了前所未见的失业率和经济彻底崩溃。

胡佛拿出大笔政府资金来刺激经济。拿出5亿美元给农场主们提供补贴,让美国农产品维持了远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结果导致美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加拿大、阿根廷这样的国家迅速抢走。1931年,胡佛通过复兴金融公司计划把政府资金补贴从仅限于农业,扩大到提供给整个经济的各个行业。仅1932年一年,美国政府就拿出16亿美元现金和23亿美元的信用货币。同时,胡佛执政四年启动了大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其数目超过此前30多年的总和。诸如著名的旧金山金门大桥、洛杉矶高架渠、胡佛大坝等,均是胡佛政府的产物。

胡佛还热衷于打击被其视为“寄生生意”的证券交易,他要求深入调查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这打击了私人投资者信心,使股票市场进一步跌落。同时,胡佛希望尽量挽救更多的企业免于破产,削弱破产方面的立法,鼓励政府采取中止债务拍卖、禁止赎回权和实行债务延期偿付等政策,削弱了银行自救能力,打击了金融业的信心。胡佛还将大笔政府资金注入银行业,使银行业的信贷金融过度膨胀,银行的地位更加危险。

从上述措施看,新政的基本要素在胡佛时代已全部具备。罗斯福新政的主管人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在40多年后承认,“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承认,但实际上,‘新政’就是胡佛所启动那些项目的延伸。”

胡佛为了挽救经济还昏乱使出的招数中,最致命的就是前面提及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当面临类似全美制造商协会、美国劳工联合会等利益集团的压力时,出于保护美国制造业的考虑,胡佛不顾千名经济学家的联名反对,于1930年6月17日正式签署了该法案,将2.5万种商品平均关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53.2%的高度。此举不仅对世界贸易造成灾难性打击,将经济萧条扩散到欧洲和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加拿大、澳大利亚,而且美国经济最终也遭到同样命运。各国纷纷采取报复性关税政策,美国仅存的对外出口化为泡影。

由于美国还实行金本位,外国投资者对美元失去了信心,开始兑换黄金撤出资金,这种行为引起美国储户的仿效,引起了银行的倒闭浪潮。在正常年份,当时美国一般年均有700家银行倒闭,但1931-1932年,共有5096家银行倒闭,到1933年初,即胡佛任期的最后几周,一批银行都到了破产边缘,不得不宣布“银行业休假”暂时停业。美国的金融实际已经停摆。

新政时代的“大萧条”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推行“3R”为核心的“新政”,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

总的来说,新政缺乏统一规划、临时拼凑、彼此掣肘甚至自相矛盾。罗斯福的新政中最重要的措施——《工业复兴法》人为保持高工资,以维持高物价不下跌,这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全体消费者在高物价下艰难度日。罗斯福身上有着类似现任总统奥巴马这样根深蒂固的反商业倾向,使商人和投资者觉得国家政策充满不确定性,搞不清政府下一步又会出台什么惩罚性措施。同时,罗斯福把所得税税率从大萧条前的平均25%,提升到70%甚至90%,高税收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按照阿瑟·拉弗在70年代末才揭示的“拉弗曲线”规律,罗斯福的高税收政策本意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畸高的税率严重挫伤投资者积极性,抑制了创业和再生产的扩大,严重压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大手笔投资“铁公鸡”以图拉动经济。罗斯福在公共工程项目上投入105亿美元巨资,在不同时期总共雇佣了805万人,新建了12.2万座公寓楼、7.7万座大桥、285个机场、66.4万英里铁路、2.4万英里泄洪水道,还有大量的公园、操场和水库,这一切的代价是美国国债的飙升。1930年美国财政还略有盈余,1931年美国国债160亿美元,30年代末到了400亿美元,超过了此前150年的总和。从1776年到1931年,美国打了七场大规模战争,经历5次经济危机,可是这一切的花销都抵不过30年代积攒的债务。

胡佛与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主义政策,实质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支持两个总统的两派彼此对立的历史学家多年来众说纷纭。占主流的罗派认为,罗斯福的“新政”带来了经济恢复,胡派则认为“新政”搁置了胡佛经济政策已经带来的效果。从20世纪后期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看,两人的干预政策都带来通货膨胀,通过这一手段实现了经济的自然恢复,但恢复是缓慢和脆弱的。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国库分库大楼(现在是美国联邦大厅国家纪念馆)外和乔治华盛顿塑像周围聚集的群众。

从1933到1940年,美国失业率平均18%,仅比大萧条最高峰的25%低一点。1937年是“新政”实施以来经济状况最好的一年,当年失业率14.3%,低于800万人,生产一度也达到了大萧条以前的水平。但年底经济再次陷入下滑,第二年失业率达到了19%。罗斯福上台后任命老肯尼迪当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立法规范证券市场,加强监管,但30年代中期开始回升的股市,到后期又崩盘了。1937至1939年,所有股票价格平均下跌了一半,企业破产率上升50%。

从1933年到1940年的7年中,美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局面:人口出生率下降,自杀率上升、犯罪率上升、离婚率上升;人口预期寿命缩短,黑人与白人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扩大,种族间的不平等加剧了。

美国经济的真正恢复,实际要到1939年9月二战爆发以后。欧洲战争再次打响的消息传到美国时,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一片欢乐气氛,完全抹去了“黑色星期二”不愉快的记忆,1941年美国经济终于突破1929年的水平。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40年在美国发表演讲,承认欧战爆发对美国经济恢复至关重要:“你们的战备工作,非但不需要牺牲什么,反而对经济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是‘新政’不能给予的,促进了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罗斯福花了7年时间加一场世界大战,才最终迎来了“新政”“可疑的成功”。也有经济学家,如托马斯·伍兹认为,终结大萧条的既不是“新政”也不是二战,而是战后情况恢复了正常:罗斯福死了,在罗斯福的年代骚扰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消除了。假如没有胡佛和罗斯福那些愚蠢的毁灭性的政策,繁荣将回来得更早。缺失的图片文件

□  编辑  段宇宏   □ 美编  黄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