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数据时代与“数”文化践行

大数据时代与“数”文化践行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 郑向阳“数”文化,是央行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个枝蔓,沐浴着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党委的阳光、滋润着宣传人事等部门的雨露,呼吸着文化大讲堂的新鲜空气,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数据,一时成为各国争夺的下一个战略制高点,棱镜门事件就是例证和说明。各家银行已经纷纷行动。现在的大数据,正呈现出指数级爆炸增长。
大数据时代与“数”文化践行_大讲堂 :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文化建设实录. 2014—2015

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调查统计处 郑向阳

“数”文化,是央行文化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个枝蔓,沐浴着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党委的阳光、滋润着宣传人事等部门的雨露,呼吸着文化大讲堂的新鲜空气,让这棵幼苗茁壮成长。今天,我以一个花匠园丁的身份,汇报一下它的成长过程,顺便说说周边生态和外部环境。

一、我们所处的大数据时代

大家都讲,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但只有有了大数据,才真正让信息社会“名副其实”。微信、微博、邮件、手机通信、佩戴设备、网络购物、物联网等,扑面而来,目不暇接。这些“上网痕迹”和“数据脚印”,正在“忠实”“不知疲倦”地记录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正源源不断地构成大数据。处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我们,过去有困难找警察,现在寻帮助找手机。手机似乎成为人身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器官”,一部部上网手机就是一个个数据生产“车间”,现在是万物皆联网,无处不数据。

大数据为何成为大热门?可以从历史回眸中找寻答案。数千年来,人类发展曲线一直呈现平缓向上的趋势,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平淡乏味的生活,但二百多年前的时候,巨变发生了。是什么大大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是177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让人类有了力大无比的帮手,克服并延展了人类肌肉力量的限制,“外包”了人类的体力,把人类从农业社会带进工业社会。现在,计算机、互联网、机器人又实现了人类脑力的大幅外包,把人们从工业时代带入到信息时代。如果说过去工业革命时期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矿产”,那么21世纪信息化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数据”,数据正在成为未来的“矿产和原油”。

“得数据者得天下。”正是奥巴马娴熟地利用了大数据助选,才赢得二进宫。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大数据开发倡议”,投资2亿美元启动大数据研发计划。数据如此重要,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欧盟、日韩紧随其后。数据,一时成为各国争夺的下一个战略制高点,棱镜门事件就是例证和说明。我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连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央行联合十部门发布《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大数据运用和互联网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互联网+金融,实现了金融本质上的“价值流通”与互联网本质上的“信息流通”深度融合,由此给金融业态的冲击将会是颠覆性的。或许不久的将来,靠人海战术的传统金融营销模式将会减少,高楼大厦、富丽堂皇的银行网点也不再必要。马云,一个金融业搅局者,在一次浙商大会上,炮轰银行:“靠今天这样的机制,我不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还能支撑30年”,放出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网络金融突破了时空的概念,一部上网手机随身携带,就是24小时银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追踪自己的账户,完成支付,实现下单。这样,节省下来的网点地租等物理成本、人工成本、风控成本和信息搜集成本,会引导贷款利率下行,也为普惠金融、利率市场化创造条件。各家银行已经纷纷行动。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思考

大数据,意味着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现在的大数据,正呈现出指数级爆炸增长。过去三年的数据量比以往的四万年还多。难怪有人讲:“一年是一年,那是二百年前;一月是一年,属于二十年前;一天是一年,那就是现在。”全球一年新存储的数据相当于十多万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量。

数据浪潮惊涛拍岸,调统人必须学会在数据汪洋里游泳。既然统计是关于数据的科学,该如何应对?可以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硬件设备和技术,但还没有准备好理念、认知和意识。须要头脑风暴,在灵魂深处爆发一场革命。破除旧观念,树立新思维。哈佛大学校训说得好:“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经验和知识,更重要的在于他是否有正确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要树立正确的“数据观”,就不能不对国人的文化习惯进行一番反思。1919年,胡适先生曾写下著名的《差不多先生》,活灵活现地白描了中国人取道中庸、不肯认真、甘于糊涂的庸碌形象,号称圆通大师。鲁迅一针见血地说过:“中国四万万的民众害着一种毛病。病源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随它怎么都行的不认真态度。”中国人确实缺乏“用数字来说话”的习惯和素养,“重定性、轻定量”。一位美国人学做中国菜,打开菜谱一看,“盐少许”“酒若干”“醋一勺”,这些模糊的数量描述弄得这位老外抓耳挠腮、无从下手。有统计员坦言:“领导讲,我们报,何根据,不知道。”难怪有人赠予统计局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横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如此这般,就不难理解一个泱泱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何总是与诺贝尔经济学奖无缘了。因为国外经济学家常常用计量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而中国经济学家习惯用嘴来侃侃而谈。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评选出百年最有用的科学,其中统计居前十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统计学家爱德华·戴明主张:“唯有数据才是科学的度量。”美国人常挂在嘴边上的口头禅:“我们信奉上帝,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字说话”,此话源于美国国歌,印在美钞上不说,还是美国的国家箴言(National Motto)。既信奉上帝,又推崇数据,两者貌似对立,却在美国的大众价值观中交融渗透,折射出了美国社会独特的一面。一位哲人讲过三句富有哲理的话:“一个人不识字,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一个学科,只有当它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成熟的程度;一个国家,科学的进步,可以用它消耗的数学来度量。”所以,树立数学思想、增强对数据的兴趣,学会以数学方式、理性思维去观察世界,尤为重要。

三、“数”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实践

“数”文化,给了我们一个观察世界、解决问题的崭新视角。三年的“数”文化探索之旅,经历了理念酝酿、模型塑造、实践摸索、内容充实、成果显现五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多位行领导都给予了悉心指导,强调要让数“活”起来、让作风硬起来、让干劲使出来。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河北省人民银行系统“数”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数”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12条指导意见》《关于在河北省银行业开展数文化建设的通知》等9个指导性文件,组织在全省乃至金融系统开展活动,把实“数”求是作为核心价值理念根植于“数据观”改造。

(一)“数”文化的理论模型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MIT)的沙因教授有个企业文化的“睡莲模型”,我们吸取其精华,并适当改造,构建了“数”文化的“荷花模型”。

荷花模型上层——浮出水面的花和叶,这是文化的外显形式,主要是奋斗目标和工作愿景。比如:要打造“说一不二”的统计权威;唱好“统计—监测—分析”层层递进的三部曲;要安全地生产数据、主动地分析数据、有效地披露数据;把透析金融、把脉经济、服务决策作为职业追求

荷花模型底层——最下面是荷花的根,是文化的遗传基因或DNA,是培育让大家共同认同的理念、信念和观念。根深才能叶茂花香。数据质量是调统工作的生命线,保障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就是调统人的本分和天职,所以实“数”求是理应成为调统人不断培育树立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数”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反“假”文化,要“不出假数,不报假数,不用假数”。

荷花模型中层——中间是荷花的枝和梗,主要是方法手段、工作流程、行为规范、实现路径等方法论内容。茎梗粗壮了,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就像毛主席所说的“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做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研究,同样没有发言权。”方法对头,工作得当,才能事半功倍。

(二)“数”文化建设的内容

“数”(shù)文化又称数(shǔ)文化,由于“数”是个多音字,既是名词又是动词,“数”文化建设是从两个维度或者两条路径展开的。首先是通过对“数”(shù)的追溯求源,正确认识数据的内涵和外延,深刻理解数据表述的内容和意义,进而认知岗位职责之重要和担当使命之崇高,培育形成先进的工作理念;其次是通过对“数”(shǔ)的切磋琢磨,深入了解数据挖掘技术和处理技巧,掌握科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从而让先进理念渗透于心,科学方法掌握于手,在工作实践中体现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正确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概括一句话:提高“数”的认知境界,掌握“数”的工具方法。

(三)“数”文化建设活动实践

正如陈建华行长批示“手有金刚钻,就待瓷器活儿”所要求的那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文化的工具箱里,有哪些金刚钻呢?我总结了“八化九法十度”。

★八化:统计图表化、分析模型化、预测前瞻化、文字数据化、数据时序化、物价即时化、景气传真化、调研精品化。

★九法:数字解读金融发展、指数刻画经济冷暖、图表描绘复杂现象、模型预测未来走势、分析解剖发展症结、报告提炼独家观点、仓库收纳序列数据、动态反映政策效应、调查突出区域特色。

★十度:理念上“高度”、工作拓“宽度”、学习有“厚度”、统计求“精度”、分析有“深度”、调查谋“广度”、预测求“远度”、服务提“频度”、改革增“锐度”、作风强“硬度”。

以上“三位一体”,勾勒规划了调统工作的“方向”“方法”“方略”。目的是解决只“统”不“计”、只“数”不“字”的问题。把数字变文字、文字变铅字;变数字资源为信息资源、变信息资源为调研成果,把调统优势转化为胜势。

我认为“让数字说话,拿模型说事,用实证论理”,就是调统优势,也是调统主业、主战场。正如一位行领导所讲,要说出数据背后的故事,揭示现象背后的规律。我们开展的以“知国情、晓地情、识世情”为内容的知“数”识“情”主题调研和数“往”知“来”预测分析活动,力求做到“术业有专攻”。

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据观”逐渐形成,那就是要构筑数文化的“三境界”——实“数”求是、唯“数”独尊、循“数”管理,实现步步高阶、层层渗透。只有保证统计产品货真价实,社会才会对数据有认同感、敬畏心,甚至产生数字 “拜物教”,尊重数据、崇尚数据、善用数据的社会氛围才能形成。一旦“向数据求答案”“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管理”形成习惯,数据就会逐渐占据话语权阵地,走上循“数”管理的轨道,进而实现科学决策

四、“数”文化建设的成效

树魂:树立了实“数”求是价值之魂。从此调统人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和价值追求,旗帜鲜明地扛起了实“数”求是的大旗,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潜移默化地发挥了思想引领行动的作用。

正形:打造了“五官端正”调统队伍,有了拥“数”自重的自尊自信。我们开展了“三、五、十”活动。

★“三”即“三星共创”,每年在全省公开选树12名“统计之星”“调查之星”“分析之星”,铺设调统人的星光大道。

★“五”即倡导争当“五官端正”的调统干部,做到“眼界宽”“鼻子尖”“嘴巴硬”“耳朵灵”“手脚快”。

★“十”即锻炼调统人“十项能力”,即统计错漏能发现、指标归属能明辨、金融形势能看透、苗头倾向能预见、创新举措能谏言、信息简报能转发、调研分析能刊载、典型经验能创造、技术比赛能获奖、平凡岗位能非凡。发挥文化塑造人才、人才引领风尚的互促作用。

聚力:文化,让人自觉,使人凝聚,成为习惯,实现无为而治。我们督导全省金融机构,在法律层面上要“合法统计”、在工作层面上要“和谐统计”,在业务层面上要“和美统计”。利用“统计群”“分析汇”“微信圈”“青年沙龙”“文化巡讲”等形式,凝心聚力,资源整合,河北调统工作在领导大力支持下,近两年在总行考核上升了7个位次。

寻趣:“数”文化,扒光了统计“沉闷的外衣”,寻求工作快乐、快乐工作,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工作当学问来做,把职业当事业来做。撰写出《数说调统》《生产力原理在央行调统工作中的应用》等一批研究文章发表在《统计与管理》《金融时报》上。大家不满足于只做生产数据的蓝领工人,还要做数据挖掘的白领、金领,数据挖掘工作在总行会议上介绍经验,力求服务他人来发展自己,自寻其乐、乐在其中。

展容:“数”文化,树起了人才成长进步的阶梯,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譬如,“数”文化建设让青年文明号创建别开生面,金融统计科蝉联五年总行级“青年文明号”,青年课题荣获总行一等奖;为扩大央行的社会影响,全处积极为石家庄中心支行工作“鼓”与“呼”,信息反馈、新闻报道用稿数量及得分位居全行业务处室首位;知“数”识“情”、数“往”知“来”活动,提高了分析深度和预测能见度、远见度,多篇报告被上级转发批示,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杨崇勇对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建华行长到河北工作后,思路清晰,责任感强。望再努力,为河北稳增长做更多贡献”;推出的《统计快报》《调查专报》《分析简报》《新闻发布稿》《行长参阅件》《调统半年报》等载体,兼顾做好“对上、对下、对内、对外”四个维度的服务。2015年被天津分行选树为“三观”教育先进典型,《金融时报》以《石家庄中支“数”文化建设提升履职能力》为题宣传报道,“数”文化建设经验最近在总行调统会议上交流。

“数”文化,是央行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拥抱大数据时代的个性思考,是实现以文化人的实践探索,是调统文化的积淀传承。“数”文化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长期以来给予调统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请大家继续关心“数”文化建设活动、关注“数”文化微信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